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飞 《商品与质量》2012,(Z4):266-267
刑事辨认是一种确认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侦查手段,在侦破案件、查获犯罪人方面具有其他侦查手段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辨认笔录作为一种法定的证据种类,明确了辨认笔录的法定地位,同时也指导了司法实践中对辨认笔录作为证据的使用。然而,辨认证据可谓所有证据种类中最不可信、包含最大潜在危险的证据。导致辨认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防范辨认错误导致冤假错案,除规范辨认程序外,更需要对作为证据使用的辨认笔录的审查判断。对于辨认笔录的审查,需要从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两方面着手,建立规范完整的证据规则,并加强对导致辨认错误的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审查判断。  相似文献   

2.
关联性是证据的客观属性之一,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我国关于证据关联性的研究着眼于评价证据的真伪及证明能力,英美法系看待证据的关联性则是着眼于证据资格。我国新刑诉法对证据概念进行了新的表述,还应该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证据关联性的涵义,并在司法实践中允许证据被排除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3.
关联性是证据的客观属性之一,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我国关于证据关联性的研究着眼于评价证据的真伪及证明能力,英美法系看待证据的关联性则是着眼于证据资格。我国新刑诉法对证据概念进行了新的表述,还应该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证据关联性的涵义,并在司法实践中允许证据被排除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4.
联系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目前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法律进一步明确证据开示主体、证据开示义务、证据开示范围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法证据是相对于合法证据而言的。对非法证据的取舍问题,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法律抉择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与法律价值取向相关联的价值权衡问题,更是刑事诉讼法律价值在司法实践中的集中表现。排除非法证据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保障人权,限制公权力,追求程序正义,维护司法公正。我国对于非法证据材料是否可以作为证据采用,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在司法解释中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面对这一不系统、不明确的规定,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又未予以严格遵守,也难以操作,导致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屡禁不绝,冤假错案不断滋生。确立和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保护公民权利的需要,也是适应刑事诉讼发展趋势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电子证据的特征以及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电子证据的保全措施和有关法律规定,分析了我国有关电子证据保护的法律规定的不足,对有关法规的修改和调查过程中电子证据保护措施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建成 《商品与质量》2011,(SA):147-148
品格证据是一项发端于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则。对品格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如何运用这一问题,英美法系国家以证据的相关性为出发点规定了详尽的规则,指导司法实践。品格证据作为当代证据法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对我国的证据立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刑事诉讼也有一定的支撑和实现作用。但我国学者对其研究却较少。因而笔者以品格证据为题进行了一番尝试性的探讨,以期能对证据制度的完善有一些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今有关环境潜伏性毒物侵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类侵权的特点是潜伏期长达10~30年不等,且与科技紧密相关,在诉讼中不论是法官还是双方当事人都尤为依赖科学证据.我国目前这类诉讼涉及的科学证据主要是鉴定意见,但司法实践显示法官似乎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无从审查,往往不予甄别就采纳.分析我国环境潜伏性毒物侵权面临的司法窘境,提出借鉴美国的科学证据采纳标准,建立我国有关环境潜伏性毒物侵权诉讼中科学证据的采信规则.  相似文献   

9.
测谎技术作为查明真相、揭发谎言的一项里程碑式发明,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但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加以规范。因此,从证据学视角阐述其证据价值和证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制度本土化构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格具有明显的预测功能,英美法系早就高度关注品格证据并将其运用于司法实践。我国法律虽然也有品格证据的影子,但因忽视了制度移植的背景而显得步履维艰。上海检察院在少年司法领域进行了以社会调查报告和心理测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制度的探索。但是在品格证据的定性、心理测试的主体和工具、社会调查报告中的“前科”内容等方面均出现了疑惑。对此,在借鉴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构建本土化的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1.
非法证据排除是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庭前会议中存在着多种非法证据排除模式."庭审前有限排除"模式符合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与我国司法实践的现状相适应.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正和效率的统一,应遵循"以审判为中心"的原则,从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调查、排除和效力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庭审前有限排除"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但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适用规则等加以规范。这不仅使测谎结论的适用无法可依,也制约了测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对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与证扰能力展开了分析,并认为测谎结论的完全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13.
陈德星 《商品与质量》2012,(S6):106-107
为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为更好的保障法律的权威,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于2010年6月13日出台了《关于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证据规定"),并于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以规范司法、执法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证据的搜集和运用,以保证刑事案件的程序公正。本文浅析"两个证据规定"的具体内容以及"两个证据规定"在诉讼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立法乃至司法之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制并非是十分完善的,其缺失和不足仍然是严重的,这反映了我国证据制度的滞后性和程序公开的刑事理念根基的薄弱,反映了立法和司法人员在实现真实,控制犯罪与权利保障、程序正义价值寻求中的两难选择,本文尝试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时限制度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当事人举证能力不足,法官对举证时限制度的使用态度较为消极且释明不够.应进一步强化法官的释明义务.复杂案件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对已在庭前进行证据交换的案件和未在庭前进行证据交换的案件,应分别确定不同的举证期限.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证据是指从不同网络终端获取的信息载体。它是电子证据中独特的存在类型。与其他形式的电子证据不同,网络证据可以通过不同地点、空间在网上获取。由于取证地点、信息获取和存储方式、查证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网络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等证据规则应当有所不同。研究网络证据,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运用网络证据,对于更好地开发证据调查、收集的新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立法关于诉讼证据及其运用规则的规定;对于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证据及其相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的基础和核心,能否以合法的表现形式运用到司法实践中,直接关系到刑事诉讼目的和任务能否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短信被作为犯罪工具和手段已经开始运用于各种犯罪.活动中,然而短信能否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目前尚有争议,所以根据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结合短信的工作原理、性质、特征对运用手机短信作为刑事证据的归类、取证及质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刑事诉讼中应当采纳短信作为刑事证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同时人们对法律意识也在同步提升,尤其是对自己权利被侵犯时,更多的是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证据来源合法与否对造成冤假错案是刑事司法领域中难以驱散的灵魂,冤假错案不时的出现在人们身边,对人们产生恐惧和不祥的兆头,并进一步吞噬着社会主义司法的公平正义,困扰着司法法官的灵魂。就此本文在我国语境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如何对其进行完善这二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这对于实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证据是指从不同网络终端获取的信息载体.它是电子证据中独特的存在类型.与其他形式的电子证据不同,网络证据可以通过不同地点、空间在网上获取.由于取证地点、信息获取和存储方式、查证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网络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等证据规则应当有所不同.研究网络证据,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运用网络证据,对于更好地开发证据调查、收集的新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立法关于诉讼证据及其运用规则的规定;对于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证据及其相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证据开示是当事人主艾或类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制度。也就是说。在任何不采用案卷移送制度和实行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的诉讼结构中,证据开示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艾。目前,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刑事诉讼模式的较大变化。围绕律师阅卷等证据开示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并直接影响到司法实践。证据开示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可能妨碍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