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以沪江大学为例,梳理了沪江大学校园的建设与其学院哥特式建筑的发展过程,总结了中国近代学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进而深入剖析了校园规划模式与学院哥特式建筑的根源及其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指出外来势力和民间机制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教育思想及活动与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中的物质实体,由校园整体环境和单体建筑组成,大学建筑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空间,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优秀历史建筑构成的大学校园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空间环境承载着特定的校园文化及其场所精神,虽然大学教育体系已产生很大变化,但其特有的校园文化仍是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有时甚至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时代而存在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建筑的形式语言、结构语言、空间特点及场所精神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力图把握与汲取汉口租界民国历史建筑中的优秀成分,探索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的多种可能性与可行性,对探寻中国当代建筑及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金陵大学的设计建造过程为例,通过对帕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和陈明记营造厂的追溯,对其独特的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进行分析,揭示背后的成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院落是建筑的主要空间组织方式之一,在建筑单体和群体的形态塑造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院落空间在学校的设计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优势,具有应用价值。面对教育新政策与目标,校园建筑的创作诉求走向个性、多元、开放。文章通过分析当代校园建筑中空间形态方面的创作诉求,以院落空间作为诉求的解决方式,寻找二者的耦合机制和应用机理,通过阐述院落空间模式在校园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方法,为创造形态表达层次化、自由化的校园建筑提供设计实践参考,从而为创造形态个性化、层次化的校园建筑提供设计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研究提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研究的提纲分兰部分。第一部分谈及外部空间的分类,考虑到设计的需要,按照其平面位置及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类。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外部空间的界面,第三部分为结束语。 相似文献
7.
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生态建筑的起源及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即泛指一切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形态。文章从外部空间,空间界面及内部空间3个角度分析了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归纳了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一些已有的可移动或折叠的建筑,对移动和折叠形态的课题做了一些研究,并且按照这种建议对灾后救助工作站进行了简单的形态设计探索,从而使可移动建筑满足极限环境中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和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9.
从环境的构成分析入手,讨论了环境知觉与人行为的作用与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及建筑空间形态的涵义作了一定的分析,以期探索出一条体现实间的形态意义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10.
11.
上海近代高校建筑是伴随着上海近代教育发展起来的,其形态发展变化对上海乃至全国近代建筑有着一定的影响.该文通过介绍上海近代高校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重点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4所近代高校建筑,分析了上海近代高校建筑发展的特点,以期对今后的建筑创作尤其是高校建筑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13.
14.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前身为20世纪初创办的之江大学。其中建筑聚落的内涵和感染力是历经百年沧桑逐渐生长和积淀而成的,已成为校园风景的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之江校区的总体布局和不同时期的建筑实例,并对建筑聚落的演变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生产性景观因其具备诸多潜在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校园生产性景观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在中国较少应用于
农林、医药、设计类等具有生产或实验用地的大学中。岭南大
学是我国近代教会大学中开办农科的典范,其农科教育和校园
生产性景观的关系及发展过程值得探究。通过档案研究、社会
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等方法,综述我国校园生产性景观的历史
渊源和现代实践,梳理岭南大学农科的办学背景,分析其校园
生产性景观的特征及其动因。研究发现,岭南大学校园生产性
景观源于早期的农业造园活动,并伴随着农科教育逐渐丰富,
最终以面状分布在校园周边。以期完善我国校园生产性景观发
展的认知,为今后我国校园生产性景观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园建设的典范--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规划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人规划建设的一所中国式的高校山水校园。对该校的历史概况和石牌校园的规划建设作了简要介绍,对校园规划建设的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旨在弘扬前辈们可贵的创造性实践,并为我国当前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