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钢铁冶炼终点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地综述了人工神经网络在“烧结-炼铁-炼钢(铁水预处理、转炉、电炉)-炉外精炼(LF精炼、RH精炼)”整个钢铁冶炼工艺过程的各生产环节中的终点成分和温度预报方面的开发应用工作。还简单讨论了人工神经网络与回归模型和专家系统的特性。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冶金过程终点预报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郑福生  何新  付强  戴栋 《工业加热》2021,49(1):18-20
为满足高质量模具钢的市场需求,结合工艺设备条件,通过全冶炼流程综合工艺控制,采用EAF冶炼→LF精炼→VD工艺路线生产3Cr2NiMoA模具钢,实现化学成分精准控制,有效降低了3Cr2NiMoA钢中P、S和气体含量.  相似文献   

3.
LF炉精炼过程钢液温度预报及控制是炼钢工艺过程优化的主要内容,它不但影响能否为连铸提供温度合格的钢液,能否实现节奏调整及多炉连浇,而且对整个炼钢过程的节能降耗以及现场的操作影响很大。通过LF炉精炼过程钢液温度预报及控制研究,建立LF炉升温期钢液目标温度数学模型,给出LF炉热效率公式及确定损失能量的方法,将供电制度与钢液温度控制结合在一起,给出LF炉精炼过程供电原则。其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LF炉精炼过程,增加LF炉对电炉-连铸流程节奏的调节能力,实现多炉连浇及高效节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GCr15轴承钢“LD→ LF→ VD→ CC”生产工艺中的氮含量情况及LF精炼过程中钢水增氮的原因.结果表明,LF精炼阶段的“原材料”和“钢液裸露”是造成钢液增氮的最主要原因.提出了GCr 15轴承钢LF精炼过程控氮措施,通过工业试验,降低了精炼过程氮的增加,使成品氮含量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核电、风电、超临界、超超临界汽轮机组的相继投产,铸钢件的品种越来越复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以电弧炉单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钢水质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对电弧炉+LF炉双联生产及炉外精炼措施提出了迫切要求。一段时间以来,东汽化使用LF炉冶炼多钢种铸钢件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但由于在LF炉设备特性及精炼工艺技术方面缺乏研究,对国内外LF炉先进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方而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LF炉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该文就科研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对LF炉设备特性及精炼工艺技术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用电气监测仪表对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40 t/6 MVA LF炉精炼过程中的电力参数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鞍重LF精炼炉变压器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其中电压超出4.690,电流超出14.61%,视在功率超出额定容量的19.90%.研究建立了鞍重40 tLF精炼炉在1档电压下的非线性电抗模型,绘制了电气运行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7.
吕玉红 《工业加热》2005,34(6):65-66
济钢第三炼钢厂1″LF钢包精炼炉底吹搅拌系统采用进口全自动控制,可以实现钢水搅拌过程中的气体流量监控、压力监控等功能,并可通过操作人员根据钢水情况实现对搅拌流量的设定,已达到最佳搅拌效果,提高LF钢水精炼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炼钢过程各工位取样,分析研究了EAF-RH-LF-CC工艺下Q345B无缝管钢的洁净度.试验结果表明:(1)铸坯中的总氧含量可以稳定在0.002%左右;(2)非金属夹杂物以近似球形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居多,其数量依炼钢流程工序不断降低,且精炼过程中降幅最大.(3)LF过程有明显的增氮现象,需控制LF过程的二次氧化;(4)与RH过程相比,在LF结束时钢中10~20μm的夹杂数量较多,应适当延长LF脱氧后的软吹时间;(5)RH精炼初渣中w(FeO+MnO)过高,RH钢包渣需进行改质处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攀枝花新钢厂于2002年初从德国SMSMevac公司订购140t循环脱气设备(RH)和140t钢包精炼炉设备(LF)。前者是带有顶喷枪的快速交换循环脱气设备。真空系统采用最新型的蒸汽喷射泵,其蒸汽消耗和冷凝器的水耗量非常少,被冶炼钢的氢含量非常低。后者装备有导电横臂,为了缩短非生产时间,采用两部钢包车进出钢水。渣的成分控制准确,适宜精炼高纯净钢及合金钢。该工程还包括基础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冶金模型等。图1攀枝花新钢厂的RH和LF精练设备@花皑  相似文献   

10.
冯巍  黄健  姜茂发 《工业加热》2010,39(6):17-20
通过工业试验及取样分析,系统研究在转炉冶炼-炉外精炼-薄板坯连铸生产工艺条件下IF钢中成分及炉渣成分在转炉冶炼、精炼、薄板坯连铸等各个工序的变化规律,比较了三种不同精炼路线对成品成分含量和生产可浇性的影响,从而为本钢实现生产汽车板用IF钢薄板坯的目标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郑福生  戴栋  肖连华 《工业加热》2013,(2):42-43,48
介绍了EAF-LF-VD设备概况及冶金工艺流程,对要求低氮氧含量的SCM440钢种的冶炼工艺和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冶炼终点钢水(N)+(O)≤60×106。  相似文献   

12.
刘志刚  陈荣 《工业加热》2011,40(3):12-15
通过对60tLF/VOD炉高位料仓布置、电极升降立柱形式、真空加料和氧枪水套组合、快熔铝板位置、电极升降应急控制等关键设备结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在设计制造中优选最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满足了冶炼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开发了60 t Consteel电弧炉适合于兑铁水不供电炼钢工艺的炉壁集束氧枪等工装设备技术,同时开展60 t Consteel电弧炉兑铁水不供电炼钢工艺的试验研究工作。研究了电弧炉在兑铁水状态下的冶炼工艺,包括冶炼过程装料制度、冶炼过程供氧、造渣制度等,从而开发成功60 t Consteel电弧炉不供电炼钢工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电弧炉底吹搅拌工艺技术原理的研究,分析了电弧炉底吹搅拌工艺对炼钢冶金过程的影响,进而制定了合理可行的底吹工艺参数。在通钢第一炼钢厂在70tConsteel电弧炉上安装了电弧炉底吹搅拌系统,冶炼结果表明:电弧炉底吹工艺能有效加强熔池搅拌强度,从而提高电弧炉熔池脱碳速度、脱磷率,降低终渣FeO含量,降低氧气消耗,缩短熔炼周期,为电弧炉高效冶炼提供帮助;冶炼成本分析表明,电弧炉底吹搅拌能有效降低冶炼成本,为电弧炉高效化炼钢提供了廉价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转底炉炉床转动控制是关系转底炉冶炼工艺的关键环节.根据转底炉冶炼工艺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炉床转动控制方法.将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应用到炉床转动控制系统中,通过研究含碳球团还原热动力学特性及工艺要求,得出了炉床上物料量与其所需反应时间和炉床转速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依据炉床上物料量的波动,适时地控制调整炉床运动转速,以此确保物料反应时间,为改良炉床转动控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滨州活塞在ERP系统的升级改造过程中,加入了精益引擎功能,打破原有ERP系统只适应于"推"式"钢性"生产的模式,变"推"为"拉",实现了公司内部订单管理、零库存、电子看板等功能,起到了ERP系统对精益生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钢铁性能要求的提高,耐火材料对转炉整体使用寿命以及生产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对镁碳砖的抗渣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转炉冶炼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静态条件下镁碳砖侵蚀高温模拟实验,研究了炉渣成分对镁碳砖损毁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侵蚀后的镁碳砖试样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炉渣中MgO的质量分数、炉渣碱度以及降低转炉冶炼后期炉渣中FeO的质量分数可有效降低炉渣对镁碳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钒钛磁铁矿在常规冶炼工艺流程和新工艺流程的生产实践的研究,分析了钛渣炉在常规工艺流程与新工艺流程中的不同应用功能,并对比了相关工艺参数,提出了钛渣炉在新的工艺流程中主要担当了熔分深还原的作用,最终达到铁、钒、钛分离及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健  姜开明 《中国能源》2004,26(1):29-31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基本上都已采用催化转化法脱硫制酸;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已应用的,主要是引进的国外烟气脱硫装置和中小锅炉简易除尘脱硫装置。但存在脱硫成本高、产品无出路以及引进技术国产化等问题。我国应重点发展湿法脱硫技术。  相似文献   

20.
An air core is generated during draining after rotating cylindrical tanks filled with liquid. Air cores have a complex flow structure including rotational motion and a change in the free surface shape. In addition, the generation and extinction of air cores are dependent on the initial rotating speed, the dimensions of the tank, and the liquid materials. This phenomenon is usually detected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for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the flow in the tundish discharging process of the smelting process, the liquid fuel system of rockets, from the suction of pumps, and so on. In this study, the flow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drain time, the change in the free surface shape, velocity field, and vorticity distributions are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Both the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resul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to the drain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