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采用溶液还原法,以硫酸镍为原料,水合肼为还原剂制备了超细和纳米镍粉。研究了不同分散剂对镍粉粒度和粒度分布的影响。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得粉末为纯Ni相,晶粒尺寸约13nm;激光粒度分布测试结果表明,Ni粉粒度分布较窄,中位径集中在0.7~0.8μm,最大粒径不超过2.0μm。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粉末近球形,一次颗粒粒径在50~100nm之间,有轻微团聚。改变分散剂种类(PVP、PEG1500、PEG20000、CTAC)和用量可使超细镍粉的比表面积在3.24~57.88m^2/g间变化。  相似文献   

2.
喷射成形镍基高温合金过喷粉末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喷射成形镍基高温合金过喷粉末进行了分析。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粉末形貌、粒度分布、形核方式及显微组织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粉末颗粒尺寸的减小,颗粒表面变得光滑,形状规整;经测定本试验条件下粉末d50约为46μm;粉末以多种形核方式形核;微观组织以树枝晶为主,当颗粒尺寸小于10μm时,出现了均匀形核现象。过喷粉末的二次枝晶间距随冷却速度而改变,它们之间符合关系式λ2=0.252+0.022B(ε)-m。  相似文献   

3.
纳米级W-Ni-Fe复合粉末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在700℃、保温90min的条件下进行还原,制得了纳米级90W-7Ni-3Fe复合粉末,并研究了不同稀土La含量对还原制备纳米级W—Ni-Fe复合粉末性能的影响;采用XRD及SEM分别对所制备的复合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晶粒尺寸测试和形貌观察;并对所制得复合粉末的Fsss粒度、比表面、氧含量、氮含量、碳含量等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加稀土La时所制得粉末的dBET为96.6nm、晶粒尺寸为26.1nm、Fsss为0.64μm、氧含量为0.23%、氮含量为0.17%、碳含量为0.028%,粉末颗粒为球形或近球形,还原粉末由W和γ-(Ni,Fe)两相组成;添加一定量的稀土La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晶粒的长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粉末的分散性;当La的质量分数在0—0.8%范围内(占90W-7Ni-3Fe复合粉末的质量百分数),随着La含量的增高,粉末晶粒尺寸和颗粒粒度逐渐减小;添加0.8%的La可以制得费氏粒度(Fsss)小于0.36μm,dBET小于60nm,晶粒尺寸小于22nm的纳米级90W-7Ni-3Fe复合粉末。  相似文献   

4.
采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重点对不同批次的ITO、ZrO2纳米复合粉末的相结构、晶粒平均尺寸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对ITO纳米复合粉末的形貌、粒度分布分别进行了观察和测定,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ZrO2纳米复合粉末的形貌,结果表明,多种方法相结合可对纳米复合粉末的微观结构参数进行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通过H2-CO共还原法对Fe-18Cr-9W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还原,控制还原工艺的参数制得纳米级Fe-18Cr-9W复合粉末。采用XRD对粉末进行物相分析,并计算晶粒尺寸;采用高倍SEM观察粉末形貌;对复合粉末的费氏粒度、比表面面积、氧含量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粉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还原温度高于650℃时制得的复合粉末由Fe和Fe-(Cr,W)两相组成;粉末颗粒呈球形或近球形: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都对Fe-18Cr-9复合粉末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还原温度为700℃,还原时间为90min时。制备的颗粒为平均费氏粒度低于0.58μm。平均BET粒度小于80nm,晶粒粒径小于50nm,粉末氧含量小于0.14%的纳米级Fe-18Cr-9复合粉末。  相似文献   

6.
将初始Zr粉和V粉按一定比例混合 ,用高能球磨设备制备Zr V纳米粉末 ,利用XRD和SEM及TEM研究研磨过程中粉末的物相及粒度变化。结果表明 ,粉末的晶粒尺寸随研磨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适当增加转速 ,可以缩短晶粒细化时间 ;通过高能球磨可以制备出粉末晶粒尺寸在 10nm左右 ,粉末颗粒尺寸在 6nm左右的Zr V混合粉末  相似文献   

7.
高能球磨合成纳米WC-Co复合粉末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变转速多次循环高能球磨工艺在32min制备出了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5nm的纳米WC-10CO-0.8VC-0.2Cr3C2(重量分数)复合粉末,并用化学元素分析、XRD,TEM,DTA对纳米WC—Co复合粉末的特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变转速多次循环高能球磨工艺制备的纳米WC—CO复合粉末,化学成分合格,杂质含量低,球磨效率高;球磨过程是一个晶粒逐渐细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晶格畸变逐渐增加、粉末体系能量逐渐增大的过程;球磨得到的WC-Co纳米复合粉末颗粒形貌基本为球形,粒径分布较宽,颗粒中存在着一些团聚体,平均颗粒尺寸约为50nm;纳米WC-10Co-0.8VC-0.2Cr3C2(wt%)复合粉末的共晶点约为1280℃。纳米复合粉末中W,Co,V,Cr元素分布均匀弥散。  相似文献   

8.
以NiTi合金棒材为原料,采用PREP法(plasma rotating electrode process,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法)制备球形镍钛(NiTi)合金粉末,粉末粒度主要分布在60~125μm之间。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对不同粒度的NiTi粉末显微组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粒径较大颗粒(≥178μm)的冷凝组织为胞状晶组织,小尺寸颗粒(≤40μm)表面光滑,无明显结晶组织;大尺寸颗粒主要以B2相为主,同时含有少量Ni_3Ti、NiTi_2二次相,随粉末粒度减小,二次相的生长受到抑制;不同粒径的NiTi合金粉末由于冷却速率不同最终导致相变点温度不同,粒度≥178μm的大颗粒粉末由于发生共析反应生成二次相,使得B2-NiTi相内Ni含量减少,最终导致该粉末的相变点温度高于粒度≤40μm粉末的相变点温度。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3种不同粒度的氮气雾化2A12铝合金粉末为原料,采用热等静压法制备2A12铝合金,研究粉末粒度对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等静压可实现2A12铝合金粉末的近全致密化,粉末粒径越小,粒径分布范围越广,则致密化程度越高,同时几何尺寸收缩较大,压坯的相对密度最高达到97.6%;粒度较大的粉末经过热等静压后,颗粒边界趋于平直,边界与边界的夹角趋于均匀的120°,而粒度较小的粉末原始边界严重变形,部分小颗粒甚至融合在一起;随粉末粒度减小及粒径分布范围增大,Al和Cu等合金元素的析出相由点状连续分布变为集中分布在粉末颗粒的三向交叉处,微观组织更致密均匀,颗粒边界细小,颗粒之间的扩散连接加强。粒度最小的2A12铝合金粉末经热等静压后,析出的合金元素第二相对合金有强化作用,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都提高,分别达到306 MPa和10.5%。  相似文献   

10.
高能球磨法制备吸气材料用超细锆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高能球磨的方法制备出超细锆粉,并采用XRD,TEM,动态光散射粒度测试仪等多种测试手段研究了粉末的组成,形貌和粒度分布,结果表明,经20h高能球磨后粉末晶粒达到纳米级,粉末颗粒形状不规则,在球磨过程中有少量铁杂质带入,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种测定粉末粒度的新概念,采用颗粒各平表面到其中心按表面积加权平均距离的两倍来描述粉末颗粒大小,和传统的方法相比较,具有不需假设粉末颗粒为某种规则形状的前提条件,从而可较为准确的描述和表征形状复杂的颗粒尺寸,并且具有检测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规格和形状的硬质合金研磨体对中颗粒碳化钨粉末进行无介质干磨。对研磨后的碳化钨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及激光粒度仪等进行分析,对比了各组研磨碳化钨样品的粉末粒度、亚晶尺寸、应变和激光粒度分布,并对部分样品的SEM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硬质合金研磨体形状、规格及研磨时间对碳化钨粉末性能及研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棒比合金球具有更好的研磨效果;对于同一类型的研磨体,尺寸越小则研磨效果越好。随着研磨时间延长和研磨效果增强,碳化钨粉末平均粒度和亚晶尺寸下降,应变增加,且粒度分布更加集中。  相似文献   

13.
机械合金化制备W-Ni-Cu纳米复合粉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合金化(MA)制备W—Ni—Cu纳米复合粉末,对粉末的晶粒尺寸、粒度、松装密度、振实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研究了过程控制剂(PCA)对粉末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钨业》2016,(6):41-45
分别以有机碳、超纯炭黑为碳源,可溶性钨盐、钴盐为原材料,采用喷雾干燥、低温还原碳化法制备超细WC-Co复合粉末。对两种不同碳源制得的WC-Co复合粉末进行碳含量、氧含量、松装密度、BET比表面积、激光粒度分布测定、形貌观察和物相分析。研究碳源对超细WC-Co复合粉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碳源制备的复合粉末都呈空壳球形结构,比表面积均大于2 m~2/g,一次颗粒尺寸在100~200 nm之间,空壳球体平均粒径在30~50μm之间。有机碳制备的复合粉末的一次颗粒间孔隙度更高,空壳球体壁厚更薄,粉末松装密度更低,所需的还原碳化温度更低、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5.
对氩气雾化法制备的高温合金FGH96粉末进行了热等静压(HIP)处理,分析了粉末粒度和氧含量对HIP态合金组织的影响,研究了FGH96合金组织中PPB的类型、相结构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氩气雾化FGH96粉末的氧含量较低,平均氧含量约为50×10-6,随着粉末粒度降低,颗粒比表面积增大,促进了粉末氧含量的升高;粉末经HIP处理后氧含量具有遗传特征,原始粉末氧含量越高,HIP态合金氧含量也越高,且平均氧含量增至83×10-6;粉末尺寸和氧含量对合金致密化行为无明显影响,HIP态合金密度约为8.33 g·cm-3。小尺寸粉末制备的HIP态合金原始颗粒边界主要析出ZrO2和MC碳化物,而大尺寸粉末制备的HIP态合金原始颗粒边界主要析出大尺寸花瓣状γ’相和少量MC碳化物。粉末粒度和氧含量影响PPB析出,小尺寸粉末因氧含量高经HIP处理时颗粒边界处存在更多、尺寸更大稳定的ZrO2,ZrO2成为MC碳化物析出形核的核心,促进了大量MC碳化物的析出。  相似文献   

16.
高能球磨制备纳米晶镁合金粉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氩气保护下的高能球磨,制备了纳米晶AZ31镁合金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研究了高能球磨过程中粉末微观组织与形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镁合金粉末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微观应变和晶格常数逐渐增大;粉末颗粒首先被碾压成扁平状并相互焊合使颗粒尺寸粗化,然后随球磨的继续进行发生断裂,使颗粒尺寸逐渐减小;球磨80h后,粉末组织与形貌均趋于稳定,获得了平均颗粒尺寸为15~20μm、晶粒尺寸为85nm左右的纳米晶AZ31镁合金粉末。  相似文献   

17.
细晶钨铜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W-20Cu混合粉末在行星式高能球磨机中机械合金化(MA),经过一定时间球磨后可以得到W晶块尺寸为30 nm左右的纳米粉末;采用XRD分析了粉末晶粒尺寸,测定了粉末的粒度、比表面、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等性能;研究了MA W-Cu20粉末烧结后的显微组织。研究结果表明,球磨后粉末在1 200~1 300℃时烧结即可达到近全致密,相对密度在99.5%以上,拉伸强度达到780MPa以上,延伸率大于3.5%,钨晶粒尺寸在1~2 μm左右。  相似文献   

18.
采用TG-DTA结合XRD等实验方法,研究纳米级Fe2O3粉末的表面吸附性能;分析Fe2O3粉末表面吸附水量及脱附热与纳米颗粒尺寸的依赖关系;利用数学模型结合热力学理论定量描述纳米Fe2O3颗粒的比表面能和表面过剩吉布斯函数,及其随颗粒尺寸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纳米Fe2O3颗粒尺寸减小,脱附水的温度区间逐渐增宽,脱水量和脱附热增大;且比表面积的显著增大导致比表面能、表面过剩吉布斯自由能明显升高,纳米颗粒吸附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19.
过程控制剂对机械合金化过程与粉末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纳米粉末制备中 ,机械合金化 (MA)是制备纳米晶结构复合粉末的最简单、最经济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是在MA过程中 ,粉末存在严重的团聚结块和粘壁现象 ,大大阻碍了MA的发展。为此 ,作者在MA过程中添加了不同的过程控制剂 (PCA) ,以研究各种PCA对粉末的MA过程及粉末的晶粒尺寸和晶格畸变、粒度与粒度组成、密度、比表面、粉末团聚和粘壁等粉末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粉末颗粒尺寸的新方法,即采用特征颗粒尺寸d_c的概念来表征粉末颗粒大小。特征颗粒尺寸与现有颗粒尺寸的描述方法相比较,不需要引入任何有关粉末颗粒形状的假设,从而保证描述粉末颗粒大小的精确性和能有效地对形状复杂的颗粒尺寸进行定量表征。粉末颗粒的体比表面是测定特征颗粒尺寸的基础,即通过定义d_c=6/S_v来精确测定特征颗粒尺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