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第二种类型的炉子这种类型的炉子供热量分配是可变的,操作者可以按照产量的大小来调整供热量分配。一般沿炉子长度上有几个供热点、或多点  相似文献   

2.
所谓沿炉前方向上供热量分配不变的火焰炉,是指供热点的位置、个数和供热量的比例等不随产量(或热负荷)的增减而变化。凡是只有一个供热点或基本上只有一个供热点、或几个供热点联动操作的炉子都属于这种情况。 火焰炉炉膛热工作的基本方程式的解析  相似文献   

3.
连续式加热炉均热段烧咀的倾斜角度对炉子操作是有很大影响的。某厂连续式加热炉均热段的烧咀角度原为12°,不仅操作有困难,而且各项指标也不先进。后来经过改进增大为16°,生产指标和操作均有显著的改善,同时沿炉子长度方向上的压力分布也比改进前好多了。通过这一事实说明,连续式加热炉均热段的烧咀角度应选用较大的数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姓名 论文题目王为钢 一般方程——相似指标王平 卧式铜转炉内部流体流动的研究尚德义 火焰炉段法预示计算数学模型蔡九菊 紊流扩散火焰浓度场的理论分析王景文 多点供热连续式火焰炉热工特性的研究焦晓渝 空心刚玉球流化床中传热系数的研究邵玉良 连续加热炉钢材在线数学模型的研究李旭坚 平展射流气动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包钢轨梁厂加热炉为六点供热连续式加热炉,加热钢坯为I字型异型坯和250×270~300×350毫米的方坯.炉子宽度为6.728米,炉长为30.275米,有效面积204米~2,架空炉底,有4根纵向水管支撑,并有多组横水管及龙形支柱,支撑纵水管.炉底水管采用汽化冷却系统冷却.纵向水管与钢坯直接接触,或中间焊以圆钢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测定与分析平火焰炉顶加热炉的热流场、温度场、压力场、空气过剩系数场和全炉热平衡,介绍此种炉子的热工特性。在与轴流式供热加热炉做了比较后认为,在技术上做进一步完善后,这种炉型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依据火焰炉热工特性,对某公司热轧带钢板坯加热炉沿炉膛宽度方向温度不均而引起的加热质量问题展开研究。从炉膛结构、炉内气体流动和燃烧特性等对炉膛传热的影响分析出发,查明造成沿炉膛宽度方向温度不均的原因。结合炉子大修,改变炉膛局部隔墙的结构,从而改变了炉膛的气流分布和辐射特性,大大提高了加热炉沿宽度方向的温度均匀性,提高了产品的加热质量,为改善热轧带钢板坯沿炉膛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均匀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喷嘴是加热炉的重要部件,它不但直接决定燃料的燃烧,影响炉子的热效率和运行的经济性,而且也对炉型的选择、炉子各部件的相对布置与工作,以及炉子的基建投资,也有重要影响。从管式炉的发展历史来看,加热  相似文献   

9.
内壁多凸起加热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永 《工业炉》1991,13(4):52-55
内壁多凸起加热炉是我国发明的新型加热炉。它开拓了加热炉节能途径,具有降低能耗、提高加热炉产量、改善钢坯加热质量、减少烧损、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并已在实际生产中初见成效。一、加热炉节能途径一内壁多凸起加热炉目前轧钢厂或(车间)加热炉的热效率仍很低,大多数火焰炉的热效率尚低于50%,有些烧煤的小型连续式加热炉的热效率甚至低于20%。也就是说,大多数火焰炉内的热量有一半以上以废热的形式散向大气。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燃料,而且恶化了大气环境。为此,许多轧钢厂(或车间)积极采取  相似文献   

10.
随着钢铁企业管理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节能措施的不断地完善,国内许多连续式轧钢加热炉的燃耗在不断下降。但总的来说轧钢加热的热效率还较低(一般在40%左右)炉子的损耗,目前国内平均一般在550大卡/公斤钢左右,而国外先进的已达300大卡/公斤钢以下。因而节能的潜力还很大。从炉子的热平衡计算中可以看出,除被加热工件的吸热外,热量支出最多的是废气带走的热量和,炉底水管册走的热量。目前炉底水管带走的热量约占总供热量的7~15%左右。如何降低炉底水管的供热量,这是国内外炉子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计算炉底水管吸热量的基本公式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轧钢加热炉的实际负载率较低,不仅带来了生产中的大量燃料浪费,也使炉子本身制造的一次投入以及投产后的维修管理费用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加热炉的设计能力以及辅助设施的出力设计得偏大有关。本文以合理确定轧钢加热炉设计能力为纽带,把轧钢工艺特点与火焰加热炉的热工特性以及炉子供热系统的电能利用特性有机地联系起来。给出了确定轧钢加热炉额定生产能力和最大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它们应分别作为炉体结构参数和炉子供热及供料系统的设计依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炉衬内壁黑度对火焰炉热工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君慧  袁方 《冶金能源》1995,14(4):29-31,57
分析了在以辐射传热为主的高温火焰炉中高辐射率炉衬的节能机理及其对炉子燃料消耗量、炉体散热量两个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建立一连续加热炉数学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轧板、大型、热轧三厂计有八座轧钢加热炉,其中轧板厂三座6点供热推钢式加热炉,大型厂二座6点供热推钢式加热炉,热轧厂三座从日本引进的8点供热步进梁式加热炉。目前在武钢所产钢中,有90%要通过轧钢工序,以上三厂能耗约占全公司总能耗的10~12%,而工序能耗中,70~80%是加热炉的燃料消耗。为了摸清武钢用能设备的情况,分析评价用能设备热工指标是否先进,寻找炉子结构、热工操作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公司安排全面开展热平衡测定。现已对大型厂1~#、2~#加热炉、轧板厂3~#加热炉,热轧厂1~#加热炉进行了热平衡测定。通过对四座轧钢加热炉的测定,基本上对各炉能耗去向、炉子热效率、存在问题及节能的主要潜力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文仅就热平衡测定的结果分析武钢轧  相似文献   

14.
蓄热式技术已在高性能板坯加热炉上得到应用。针对板坯加热炉炉膛宽度大,沿板坯长度方向的温度均匀性难以保证的特点,使用CFD软件对不同炉堂深度、不同烧嘴配置和参数选择等情况下的炉内燃烧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得到了炉子内部详细的温度分布、速度分布以及燃料在炉堂内部的燃烧情况。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案下沿炉子宽度方向的温度均匀性。这些结果详尽直观明了,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方案讨论提供了全面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加热炉待轧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伟  陈海耿 《钢铁》2004,39(1):55-58
根据加热炉生产特点,建立了加热炉动态操作数学模型。对待轧过程进行研究,定量分析了燃料流量变化对钢坯出炉温度的影响,提出待轧时应遵循燃料均匀减量的原则。这使待轧过程中钢坯积蓄的热量沿炉长方向分配更加均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全部待轧钢坯出炉温度的波动。结果表明本策略不仅就总体而言更为节能,而且还提高了产品加热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连续式加热炉的炉膛里,布置有很多纵向与横向的炉底水管。这些水管,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用水进行冷却的。这样,加热炉须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造成大量的热损失,降低了炉子的热效率,影响着坯料的加热均匀性与炉子的生产能力。为了克服水冷却方式的缺点,从1961年以来,国内各轧钢厂正在推广连续式加热炉汽化冷却的新  相似文献   

17.
由两面进行加热坯料的连续式加热炉的炉膛中布置有很多水冷却的滑钢管和横支柱水管,这不仅造成大量的热损失,降低炉子的热效率,消耗大量的冷却水,而且降低了炉膛的温度,影响着坯料加热的均匀性和炉子的生产能力。根据现场各种连续式加热炉的调查测定结果来看,炉底水管表面积占炉底有效面积的28~53%,一般均占40%以上。被冷却水带走的热损失为炉子热负荷的15~33%。这个数值是相当可观的。应当着重指出,被冷却水带走的这些热量绝大部分都是属于下加热的,这是多数炉子下加热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个别的炉子说来,由于冷  相似文献   

18.
1.炉子的设计 热处理炉一般都是合金轨道步进梁式炉(如图2所示)(略)。图2所示之炉子,沿其长度方向有三个供热段,沿其宽度方向又分为三个区带,这样就把炉子分成了九个温度区域,炉子设有燃料与空气比例控制机构。 奥氏体化炉的典型炉温曲线和管材温度曲线在图3(略)中给出。装料区段的温度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上,以便将管材逐渐加  相似文献   

19.
热处理炉多半采用依靠燃料空气或空气流股由烧咀或喷咀流出的能量所组织的再循环系统。在正确操作和设计合理的这种再循环式热处理炉上,金属加热的准确性和均匀性已达到±5~15℃。但是,工厂中使用着的带有陈旧的供热系统的热处理炉(主要是活动炉底炉),烧咀按装在侧墙上,在带有隔墙的半敞开燃烧室内。在这些炉子上,传给被加热工件的热量主要来自上面。因此,沿物料高度上加热的温差相当大,达80~120℃。将这种炉子改造成再循环式炉的方案,需要整个改造砌体和空、煤气管道。此外,使用一般的再循环系统的炉子,在使用备用燃料(重油)时,炉子的组织工作大为复杂化,而且由于废气热损失的增加造成了过多的燃料消耗(均热末期空气过剩系数达到α=2~3以上)。  相似文献   

20.
蓄热式连续加热炉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封闭灰腔辐射理论,建立蓄热式连续加热炉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研究了加热炉炉内温度分布;产量及燃料分配比变化对钢坯温度的影响;空气消耗系数对加热炉生产率和单位热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能真实地反映加热炉的温度制度、供热制度及空气消耗系数与加热炉生产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