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L型冷氢箱气液两相混合与传热的放大性能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的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和欧拉多相流模型模拟冷氢箱内多组分气体与液体的两相流动、混合与传热过程,对BL型冷氢箱结构进行工程放大性能预测计算.结果表明,BL型冷氢箱具有良好的工程放大性能,混合与传热效果良好,其环状冷氢管、弧形板和导流板结构有利于提高冷氢箱的混合与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2.
加氢裂化反应器新型冷氢箱的研究与工程设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报道了加氢加化反应器新型旋流式冷氢箱的研究设计及实用效果,催化剂床层径向温差不大于5℃。  相似文献   

3.
采用α-萘酚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之间的串联竞争反应为测试体系,在直径为1 m的滴流床加氢反应器内,研究了气体流量(G)、液体流量(L)、喷射比(p)等参数对喷射旋流式冷氢箱微观混合过程的影响,并以离集指数(X_S)表征了微观混合性能。结果表明:喷射旋流式冷氢箱内液体的微观混合效果随着G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随着L的增加而明显变差; 基于团聚模型计算了喷射旋流式冷氢箱的微观混合时间为20~80 ms,小于传统的旋流式冷氢箱,且与机械搅拌反应器处于同一量级,表明喷射旋流式冷氢箱具有优异的微观混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文献中UOC型冷氢箱流体力学实验数据为基础,对所选数值模型进行验证,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以工业操作条件为基础,采用Fluent软件对UOC型冷氢箱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对混合方箱收缩流道间距及筛孔挡板与方箱间距进行结构优化,并在收缩流道出口处增设挡板。结果表明,优化改进后的冷氢箱性能与基本构型相比,温度分布不均匀度降低了36.8%,压降降低了21 Pa,冷氢箱综合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开发了一种新型结构的急冷混合器,对其压降及混合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气体流量与压降的关联式,并在5种气体流量条件下,测得示踪剂浓度的平均相对偏差为0.5%~1.5%。建立了冷热两种物流混合过程的数学模型,找到了混合物流中冷介质的摩尔分数与热物流温降的函数关系。新型急冷混合器在某汽油改质反应器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当急冷混合器置于两催化剂床层之间时,在不同的测试工况下,下部床层顶部的最大径向温差均小于1℃,说明新型急冷混合器具有较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乙烯装置二级急冷废热锅炉的结构设计、工艺特性、传热和强度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计算、制造、检验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新型急冷混合器的适用范围及其对混合效果的改善情况、对内构件结构简化的贡献、工业应用实例.新型急冷混合器与常规的急冷混合器相比,在混合性能上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由于结构简单,其制造及其在反应器内的安装比较方便;由于具有较好的混合性能,与之配套的其它内构件的结构可以适当简化;新型急冷混合器在两套工业装置的反应器内得到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下段催化剂床层顶部的最大径向温差均小于1℃.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急冷混合器,介绍了其结构及主要特点;在冷模试验装置上,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得了急冷混合器的压力降数据,并回归了经验关联式;通过对各测点处示踪剂浓度的分析,讨论了急冷混合器混合效果随气体流量的变化;在所研究的气体流量范围内,示踪剂浓度的平均相对偏差均较小,说明新型急冷混合器具有较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9.
郑杰 《齐鲁石油化工》2006,34(3):310-312
针对氢冷发电机的氢气湿度超标问题,剖析了氢气湿度超标的原因,并以齐鲁石化公司热电厂5#、6#机氢气湿度为例,提出了降低氢气湿度的两种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急冷技术日渐在催化裂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外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多种多样。本文将此类技术归纳为上下两种进急冷剂方式,分析了各自的应用目的和效果,并对国内外多家公司的急冷技术进行了评述。建议国内加快研究,开发出自己的专有技术。  相似文献   

11.
对催化裂化装置使用终止剂技术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催化裂化装置终止剂的类型、用量和注入位置等因素在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在工业装置上考察了终止剂用量和终止剂的注入位置对产物分布、汽油的性质和气体烯烃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相近的重油转化深度下,终止剂用量占处理量1%、10%和16%时,焦炭和干气产率均先降低后增加,汽油中烯烃含量和C3中烯烃质量分数则分别降低2.0和1.2个百分点,汽油中异正构烷烃比增加,二烯值降低,诱导期增加超过100min;终止剂注入点由提升管中部移至上部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汽油中烯烃和C3中烯烃质量分数分别增加4.2和0.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烃源岩孔隙流体压力模拟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对烃源岩孔隙流体压力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成熟烃源岩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压力反馈控制系统.该系统包含两个次级系统,即压力增加次级反馈控制系统和压力降低次级反馈控制系统.前者是由压力与生烃组成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在其作用下孔隙流体压力不断增加;后者是由压力与排烃组成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在其作用下孔隙流体压力不断降低.在常规模拟方法的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拟的新模型.该模型主要由水位方程、速率方程、辅助方程和初值方程这种方程组成,它们都是一些简单的线性方程.以新疆库车盆地为实例进行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油厂0.8 Mt/a延迟焦化装置冷焦水系统现有工艺和产生污染的情况,提出了采用旋流除油器脱油、空冷器冷却、碱洗等技术集成的冷焦水密闭处理技术的改造方案,解决了现有敞开式冷焦水处理流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基本消除了污染.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的GK型静态混合元件。以空气为实验介质,在雷诺数4000~20000内对GK型静态混合元件的流体阻力和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将其与Kenics静态混合元件进行了试验对比。在试验范围内,GK型静态混合元件的传热膜系数约是Kenics静态混合元件的0.861~0.990倍,但其流体阻力仅是Kenics静态混合元件的0.475~0.486倍,表明GK型静态混合元件的综合性能优于Kenics静态混合元件。  相似文献   

15.
页岩气钻井多采用油基钻井液,以解决井壁垮塌等复杂情况,但油基钻井液存在成本高和污染环境等弊端。随着新环保法公布和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研发出适合页岩气钻井的水基钻井液迫在眉睫。延长油田是国内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气示范区,为此,以延长油田为例,对延长油田延长组页岩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井壁失稳机理及钻井液构建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钻井液体系关键处理剂进行优选及配方实验,研发出了一套新型水基钻井液体系,其各项性能与油基钻井液相当,HTHP失水仅4.6mL,滚动回收率达到了95%以上,极压润滑系数0.103。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新型水基钻井液能够满足延长油田页岩气水平井对钻井液的性能要求,有效保证井下安全。同时,对国内页岩气水基钻井液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瓜胶压裂液成本大幅增加的问题,开展了替代瓜胶的新型压裂液体系研究。通过对改性黄原胶及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的综合性能评价,初步形成了一套改性黄原胶滑溜水和一套聚合物压裂液室内配方。目前,改性黄原胶压裂液还存在耐高温耐剪切性能差、破胶液残渣含量高的问题,聚合物压裂液存在稠化剂加量高、延迟交联性能与耐高温性能难以达到平衡的问题。新型压裂液体系进一步改进后可现场选井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7.
热管改善油井井筒流体温度分布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寻求经济节能的改善热敏感性原油井筒流动特性的工艺技术,基于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工作原理,提出了利用热管改善井筒流体温度分布剖面的方法.结合井筒传热模型及耦合热管传热理论建立了热管井井筒温度分布计算理论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论证了热管改善井筒流体温度分布的原理及技术可行性.现场试验及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前提下,利用热管可以实现利用深部流体自身部分能量提高井筒上部流体的温度,进而改善井筒温度分布剖面.  相似文献   

18.
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通过建立多孔介质能量守恒模型、热量传递模型和质量传递模型,对加氢裂化反应器内的多相流动、传热和传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反应器内多孔介质床层的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和压力分布。结果表明,多相流模型的选取、传热传质模型的建立、油品物性的计算和边界条件的设置能够较准确地描述三相流动状态及其分布状态。反应器入口处的流动状况将直接向内部传递,壁面流随流动而发展,其宏观描述为:在出口床层处径向体积分率曲线出现拐点,进而使流体在催化剂床层径向和轴向分布不均匀,气化率得到提升。为了获得反应介质与催化剂充分混合的流体分布状态,有效利用催化剂,反应器入口处的流动状态必须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乙烯装置急冷油系统的聚合物结垢堵塞问题,对碳氢联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急冷油塔阻聚剂(牌号为CH 6621 A)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在急冷油塔塔顶汽油中,含有双烯烃、苯乙烯、芳香类烯烃、茚、茚满等多种易产生垢物的性质活泼的组分,并且组成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在装置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使用CH 6621 A后,急冷油塔平均压差较使用前降低0.18 kPa,急冷油塔塔顶和塔釜平均温度分别为103,185℃,较使用前均降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