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青花瓷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华夏民族的众多艺术品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青花瓷是青花时代的开山鼻祖,由于当时的制造工艺并不发达,所以流传下来的青花瓷少之又少,显得十分弥足珍贵。从现出土的众多时期的元青花瓷来看,元青花的审美情趣是很高的,也是十分忠于时代背景的,结合各个时期的元青花来看看元代青花瓷的别样审美情趣,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元青花构图多层繁密与清新疏朗两种风格并存。元青花瓷构图形式所表达的主体情感主要包括生活情感和审美情感,社会情感主要包括民族情感、艺术情感和宗教情感。引言近年来,元代青花瓷的收藏有持续升温的趋势,对其学术研究探讨亦日趋全面,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著文阐述对元青花渊源、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元代青花瓷与明清及当代...  相似文献   

3.
元青花瓷作为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的一个品种,她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和艺术审美等各方面,都拥有无可估量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元青花瓷进行装饰艺术风格的研究,从元朝时期青花瓷的兴起原因探寻,到元青花的器型、图案、装饰及微观特征各个方面的分析,力求系统全面地认识和总结元青花的整体艺术风格和装饰特点.  相似文献   

4.
陶瓷在我们华夏民族众多的艺术品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青花瓷在陶瓷历史上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元代青花显然是青花瓷的开山鼻祖,它创新了我们国家素色瓷到彩瓷装饰的全新装饰方式,也真正完美实现了将我国传统的平面图画重新转移到立体器皿上的可能,为之后的青花瓷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工匠们以及制瓷者们长时间的创作与研究,更加由于民族文化以及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成就了元青花无比绚烂、别具一格的装饰语言。元青花它不仅仅在绘画笔法以及创作风格上超凡脱俗,并且在图案的设计和装饰的技巧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本文就元青花的形成着手,结合各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以历史的轨迹剖析从延祐、至正、元末这三个时间段的元青花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元青花虽产自中国,但由于大部分作为外销瓷外销,留存国内之整器少之又少,长期不为人所知。而元青花瓷瓷片相较于整瓷数量存世丰富且价格低廉,所以元青花瓷片对于研究元青花瓷的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实则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元青花瓷瓷片的视角,多方位阐述元青花瓷瓷片对于研究元青花瓷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安娜 《佛山陶瓷》2023,(2):151-152
元朝是一个多民族与多文化融合的时代,青花瓷作为一种艺术商品,充分地反映了时代审美变迁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元青花是当时汉族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宗教艺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流借鉴与发展的产物。本文将从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入手,试论元青花艺术造物之文化共生。  相似文献   

7.
《陶瓷》2017,(9)
元青花瓷具有中国水墨画、蒙元、伊斯兰等多元文化融合的审美特质,它体现了文化性与艺术性的互容。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装饰元素中不变的传承。在元青花瓷的装饰题材中,有云纹,凤纹、麒麟纹等,其中龙纹是不容忽视的装饰元素,它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兼备审美与文化的双重特征。就审美而言,元青花龙纹具有形态美感突出、装饰美感丰富、勾勒技法别致等特点;就文化而言,元青花龙纹饱含吉祥如意、繁荣昌盛、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文化观以及多元综合的创新精神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说到青花瓷,很多人都会想到景德镇,因为在元代景德镇就是青花瓷的主要产地。本文围绕元代的青花瓷谈一下我的认识和观点。
  谈到元青花,人们首先会想到元青花的价格,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因为现存的元青花可以说都是价格不菲的珍品,很多都是珍藏在博物馆的。尤其是元代对外贸易很发达,青花多销往西亚各国。因为中国的青花瓷的主色调符合西亚的伊斯兰教崇尚的蓝白色调。通过丝绸之路和水路,以及各种对外贸易的方式让中国跟世界联系在一起,就是在那个时候元青花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所以如今陈列英国、美国、日本以及西亚各国博物馆里的元青花藏品让无数人,尤其是中国的考古学者都想一睹为快。  相似文献   

9.
青花瓷是一种用天然钴料为色料,在白瓷坯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施一层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烧成,具有中国国画的笔风韵味。由于青花瓷花面是用毛笔直接将图案画在瓷器表面上,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国画般的艺术形象,而且青白相映。元青花瓷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对现代陶瓷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从分析元青花装饰手法、装饰纹样、青花瓷造型、题材以及釉色着手,综合分析了元代社会、宗教、文化、人文历史对元青花艺术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阐述元青花对现代陶瓷艺术在人文精神、外形、意境、纹饰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代青花瓷是我国青花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中,元青花人物题材装饰最为经典,笔者基于图像学的视角,以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为例,对元青花人物故事纹进行深一步地解读,从而为学习元青花人物故事纹提供另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李永  申军  李娟 《佛山陶瓷》2023,(12):168-170
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瓶坯制作完毕后,需要使用青花彩料在瓶身作画,最后高温烧制即可。青花瓷的作画题材丰富多样,而人物画则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种。众所周知,青花瓷发展历史悠久,人物画传承到现在,既具备元代时期的优势,也具备当代时期的特点。所以,本文将对元代青花瓷的文化背景和画工构成进行概述,深入分析元青花人物线条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并基于线质角度对元青花人物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更多人创作青花人物画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元青花瓷的形成背景,分析了元青花纹饰风格的形成原因。元青花瓷在生产过程中,针对不同使用群体的风俗、文化、宗教信仰,形成了其各异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13.
元代青花瓷装饰上排布满密,多按照分层即装饰带的形式对瓷器外部进行装饰,形成元代青花瓷独有的装饰风格。在众多元青花中,装饰带的数量多见九层,七层却甚少,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重九恶七"装饰现象,然而在"重九恶七"的同时却仍然存在少量七层装饰的元青花瓷,以上现象及其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初步探讨了元代青花瓷繁复多层的装饰现象及其成因,进一步讨论了多层装饰中"重九恶七"这一现象,最后由"重九恶七"引发探讨了七层装饰带仍然存在于元青花的原因,以对元青花极具特点的装饰形式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杨晓娜  喻宏 《江苏陶瓷》2021,54(3):4-6,11
龙纹作为典型的民族图腾,在中国漫长又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海水龙纹图案属于龙纹的一种,由于其承载着图腾崇拜与祈福纳瑞的精神文化价值,从北宋到明清时期经历了萌芽与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元代,海水龙纹图案在元青花上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以海水龙纹的起源与发展为基础,从元青花海水龙纹的造型形态、布局设计、色彩表现及文化内涵四个层面,对元青花瓷海水龙纹图案的审美特征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元素中,青花瓷独树一帜最具魅力,文化符号最为典型。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人们把它通常称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着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同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率先将藏于英国达维特基金会的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与伊朗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元青花瓷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景德镇元代曾生产一批“至正型”青花瓷,从而使元青花瓷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高度成熟的“至正型”元青花的由来煞费苦心,一时难以破解其中奥秘,然而,1975年,一件元早期青花瓷的被发现,使人们终于发现了成熟元青花的源头,正是这件青花瓷的发现,使人们相信,景德镇元至正型青花是在工匠们不断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发明的,而非突现。  相似文献   

17.
元代青花瓷地位特殊,其创烧原因一直众说纷纭。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创烧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并因对外贸易而促使其诞生。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内外新资料的出现,这种说法受到了一定质疑。笔者详细整理了中国出土元青花瓷器的资料,并从出土地点、器型、纹饰等三方面着手,统计其特征及规律,最终发现元青花瓷出土地点多位于元代行省治所或元代宗王治所;常见器型如高足杯、梅瓶、玉壶春瓶与蒙古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纹饰中常见龙纹及藏传佛教特色纹饰更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象征。因此,元青花瓷更多是为了迎合元代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及满足蒙古人日常所需而创烧的。  相似文献   

18.
景德镇的元青花瓷器在明朝永宣年间发展飞速。造型独特、装饰色彩明艳、装饰纹样多变、细致的绘画技法以及独具特色的胎釉装饰都是这个时期青花瓷的特点。这个时期的青花瓷也真正步入到青花瓷的鼎盛时期。这个阶段的青花瓷多以花卉植物等纹样作为装饰表现在青花瓷上。本文主要探析永宣年间青花缠枝纹装饰的绘画技法、装饰纹样以及构图形式等。  相似文献   

19.
元朝是中营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文从元青花瓷的造型特征。装饰特征和相应的造物思想等几个方面,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陶瓷研究》2009,(2):28-28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目前,我市相关部门携国宝“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等10件元青花瓷赴京参加了“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展览分为《汉韵华章——中原传统审美观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