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种在线煤质软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一种工程实用的煤质软测量方法。通过测量锅炉、汽轮机、磨煤机、空气预热器的运行参数以及烟气成分含量,建立了电站锅炉入炉煤质在线监测模型;从磨煤机的运行状态中提取入炉煤收到基水分的信息;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建立发热量、水分和灰分的关系,结合锅炉本体以及空气预热器的能量平衡分析,提取入炉煤发热量和灰分信息;根据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从排烟成分中提取煤的干燥无灰基元素含量的信息,实现入炉煤元素分析和发热量的实时监测。现场试验表明,该模型能够快速准确测定入炉煤质,测量精度满足现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利用混沌优化算法分析入炉煤元素和低位发热量的实时软测量技术,该技术可通过实时采集主机、磨煤机、空气预热器等设备的运行参数,在线计算得到入炉煤元素成分和低位发热量,该方法对煤质初始值的选择无依赖性,适合工程应用。采用该技术计算得到的结果不仅可以用于锅炉优化运行,而且可以用于计算发、供电煤耗,以供节能调度、煤场管理等系统使用。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电站锅炉入炉煤质和发热量的实时在线监测问题,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物质守恒原理和煤燃烧化学分析,利用煤质收到基元素的组成特性和锅炉排烟气体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基于锅炉排烟成分的电站锅炉入炉煤质监测模型,通过测量锅炉和磨煤机的运行参数以及模型计算实现了入炉煤质和发热量的实时在线监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锅炉排烟成分的电站锅炉入炉煤质监测模型得到的煤质收到基元素与试验煤样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基本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煤质燃烧机理和能量守恒、物料守恒定律,提出一种锅炉入炉煤低位发热量的实时在线监测模型,该模型基于能量守恒和物料守恒原理,利用锅炉磨煤机进出口参数以及排烟气体成分等参数,实现煤质低位发热量实时监测,并结合实际工程,将入炉煤低位发热量引入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从而实现机组煤质自适应控制.  相似文献   

5.
对某超临界600 MW机组锅炉不同煤种下的机组调峰特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入炉煤质的变化对机组调峰的深度、幅度、速度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煤质发热量对锅炉的带负荷能力影响较大,发热量越高,机组带负荷能力越强;煤质挥发分对机组的调峰深度和速度影响较大,挥发分越低,煤粉的着火和稳燃性越差;为保证机组调峰性能及运行经济性,应保证入炉煤低位发热量大于18500 kJ/kg,干燥无灰基挥发分高于15%.  相似文献   

6.
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现有两台135MW发电机组,锅炉为哈尔滨锅炉厂生产的HG-450/13.7-YM24型超高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每台炉配有两套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乏气送粉。磨煤机采用MTZ~320/580型低速滚筒式球磨机,每套制粉系统装有粗粉分离器和细粉分离器。锅炉燃煤设计煤种为徐淮煤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8.86%,低位发热量为22.16MJ/kg。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电厂锅炉燃煤的燃烧产物,利用产物与燃料之间的质量平衡以及对燃烧条件的监测,建立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电厂入炉煤元素分析软测量模型。根据应用实例,实际仿真表明该模型计算速度快,具有一定的准确度,符合电厂在线监测煤质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煤元素分析和在线分析仪,优点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超临界锅炉掺烧印尼煤后的设备性能及入炉煤热值边界,以某超临界660 MW机组为例,开展了煤质特性及热重实验室分析、现场试验及理论计算,并对掺烧印尼煤后各设备的性能、裕量,以及受系统、设备裕量所限的热值边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烧印尼煤后的入炉煤热值边界主要受制粉系统干燥出力及引风机出力所限;目前的设备条件及煤质下,按照各受限因素计算的入炉煤热值边界从低到高分别为锅炉安全运行、磨煤机碾磨出力、一次风机出力、制粉系统干燥出力、引风机出力;当入炉煤热值大于20.18 MJ/kg,若空气预热器压差维持良好,则无需设备改造,低于该值时,不同入炉煤热值范围则对应不同设备改造。  相似文献   

9.
锅炉排烟中蕴含大量的燃烧信息,对于烟气的完全分析能够得到大量有价值的燃烧数据,如燃煤组成成分等。但工业生产中,锅炉的排烟分析一般只针对硫化物、氮化物等能形成酸雨的危险气体,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监测。同时对于中储式锅炉,入炉煤粉由于来自煤粉仓,其含湿量不易实现在线测量。文中构造一个不依靠烟气二氧化碳含量信号(燃煤水分信号,在中储式锅炉中可以迭代替换掉,而在直吹式锅炉中可以通过磨煤机的状态分析得到)的煤质实时分析模型以实现对锅炉入炉煤粉的收到基成分监测。通过数据分析证明了模型精度符合工业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热管空气预热器在420t/h锅炉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菏泽发电厂2号锅炉低温段下级管式空气预热器腐蚀、堵灰以及漏风严重导致锅炉处于不经济和限出力运行的问题.对空气预热器的腐蚀和堵灰进行了分析.通过严格控制排烟温度,采用镍基渗层钎焊螺旋翅片管的热管空气预热器替换原低温段下级管式空气预热器,并进行了测试和观察.结果表明:低温段下级热管空气预热器运行情况良好、性能稳定,未发生堵灰、腐蚀、磨损、漏风现象,同时减少了送、引风机厂用电率,提高了锅炉效率.  相似文献   

11.
入炉煤低位发热量变化对机组热经济性有很大影响。分析了煤中灰分和水分变化对入炉煤低位发热量变化和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通过对220t/h锅炉的计算和分忻,定量地给出了入炉煤低位发热量变化和机组热经济性之问的关系,对火力发电企业节能降耗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某HG670/13.7-L.PM19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30种运行工况进行测量,并采用最优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炉膛出口烟温变化的锅炉负荷、燃煤收到基灰分、收到基挥发分、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给煤粒径、床压、一次风率、上二次风率、下二次风率、炉膛出口氧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数变化对炉膛出口烟温的影响幅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配风方式、床压、氧量、给煤粒径.床压和给煤粒径的改变需要时间较长,一般情况下不用于调节炉膛出口烟温.为防止炉膛出口烟气超温,在维持其它参数稳定的前提下,最便捷有效的手段是改变配风方式或提高氧量.在不同煤质条件下,有关参数对炉膛出口烟温的影响趋势和影响幅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300 MW机组锅炉一次风道实际磨损状况的分析,认为煤质改变导致机组运行工况恶劣,空预器出口的一次风带灰严重是热一次风道磨损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在空预器运行过程中合理控制冷端温度,防止冷端腐蚀造成的堵灰,并综合采用多种防磨技术加强一次风道的抗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某厂HG670/13.7-L.PM19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自投产以来,经设备改进、运行探索,已积累不少有益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其运行的安全特性,在现场对30个运行工况数据进行测量,采用最优回归分析法,对影响锅炉床温的锅炉负荷、燃煤灰份、挥发份、发热量、给煤粒径、床压、一次风率、上二次风率、下二次风率和氧量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根据某电厂350 MW机组热力系统的特点建立了热力系统仿真模型,在机组满负荷下,对锅炉燃烧煤+低热值高炉煤气工况进行的仿真结果表明,主要参数均与机组实际运行参数相符。在此基础上,针对锅炉混烧低热值煤气存在的排烟温度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当增加空气预热器换热面积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颜正  赵川  陈小兵 《热力发电》2020,49(2):83-87
针对国内燃煤电厂发、供标准煤耗率正平衡计量准确性差、数据波动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标准煤耗率计量方法。此方法以锅炉燃烧空气及烟气量为基础,无需燃煤发热量,对煤样代表性要求也不高,即可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标准煤耗率。实际计算及验证结果表明,按照本文所述计算方法得到的供电标准煤耗值与煤耗查定试验测定值比较接近,最大偏差2.06百分点。该方法既可用于燃煤电厂标准煤耗计算,也可用于入炉煤发热量软测量计算、机组能耗实时在线监测等方面,将对燃煤电厂成本核算、节能管理、配煤掺烧及运行优化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某电厂4号锅炉为上海锅炉厂设计生产的亚临界压力一次中间再热控制循环汽包炉。为了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挖掘节能潜力,对4号锅炉进行燃烧调整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其现存灰渣含碳量高、空预器换热性能低等问题,为电厂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最新发展: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技术(包括旋风分离器、受热面布置、空气预热器、给料装置、冷渣器、布风装置以及返料装置)、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污染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煤粉炉的循环流化床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19.
锅炉空气预热器堵灰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利  董务明  姚舜 《发电设备》2014,28(5):359-363
对一台锅炉空气预热器堵灰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脱硝系统SCR的布置及喷氨量、燃煤硫分、空气预热器吹灰等方面的分析,指出空气预热器堵灰的主要原因是脱硝系统氨逃逸率过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实践表明:控制SCR系统氨逃逸率、采用助催化剂WO3、控制反应器温度,再辅以控制SO3的生成量、空气预热器吹灰方法改进及其低温段受热面材质的增强,可解决其堵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