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常规方法合成了一个Anderson型多酸化合物[(H2bbi)(CrMo6H7O24)]·4H2O,并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进行结构表征。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7.8223(7),b=8.9003(9),c=12.1326(10),α=86.193(7)°,β=86.951(7)°,γ=76.752(8)°,V=819.76(13)3,Z=1。多酸阴离子、bbi配体和游离的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出一例新的具有Keggin型结构的杂多酸化合物[PW12O40](C2N3H4)3·6H2O(1)。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了该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方晶系,R-3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79590(3)nm,b=1.79590(3)nm,c=2.43480(5)nm,α=90°,β=90°,γ=120°,V=6.8008(2)nm3,Z=6,R1=0.0458,ωR2=0.1116。在该化合物中,质子化的1,2,4-三氮唑与[PW12O40]3-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出一例新型镍配位聚合物(CPs),[Ni2(phen)2(BTC)(H2O)6]·2H2O (化合物1, phen=1,10-菲罗啉, BTC=1,2,4,5-均苯四甲酸)。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 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7.3604(5)A, b=10.9871(7)A, c=12.1984(8)A,α=66.787(6)°,β=76.531(6)°,γ=70.716(6)°, Z=2。结构分析显示化合物1是一个二聚物,并且通过配位水分子和均苯四甲酸配体上的配位原子形成的氢键进一步形成3D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4.
以6,10-二氧杂螺[4.5]7,9-十烷二酮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两种新型螺环化合物C_(15)H_(14)N_2O_6和C_(15)H_(14)ClNO_4,并通过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仪(EA)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_(15)H_(14)N_2O_6属于单斜晶系,晶胞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11.251(2)、b=11.001(2)、c=12.750(3)、β=114.20(3)°、V=1 439.5(5)3、Z=4。C_(15)H_(14)ClNO_4也属于单斜晶体,晶胞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13.159(3)、b=6.219 7(12)、c=17.750(4)、β=96.46(3)°、V=1443.5(5)3、Z=4。C—H…O和N—H…O分子间作用力对晶体C15H14N2O6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而C—H…O、C—H…π分子间作用力和π…π堆积作用所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加强了C_(15)H_(14)ClNO_4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对两种化合物的除草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对双子叶植物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o(HL)(2,2'bipy)2]·9.5H2O(H3L=对羧基苯磺酰甘氨酸,2,2’-bipy=2,2’-联吡啶),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C29H42CoN5O15.5S属单斜品系,C2/c空间群。Co(Ⅱ)离子为6配位的八面体结构,对羧基苯磺酰甘氨酸作为双齿配体与Co(Ⅱ)离子配位,2,2’-联吡啶和Co(Ⅱ)离子双齿螫合配位。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结构,配合物中含有一个由18个水分子组成的独立水簇。在氮气气氛中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0.1℃时开始失重,440℃时分解完全。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12N2H9)2(C12N2H8)[SW12O40],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0168(3)A^。,b=21.0534(6)A^。,c=22.5820(6)A^。,V=5713.1(3)A^。^3,α=β=γ=90°,Z=4,Dc=3.977mg·m^-3,并通过IR和XRD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热重分析研究了晶体的热稳定性。该化合物由邻菲罗林和Keggin结构[SW12O40]^2-阴离子组成,以氢键自组装成超分子结构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李家明  李超柱  李尚平 《广东化工》2009,36(8):27-28,68
通过X-ray单晶衍射和IR对DL-天冬氨酸的结构进行表征,该有机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5.1353(8)A,b=6.9713(11)A,c=76073(11)A,a=90°,β=9.812(3)°,严90° 分子式:C4H7NO4,Mr=133.11,V=268.36(7)A3,Z=2,Dc=1.647Mg/m^3,R1=0.0468,wR2=0.0683[I>2σ(I)]。在晶体结构中,有机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N-H…O和O-H…O组装成了三维网状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出一例新型镍配位聚合物(CPs),[Ni2(phen)2(BTC)(H2O)6]·2H2O(化合物1,phen=1,10-菲罗啉,BTC=1,2,4,5-均苯四甲酸)。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ɑ=7.3604(5),b=10.9871(7),c=12.1984(8),α=66.787(6)°,β=76.531(6)°,γ=70.716(6)°,Z=2。结构分析显示化合物1是一个二聚物,并且通过配位水分子和均苯四甲酸配体上的配位原子形成的氢键进一步形成3D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酮洛芬为配体合成了一维链状锌的配位聚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仪对该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配位聚合物[Zn(C16H13O3)2(4,4'-bipy)(H2O)]n,(其中4,4'-bipy为4,4'-联吡啶)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a=28.452(6),b=6.1719(12),c=22.984(5),α=90.00,β=118.46(3),γ=90.00°。每个锌原子分别与两个酮洛芬配体的两个羧基氧原子、两个4,4'-联吡啶分子的两氮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具有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4,4'-联吡啶配体桥联了相邻的两个锌原子形成了一维线型链结构,相邻两个锌原子之间的距离是11.5322(23)。  相似文献   

10.
以解热镇痛药酮洛芬为配体构筑了钴的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单晶X射线衍射仪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Co(C16H13O3)2(H2O)4]·H2O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8.5966(17)A,b=8.8939(18)A,c=21.872(4)A,α=92.08(3)°,β=99.69(3)°,γ=108.92(3)°。两个分子中每个钻原子位于反演中心,分别与两个酮洛芬配体中的两个羧基氧原子以及四个水分子中的四个氧原子配位,具有正八面体配位构型,且由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光华  丁国华 《化学试剂》2012,34(3):245-247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Cu2L2](L=2,4-dichloro-6-{[(2-hydroxyphenyl)amino]methyl}phenol),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表征。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2.932 2(10),b=5.083 2(4),c=14.760 9(11),β=96.069(7)°,V=1 241.7(11)3,Z=4,Dx=1.924 mg.m-3,μ=2.19 mm-1,F(000)=716,R[F2>2σ(F2)]=0.175,wR(F2)=0.252。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具有手性对称的平面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常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的夹心型多金属铋钨酸盐:Na10{[(Co(H2O)3)2(WO2)2(BiW9O33)2]}.21.5H2O(1),并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晶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2885(3)nm,b=1.6070(3)nm,c=2.5219(5)nm,α=90.12(3)°,β=90.05(3)°,γ=94.13(3)°,V=5.20832(180)nm3,Z=2,最后一致性因子为R1=0.0838,ωR2=0.1170。还对化合物1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用于说明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何云鹏  郭改娟  吴双  张晓燕  杨水金  吕宝兰 《精细化工》2019,36(9):1910-1915,1929
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在制备MIL-101(Fe)的过程中引入杂多酸H_6P_2W_(18)O_(62),制备出吸附剂H_6P_2W_(18)O_(62)/MIL-101(Fe),并测试了其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考察了H_6P_2W_(18)O_(62)的负载量、MB质量浓度、溶液pH、温度等对材料的吸附性能。通过XRD、SEM、FTIR、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吸附平衡前,吸附量随MB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溶液pH=4、H_6P_2W_(18)O_(62)负载量相对于复合物质量分数为35%的条件下,吸附剂H_6P_2W_(18)O_(62)/MIL-101(Fe)对亚甲基蓝溶液吸附效果最佳,在303K下H_6P_2W_(18)O_(62)/MIL-101(Fe)对MB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48.1 mg/g。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该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同时是一个吸热、自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1-咪唑基-4-羟基吡啶基苯(4-(4-(1H-imidazol-1-yl)phenyl)pyridine, L)线性含氮配体、4,4′-二苯醚二甲酸(4,4′-diphenyl ether dicarboxylic acid, H2odba)羧酸配体和六水合氯化钴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在水热反应釜中得到一个新的蓝紫色配位聚合物{[Co(L)(odba)(H2O)]·H2O}n。通过设备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且用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该化合物的钴是微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位聚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169 7(11)A、b=10.275 6(8)A、c=13.545 6(12)A、α=71.523(7)°、β=85.728(8)°、γ=68.084(9)°、V=1 244.0(2)A3、Z=2、F(000)=606、Rint=0.034、ωR2=0.120 0。在配合物中二价钴分别与6个不同的原子进行了六配位,整个配合物的结构通过配位水分子和自由水分子与配体间形成的氢键连接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自由水的氢键O—H…O对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了化合物的稳定性。同时对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及结构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首次以糖精钠、丙氨酸和硫酸铜为原料合成得到糖精铜蓝色块状晶体,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8.4012(19),b=16.3605(18),c=7.3479(16),α=90°,β=100.84(2)°,V=991.49(15)3,Z=2,Dc=1.794g.cm-3,F(000)=550,R=0.0309。结构分析表明,中心Cu2+与4个O原子和2个N原子配位,处于四角双锥八面体配位环境中,4个水分子在赤道平面上与Cu2+配位,晶胞中还包含有2个游离的结晶水,形成了含6个水分子的结晶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双核Cu(Ⅱ)配合物[Cu2(C9 H6O4)2(C5 H5N)4·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闻群,晶胞参数:a=1.8454620(17)nm,6=0.87957(8)nm,c=2.2995(3)nm,β=108.462...  相似文献   

17.
《云南化工》2017,(4):34-37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4-(1-亚甲基咪唑基)苯甲酸(L1)作为主配体,5-叔丁基间苯二甲酸(L2)为副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Cd(Ⅱ)组装,得到了一例未见报道的配合物:{[Cd(L1)2(L2)H2O]·H2O}n(1)。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结晶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6.533(13)nm,b=94.143(10)nm,c=181.654(13)nm;α=90°,β=111.0310(10)°,γ=90°。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立体选择法合成了Dawson结构三取代杂多酸盐:KmH2[P2W15TiO62]·2H2O,K12[P2W15(TiO2),O59]·8H2O,K12[P2W15Zr3O62]·6H2O和K12[P2W15(ZrO2)3O59]·5H2O,并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检测。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所合成杂多酸盐的氧化还原性质。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型杂多配合物的氧化性大于非过氧型杂多配合物的氧化性。过氧型中Ti取代的杂多配合物的氧化性大于Zr取代的杂多配合物的氧化性。  相似文献   

19.
Dawson结构三取代杂多酸盐催化乙酸正丁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秋杰 《化工时刊》2009,23(8):1-3,23
合成了Dawson结构三取代杂多磷钨酸盐:Na18[P2W15M3O62](M=Fe、Co、Cu、Ni),并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从红外数据可以看出这4种杂多化合物在700—1100cm^-1处有4个特征峰,从紫外数据可以看出这4种杂多化合物在200nm和290nm左右存在2个吸收峰,这些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Dawson结构;并且利用它们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1;催化剂用量占总量的1%;最佳反应时间为5h;考察了它们的催化性能,其催化活性为:Na18[P2W15Ni3O62]〉Na18[P2W15Co3O62]〉Na18[P2W15Fe3O62]〉Na18[P2W15Cu3O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