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油酸钠溶液进行磁化处理,探究磁化对溶液的pH值、吸光度、表面张力和电导率等物化性质的变化,并研究磁化处理对矿物浮选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磁感应强度320 mT、磁化时间10 min条件下,磁化处理油酸钠溶液后,溶液的pH值、吸光度和电导率较未磁化时分别提高了0.53、0.113和1.7 μS/cm,表面张力下降了14.44 mN/mT;方解石、萤石的Zeta电位绝对值较未磁化时分别降低了2.90 mV和7.41mV;方解石、萤石的浮选回收率较未磁化时分别提高了19.77%、12.81%;方解石、萤石表面的油酸钠吸附量较未磁化时分别增加了0.236 mg/g、0.189 mg/g。 相似文献
3.
4.
在油酸钠溶液中自钨矿超细粒(1微米)和较粗颗粒(10~40微米)的混合物是由于对悬浮物进行高速搅拌,也就是通过“剪切絮凝作用”(shear—flocculation)的方法而凝聚。在低速搅拌中,不同粒度的颗粒之间的凝聚作用比单独超细颗粒之间的凝聚作用更容易发生。在承认不同粒度的颗粒之间具有不同的碰撞速率的情况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被矿泥覆盖的附着或然率大干矿泥间的凝聚作用,这是由于矿泥覆盖具有更大的碰撞能量。矿泥覆盖程度是由剪切絮凝作用的速率和擦洗作用及剪切再分散作用(shear redispersion)排除覆盖颗粒的速率这两者所决定。于是,最密的矿泥覆盖是出现在粗颗粒的最低浓度,但从悬浮物中最大量地脱除超细粒则是发生在粗颗粒级别的中等浓度。上述结果与超细粒浮选,絮凝浮选和浮选中的矿泥覆盖的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矿物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量、红外光谱、荧光探针以及溶液化学分析, 研究了油酸钠作用下红柱石和石英的浮选行为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在油酸钠作用下红柱石在pH值6~7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可浮性, 石英可浮性较差;Fe3+能够显著提高红柱石和石英的可浮性。红柱石和石英浮选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红柱石表面的Al3+可化学吸附油酸根, 石英难以吸附油酸根离子, 因此以油酸钠作捕收剂可实现红柱石和石英的浮选分离。Fe3+主要以氢氧化物沉淀形式吸附于红柱石和石英表面促进油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6.
通过浮选试验、吸附量测试、zeta电位测试和沉降试验,研究油酸钠对微细粒白钨矿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对白钨矿的浮选行为影响较大,细粒级白钨矿浮选回收率低于粗粒级白钨矿。油酸钠是白钨矿的适宜捕收剂,随油酸钠用量增多,细粒级白钨矿回收率增加。油酸钠能在白钨矿表面吸附,增大白钨矿表面接触角的同时促进细粒级白钨矿的团聚,使细粒级白钨矿表观粒度增大,回收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增效剂(MA)和油酸钠作为捕收剂,在哈里蒙德管中浮选磷灰石和白云石的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物。试验结果表明,MA和油酸钠组成的混合药剂有协同效应。在碱性矿浆中,能选择性地分离磷灰石和白云石。 研究中,测定了捕收剂胶束浓度和吸附量。结果表明,MA可以改变油酸钠的预胶束浓度,促使油酸钠在磷灰石表面吸附,油酸钠和MA以物理和化学吸附,共吸附于矿物表面。 相似文献
8.
硅线石和微斜长石与捕收剂油酸钠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硅线石与微斜长石表面电性,油酸钠溶液化学和红外光谱研究,探讨了油酸钠在纯净硅线石与微斜长石表面吸附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矿浆PH值为6.5-8.0的范围内,油酸钠带负电的活性组与硅线石表面带正电的组分以静电力发生物理吸附,同时还存在生成油酸铝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9.
油酸与硫酸化油酸对菱锌矿不同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从分子力学角度,研究油酸与硫酸化油酸在菱锌矿表面作用能力的强弱和区别,对不同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单矿物试验进一步验证油酸与硫酸化油酸对菱锌矿作用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油酸钠浮选白钨矿、萤石和方解石过程中Ca-油酸[Ca(OL)2]胶体的存在及其对浮选的影响。溶液化学计算表明,三种含钙矿物溶解的钙离子可以与油酸阴离子反应生成Ca(OL)2胶体,并且在碱性条件下作为溶液中的主要组分存在和发挥作用。纯矿物试验结果表明,Ca(OL)2胶体对白钨矿和萤石的捕收能力较油酸钠强,对方解石的捕收能力较油酸钠弱。Ca(OL)2胶体吸附后的三种矿物表面疏水性差异增大,白钨矿、萤石表面疏水性强于油酸钠作用后,而方解石表面疏水性弱于油酸钠作用后。Ca(OL)2胶体在白钨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在萤石和方解石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当pH < 9.0时存在一定的静电吸附作用。油酸钠浮选含钙矿物过程中除油酸阴离子直接作用于矿物表面的路径外,存在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用路径:钙离子与油酸阴离子在溶液中首先生成Ca(OL)2胶体,Ca(OL)2胶体在溶液中迁移至矿物表面发生吸附。 相似文献
11.
用起泡性较强的烷基磺酸类捕收剂浮选氧化矿时,人们很少使用起泡剂以及考察它与起泡剂特别是长烃链醇所产生的共同效应。许多研究工作者应用中性油,改善浮选指标。但大量使用中性油会引起环境污染和浮选设备不同程度的腐蚀,所以添加中性油的浮选在我国 相似文献
12.
13.
14.
油酸钠和十二胺盐酸盐在长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油酸钠和十二铵盐酸盐在长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油酸根离子在石英表面吸附,主要是静电作用的结果,而长石表面的油酸根离子除静电吸附外,还产生了化学吸附,生成了油酸铝。加入抑制剂后,石英表面的油酸吸附层被解吸,而长石表面的吸附层却大部分保留,成为加入胺类捕收剂的吸附活性区,活化了长石的浮选,造成了石英和长石的可浮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前言长期以来,我国铜矿浮选一直采用传统的2号油作为主要的(几乎是唯一的)起泡剂,由于其原料资源很有限,供应非常紧张,有的厂矿因为起泡剂短缺,随时有被迫停产的危险。为了改变这种起泡剂单一和原料依附于农林产品的落后局面,采用我国日趋增长的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合成新的起泡剂,并使其尽快用于浮选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通过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溶液化学分析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油酸钠体系中铈离子对萤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酸钠体系中,较低浓度的铈离子在酸性以及中性条件下以CeF3·0.5H2O(s)形式存在于萤石表面,为油酸钠的吸附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可对萤石产生活化作用;同时也会以Ce2(CO3)3·8H2O(s)形式存在于方解石表面,虽然也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但Ce2(CO3)3·8H2O(s)的亲水性以及结晶水的空间位阻效应阻碍了油酸钠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对方解石产生抑制作用。铈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多以Ce(OH)3(s)形式存在于矿浆体系中,消耗了油酸钠,减少了油酸钠在萤石和方解石表面的吸附量,对二者均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采用油酸钠作为选择性絮凝剂,分离三英与超细粒赤铁矿的方法,影响赤铁矿絮团粒度的主要因素是油酸盐的浓度,PH,剪切速度和搅拌时间。发现只有当油酸在溶液中过量溶解时,才可发生絮凝。絮凝速率和絮团粒度随着油酸液滴在有矿物颗粒上存在时形成而增加。赤铁矿絮团在剪切速率为300-2200秒时不破损,絮团的强度可以归因于C-H链的联合和疏水作用而产生的吸引力。因油酸钠而生成的疏水性絮团地通过浮选回收。从含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日本海的海水对油酸与锆石和榍石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的试样取自海滨钛-磁铁矿砂矿中分出的锆石和榍石。矿物光谱分析的结果如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