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IPv6协议测试范围和测试方法两个方面对IPv6协议测试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从设备、网络和网站系统等3个方面探讨论了IPv6测试的规范和体系.基于近年IPv6测试领域相关成果,介绍了IPv6论坛的测试体系IPv6 Ready和IPv6 Enabled,以及全球在IPv6测试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由于IPv6地址更加结构化和层次化,使得IPv6网络的路由协议体系与IPv4相比也更加层次化,可扩展性也较优,如何利用这些路由协议的特点构建独立的、便于演进的IPv6网络是目前IPv6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简要介绍IPv6路由协议特点的基础上,从影响IPv6路由体系架构的因素、多种EGP(外部网关协议)和IGP(内部网关协议)的选择等方面,对如何建立IPv6网络的路由体系架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IPv4向IPv6的过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诚  王春峰  刘敏 《电信科学》2004,20(10):45-49
目前,IPv6及相关协议已经相对成熟.然而,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和互通仍然是个艰巨的任务,直接影响了IPv6的发展.本文在对现有的各种互通与过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转换与互通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穿透NAT实现IPv6终端互连的隧道机制.该机制可以支持所有常见的NAT类型,无需特殊的IPv6地址前缀,可以向用户提供固定的IPv6地址.另外,针对IPv6网络和IPv4网络间的信息交互的不断增加,而基于通用处理器的IPv4/IPv6转换网关很难满足性能需求的现状,基于专用网络处理器平台研发了高性能的IPv4/IPv6转换网关,在IPv4与IPv6网络间实现了高性能的地址和协议转换,为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平滑升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4.
基于IPv4与IPv6技术相结合高校校园网络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锋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18):82-84,88
针对各大高校新、旧校区校园网络出现的问题,提出新校区采用IPv6网络技术,旧校区采用IPv4网络技术.两个网络之间的连接采用双栈IPv4/IPv6过渡技术,所有校园网三层设备均为IPv4/IPv6双栈设备,既运行IPv4路由协议,也运行IPv6路由协议.通过对域名系统DNS的查询可知,双协议栈主机中目的主机采用的是哪一种地址.对于双栈终端,IPv4网关和IPv6网关均部署在汇聚三层交换机上.在此提出的方法投资小,资源浪费少,运行切实可行,开发周期短,对于高校节约成本办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IPv4到IPv6演进策略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v6和IPv4比较,它彻底解决了地址空间耗尽和路由表爆炸等问题,而且为IP协议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支持安全、主机移动及多媒体成为IP协议的有机组成部分.协议的设计使路由器处理报文更加简便,扩展性也更好.但是如何完成从IPv4到IPv6的转换是IPv6发展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现有的几乎每个网络及其连接设备都支持IPv4,因此要想很快完成从IPv4到IPv6的转换是不切实际的.IPv6必须能够支持和处理IPv4体系的遗留问题.本文对于从IPv4到IPv6网络的过渡问题进行了策略性的研究与分析,并从运营的角度对于不同的演进策略进行了优缺点和应用环境的分析,同时对于由此而带来的路由器进化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方世林  方世锋 《电子技术》2011,38(11):28-29,25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攻击行为愈来愈严重.依据IPv6协议的扩展头、包头结构、地址结构和安全机制,设计了IPv6环境下的协议解码和协议分析的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框架.通过对协议解码和分析,给出了IPv6环境下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熊英 《通信世界》2003,(27):49-49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支持IPv4到IPv6过渡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网络单元和移动终端的IPv4/IPv6双栈、自动或结构配置隧道模式、网络中设置IPv4到IPv6协议转换器。其中在网络中设置代沟协议转换器是最简单便捷的IPv4/IPv6过渡方法。协议转换器为本地IPv4主机和本地IPv6主机间个中介单元,不需变更主机就可实现两间联络。网络地址转换器/协议转  相似文献   

8.
NAT-PT技术在IPv4和IPv6互联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NAT-Prr及与其相关的网间协议转换技术,采用NAT-PT技术设计IPv4/IPv6转换网关.通过该网关在实际网络环境中运行,测试NAT-PT对UDP协议和TCP协议的翻译,最终实现IPv4和IPv6之间的双向通信功能,满足网络高速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IPv6过渡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v6已被确定为下一代互联网所使用的协议,现有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问题正成为研究热点.由于现有使用IPv4的互联网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如何保护现有投资,使网络平稳过渡到IPv6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对IPv6过渡中的研究问题进行了综述,总结了IPv6过渡中使用的基本技术,对不同过渡场景下IPv6过渡技术的选择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过渡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别从网络拓扑和协议层次角度对IPv6过渡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屈毅 《现代电子技术》2004,27(10):30-32
会话初始协议 ( SIP)是下一代网络多媒体通信的信令协议。网络环境从 IPv4到 IPv6的过渡 ,必然会影响原本基于 IPv4制定的 SIP协议。SIP协议如何适应其变化 ?本文描述了采用 IPv6技术对 SIP协议带来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种在IPv4/IPv6混合网络模式下的 SIP结构  相似文献   

11.
IPv4-IPv6组播过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使IPv4主机与IPv6主机进行组播通信,必须做协议转换工作。采用多播转换网关(MTG)技术方案能较好地实现IPv4网和IPv6网之间的组播互通。方法是将MTG部署在lPv4和IPv6网络的边界,将IPv4网络和IPv6网络视为地位对等的两个异构网络。IPv6主机可以加入组播源位于IPv4网络的组播组,IPv4主机也可以加入组播源位于IPv6网络的组播组。在IPv4中,MTG作为IPv6的代理,参与IPv4的组播;同样,MTG在IPv6中则作为IPv4的代理。在MTG系统内部,两个代理之间进行协议转换。  相似文献   

12.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IPv6必然会取代IPv4。由于组播技术的优越性,IETF在制订IPv6协议时保留了组播,而取消了广播。IPv6组播技术可避免网络资源浪费,减小网络拥塞和广播风暴等问题,能有效利用带宽,提高数据传送效率,尤其适合视频流等大数据量的传输。介绍了IPv6组播技术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IPv6组播在Linux下的编程方法和通信过程,相信对IPv6组播技术的应用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网络隧道技术的原理和相关协议.网络隧道是利用封装和加密技术在公共网络中建立的一种虚拟专用连接,实现使用特殊协议的局域网或主机之间的通信,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隧道技术在虚拟专用网、移动IP、IPv6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介绍了国际IPv6标准化工作的现状,详细列出了IETF中两个工作组的工作成果.文章认为技术标准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的制订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文章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国的IPv6标准将会从基本协议类、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性能指标分配、网络的评估标准和测试方法、网络设备规范和网络设备测试规范、移动通信类标准、IPv6的业务和应用的标准等6个方面进行,并对6个方面的标准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王子龙  陈光武 《通信技术》2012,(11):56-57,60
在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多种过渡技术和方案,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NAT-PT是IPv4/IPv6过渡过程中的一种关键技术。为了达到两种网络的无缝连接的目的,通过对NAT-PT过渡原理的分析以及对域名服务-应用层网关DNS-ALG工作机制的研究,采用了结合DNS-ALG的动态NAT-PT过渡方案,借助Cisco模拟器GNS3模拟实现了IPv6网络通过域名与IPv4网络的互通,并对该技术的工作机制进行了分析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抓包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16.
BE12000系列IPv6核心路由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平  崔勇 《电信科学》2005,21(1):18-2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IPv6核心路由器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集中体现了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和清华紫光比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Pv6核心路由器.该路由器基于分布式的多处理器平台,采用可扩展路由器操作系统BWOS,支持IPv6和IPv4双协议栈,实现了多种网络接口下的高速分组转发功能,并通过硬件冗余和软件状态备份技术实现了路由器系统的高可用性.该IPv6核心路由器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互联网提供了网络核心设备,为我国网络安全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IPv6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的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机构与组织的重视。为了实现IPv6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完美融合,需要全面设计新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文章充分考虑IPv6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特点,提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并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嵌入式IPv6微型协议栈,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给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互联的两种不同方式,并给出一个在精准农业生产中典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deployment and test of IPv6 services in the very high broadband IP/WDM (VTHD) [L. Thual, 2003] network for new-generation Internet applications. The VTHD project is partially funded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 through the French Research Network for Telecom (RNRT). VTHD supports both IPv4 and IPv6 services, and interconnects research centers and institutions in France. It has a public autonomous system number (AS20603) and a public IPv6 subnet. It is connected to the IPv6 global network via open transit (France Telecom's international IP service for ISPs). VTHD in France compares with Internet2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Pv6 service, IPv6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a high-speed network), the advantages of given technologies,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The following items are developed: VTHD architecture, IPv6 address space and aggregation, transition mechanisms, routing protocols, network test performance, IPSec test performance, naming (DNS), and network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enabled network architectur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 issue of connecting mobile ad hoc networks (MANETs) to global IPv6 networks, while supporting IPv6 mobility. Specifically, we propose a self-organizing, self-addressing, self-routing IPv6-enabled MANET infrastructure, referred to as IPv6-based MANET. The proposed self-organization addressing protocol automatically organizes nodes into tree architecture and configures their global IPv6 addresses. Novel unicast and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s, based on longest prefix matching and soft state routing cache, are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IPv6-based MANET. Mobile IPv6 is also supported such that a mobile node can move from one MANET to another. Moreover, a peer-to-peer (P2P)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is also designed over the proposed IPv6-based MANET. We have implemented a prototyping system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IPv6-based MANET and the P2P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Simulations are also conducted to show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routing protoc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