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碳钢小方坯显微凝固组织的研究表明:一次枝晶臂在凝固过程中不断粗化变短;碳含量高,容易形成长宽比小的一次枝晶,并且一次枝晶臂间距增宽,容易形成粗大的柱状晶组织;过热度高,易形成粗大的一次枝晶,一次枝晶臂间距增宽;拉速慢,容易形成细长的一次枝晶,一次枝晶臂间距减少;二次冷却水流量比增加,易形成细长的一次枝晶,一次枝晶臂间距降低.结晶器电磁搅拌可显著降低一次枝晶臂长宽比,并减小一次枝晶臂间距;搅拌电流增加,则一次枝晶臂间距减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连铸坯枝晶凝固的重要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铸钢水凝固时结晶方式包括柱状晶和等轴晶对铸坯质量有显著影响。连铸过程合金成分、铸坯过热度、尺寸,冷却速度和温度梯度等技术参数均影响一次、二次枝晶臂间距、柱状晶至等轴晶转变边界位置和糊状区渗透率等结构特征参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半解析计算公式,在对连铸时宏观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分布的微观.宏观耦合数值模拟时可采用合适的半解析计算公式计算这些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连铸坯凝固的枝晶组织特征、形成机制及定量评定方法。通过对硅钢连铸坯凝固组织比例系数和枝晶间距的测定以及连铸坯低倍组织缺陷的统计分析,确定了凝固组织形态与铸坯成分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限度内,随Si含量增加,铸坯的一次晶间距加宽,各类低倍组织缺陷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4.
连铸参数对高碳钢小方坯二次枝晶间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冯军  陈伟庆  韩静  段贵生 《钢铁》2006,41(9):37-39,43
通过研究高碳钢小方坯连铸参数对铸坯二次枝晶臂间距的影响发现:采用结晶器电磁搅拌、加大二冷比水量,二次枝晶臂间距减小;过热度升高、拉速增大,二次枝晶臂间距增大.无M-EMS的铸坯接近中心的区域,仍然是枝晶臂发达的柱状晶组织;采用结晶器电磁搅拌,促使铸坯中心区域形成粒状等轴晶组织;随搅拌电流增大,二次枝晶间距明显减小.随二次枝晶臂间距增大,渗透率增加,造成铸坯中心碳偏析加重.  相似文献   

5.
针对不同钢种,分别采用枝晶腐蚀和传统低倍检验方法检验连铸坯的凝固组织和缺陷。结果表明,枝晶腐蚀低倍检验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连铸坯的凝固组织和缺陷。得出结论,枝晶腐蚀低倍检验方法是研究连铸坯缺陷,提高钢材质量的最佳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连铸板坯二次枝晶臂间距对中心碳偏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余钢铁公司生产的1 900 mm×250 mm板坯,通过测量不同拉速、二冷比水量、过热度等工况条件下铸坯的二次枝晶臂间距,确定不同连铸工艺参数条件对二次枝晶臂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枝晶臂间距越大,渗透率越高,中心碳偏析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连铸钢坯一次枝晶间距及“鼓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铸坯中一次枝晶间距的变化规律及其“鼓肚”量对枝晶间距的影响。通过确定凝固速度的表达式,定量计算了连铸过程中一次枝晶间距。结果表明,“鼓肚”的存在,使柱状晶生长初期一次枝晶间距出现增大、减小、再增大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当固液界面向正弦波的波峰处运动的过程中,一次枝晶间距逐渐增大,当固液界面向正弦波的波谷处运动的过程中,一次枝晶间距逐渐减小。“鼓肚”量增加时,一次枝晶间距变化的幅度增大。在凝固的中后期,波峰和波谷处的一次枝晶间距基本相等,表明枝晶进入稳定生长的阶段,此时“鼓肚”对枝晶间距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简略介绍钢坯低倍硫印检验、热酸腐蚀、电解腐蚀、冷酸腐蚀和枝晶腐蚀技术的发展.详细介绍连铸坯最新低倍检验技术即枝晶腐蚀低倍检验技术的应用,包括检验流程、试样加工、腐蚀方法、评级方法,并结合部分钢产品图例分析,阐明了枝晶腐蚀低倍检验技术的优势,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连铸坯内部的凝固组织和各种缺陷,还能较准确地计算等轴晶率.该技术既能用于连铸坯内部凝固组织和缺陷的研究,还能用于铸坯生产实物质量的监控,为进一步提高钢材质量提供改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低倍检验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枝晶腐蚀低倍检验流程、试验加工、腐蚀方法及评级方法,结合实际图例分析,阐明了枝晶腐蚀低倍检验方法不但能够清晰地显示连铸坯的凝固组织和缺陷,还能较准确计算等轴晶率。该方法是研究连铸坯凝固组织和缺陷,提高钢材质量的最佳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0.
锑对亚共晶灰铁初生奥氏体二次枝晶臂间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京  朱玉龙 《钢铁》1996,31(4):56-58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锈钢板坯连铸凝固组织枝晶间距的研究,探讨了连铸工艺下铸坯凝固特征参数与夹杂物捕捉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了SUS304、SUS430、SUS409L三个不锈钢钢种正常工况下板坯连铸铸坯的凝固宏观结构及树枝晶微观结构,结合相关数值模拟,估算了这三个不锈钢钢种板坯的凝固系数以及坯壳凝固前沿的凝固速度、温度梯度和冷却速度,并据此推断出夹杂物粒子在结晶器内临界上浮尺寸。  相似文献   

12.
以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板坯连铸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分析了连铸坯的温度场及其坯壳厚度以及二冷各段的回温,同时通过凝固坯壳射钉测厚对模型进行校正。采用离线计算在线控制的二冷动态配水模式,在传热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立拉速、过热度和冷却水量的关系。经过实际应用验证了配水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板坯连铸厂的调查发现连铸过程中铸坯的展宽现象在各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来减小铸坯展宽量的方法不可行.根据结晶器的尺寸与铸坯展宽的关系,经推导得到矫正铸坯展宽的结晶器设置公式,结合在铸机出口位置处在线测量得到的铸坯宽度,可以算出矫正铸坯展宽的结晶器参数,从而精确控制铸坯的宽度.结合马鞍山钢铁公司坯连铸机的参数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冯科 《炼钢》2006,22(5):26-30
在建立的连铸三维宏观传输数学模型中,对枝晶凝固微观结构参数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充分地耦合研究。采用微观偏析半解析模型对浇铸钢种的非平衡凝固路径进行近似确定;采用复合理论方法对两相糊状区的渗透特性加以描述;在确定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时,考虑了枝晶凝固模式的影响效果。应用该三维耦合模型,并结合早前建立的连铸二维传热模型,针对某钢厂方坯连铸机进行了复合数值模拟研究,且研究成果已投入到铸机的实际生产中。现场生产状况表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说明耦合模型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可广泛应用于实际连铸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during the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slab solidification, inclu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dendritic arm spacing.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available work, a revised expression for describing secondary dendritic arm spacing during solidification of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was presente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primary dendritic arm spacing to secondary dendritic arm spacing and the cooling rate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16.
利用Fluent软件对1650mm×220mm板坯结晶器建立了三维稳态数学模型,对三种方案条件下结晶器内钢液流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结晶器的宽度对结晶器表面速度分布影响显著,随着结晶器宽度的增加,结晶器表面的速度分布越来越不均匀.表面的最大速度受到多种参数的影响,包括浸入式水口入口钢液的速度、水口出口角度和水口浸入深度等,其中入口钢液的速度影响最为显著.最优方案为:铸坯宽度1100mm,底部结构为山形和出口角度向下30°的水口,水口浸入深度120mm,流量为11.6m3·h-1,入口速度为0.8384m·s-1.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结合唐钢薄板坯连铸的生产实践,从钢水纯净度及温度、结晶器内钢水液位波动、锥度控制、设备状况、保护渣性能等几个方面分析薄板坯连铸粘结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使粘结几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对连铸坯堆放过程中温降规律的研究 ,有助于提高连铸坯装炉温度 ,降低加热炉燃耗 .文章建立的连铸坯温降数模 ,较好地模拟了保温坑中堆放连铸坯的温降过程 ,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当吻合 ,两者误差小于 3% .  相似文献   

19.
欧阳飞  黄回亮  曾令宇 《炼钢》2006,22(1):21-24,36
针对新投产板坯铸机生产中出现的Q345钢粘结漏钢频繁和包晶钢表面纵向裂纹多的状况,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了粘结漏钢问题,提高了铸坯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