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人对于如何通过已发现常规油气藏预测未发现非常规油气藏的研究不足。根据常规油气藏与烃源岩层系的非常规油气藏的成藏正相关性,结合凹隆域分布、断层活动性、砂体展布、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研究,提出基于相关性油气藏范围的非常规油气藏有利区预测方法。首先,对某一区域从凹隆域岩层的组合构造、烃源岩层系砂体展布、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4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基础研究;然后,将已发现油气藏分布、油气来源研究结果与基础研究结果结合,综合判断相关性油气藏范围;最后,对范围中未发现油气藏的区域进行有利区预测,其中烃源岩发育且存在有利砂岩、砂泥互层、裂缝性泥页岩储层的区域均为有利区。在有利区存在叠置或相邻的烃源岩层系油气藏、有利区紧邻断层且上覆层系发育油气来自断层的油气藏这2种情况下的油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流体性质变化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油气运移过程中,由于运移的层析效应、氧化变质、热变质作用及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使地层流体即油气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获知有关油气运移及保存方面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是彩南油田深部油气向上运移、渗入水向下渗透的通道,上、下运移的流体均有水平顺层运移的特点.渗入水阻碍了油气继续向上散失,对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侏罗系西山窑组在彩南北断裂以西与彩南断裂以东不是一个水动力系统;并且彩南北断裂以西地层水水动力较弱,有利于油气的保存.侏罗系八道湾组在彩南北断裂以西与彩南断裂以东应属于同一个水动力系统,且矿化度均较高,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3.
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层的周期性幕式活动导致沿断层带流体运移具有周期性幕式运动的特点。断层的一次周期性幕式活动分为活动期和间歇期两个阶段。断层幕式活动期,深部流体在超压作用或地震泵作用下以在断层带内的垂向运移和进入储层后的侧向运移为主,流体运移的相态为油、气、水的混合相态。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当断层带尚未完全封闭、输导系统内压力尚未平衡时,流体在断层带及其两侧储层之间流动,直至达到压力平衡。断层完全封闭后,流体运移则不再发生。断层幕式活动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强,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相对较弱。断层幕式活动期导致断层带附近形成同层混源或异层同源的多层系(或多构造层)含油气复式油气聚集带;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发生再分配,导致断层带垂向上形成欠饱和油藏—高饱和油气藏—油气藏及纯气藏的完整序列。   相似文献   

4.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密切相关。从古水动力场演化角度分析东濮凹陷南部油气运聚机理,流体流动与断裂开启性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结合研究区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特征分析了油气藏形成时间,恢复其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水动力单元:东、西次凹带发育泥岩压实水离心流;兰聊断裂带发育大气水下渗向心流;中央隆起带位于东西两侧离心流汇合越流泄水区,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域。东营组沉积期是石油最主要的运移、聚集期,该阶段油气主要聚集在中央隆起带断层下盘的底部;东营运动抬升剥蚀期是石油的主要调整运移期。早期形成的深层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的顶部运移调整,重新聚集形成浅层次生油藏;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为天然气主成藏期,断层封闭性增强,天然气聚集在构造翼部的深部地层,形成“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与方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油气运移研究相对不足是目前制约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地层油气藏油气运聚动力与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早期以流体异常压力为主,后期逐渐过渡到以浮力为主;流体异常压力推动着含烃流体向外运移,浮力因输导层产状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压临时仓储"的存在增加了远距离地层圈闭的成藏几率;盆缘流体异常压力值和地层水矿化度值突进方向与盆缘鼻状构造、坡折带展布方向一致,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汇聚方向;流体异常压力的形成与发育特点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式以幕式为主,也使济阳坳陷横向上发育多种地层油藏类型、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油层系。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异常高压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上部流体压力封闭层呈等深(顶部深度为4.470~4.485km)分布,其以上为正常流体压力系统,以下为异常高压流体系统(压力系数可达1.9~2.1)。压力封闭层的形成除与储集层物性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地层水运移过程中的矿化热液沉淀作用有关。晚白垩世以来,封闭层与其下伏的三工河组中、下部及八道湾组共同阻挡了深部地层水及油气进一步向上运移,成为马桥凸起区的区域性盖层,使二叠系烃源岩早期(晚三叠世末至侏罗纪)生成的石油与晚期(白垩纪以来)生成的油气相分隔,并阻止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中侏罗统运移。据此认为,在马桥凸起区,中侏罗统发现的石油是深部油气藏早期部分破坏而形成的次生油藏;下侏罗统异常高压油气藏为多源油气多期混合成藏,因储集层物性差,大规模成藏的可能性较小;深部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圈闭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应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图4参3(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7.
东辛复杂断块油气田成藏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我国最大的复杂断块油气田--东辛油气田的油气源充足、储集层发育、继承性发育的隆起带构造背景十分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断裂多期活动致使油气纵向运移活跃,油气沿断裂运移、聚集。断层强烈活动期,流体沿断裂向上快速注入式运移;断裂相对不活动期,断层逐渐封闭,进入浅部地层的油气沿断层形成次生油气藏,从而形成纵向上多层组含油气,原油忽轻忽重,油气藏沿断层呈叠瓦式展布,自下而上依次形成油藏→油气藏→气藏的完整序列。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生烃演化盆地模拟、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和手段,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恢复了渤中凹陷西次洼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存着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二段下共计3套烃源岩,周缘凸起带油气储层为中生界火山岩及太古界变质岩、古近系-新近系三角洲-河流相孔隙性砂岩,该洼陷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向斜坡带运移至周缘构造带内聚集成藏,形成了3套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的特点;②沙三段烃源岩为该洼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③上述3套组合分别经历了4个阶段的油气成藏过程--距今11~1 Ma,纵向上呈现油气优先充注深层中生界及太古界古潜山储层,后依次向上运移充注浅层古近系及新近系储层,该区油气的成藏模式为高温流体多次短期快速充注。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的烃源岩、异常高压、断至烃源岩层 的断裂和构造应力有利于油气运移;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 该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 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与地层水运移相关的低电阻率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凹陷由高矿化度地层水引起的低电阻率油层在所发现的低阻油层中占较大的比例。分析了东营凹陷高矿化度地层水的来源及运移动力。目前地层中地层水的化学特性是地理、地质环境变迁导致的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经漫长、复杂演化的结果。油层中地层水的化学特性可能等同于临近水层的化学特性,当地层水与其宿主岩的形成时间不同时,就可能与之完全不同。沉积盆地中的外来水可以来源于浅部或地表,重力是其运移的主要动力。也可以来源于深部,流体的高压是其运移的主要动力。邻近高压封存箱储层中的地层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原生水还取决于来自深部地层的外来水以及油气在其中的富集程度。东营凹陷断裂构造带发育,在北坡、南坡和中央隆起带发育较多断至沙三中亚段、沙四段的大断层,它们有利于油气向上运移,同时也为深部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这些大的构造断裂附近的储层是有利的低电阻率油层分布带。  相似文献   

11.
赵淑芳 《石油学报》1982,3(Z1):63-72
本文通过对高频场中岩石介电常数和各种影响因素关系的实验研究,基本搞清了岩石介电常数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对高频场中岩石的介电特性有了一定认识。从而为相位介电测井资料解释、仪器设计以及高频电磁波测井新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苏里格气田西区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里格气田西区气藏产水严重,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认识不清,制约了气田滚动开发进程。利用钻井、测井、录井、生产测试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明确了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建立了气水成因演化模式。研究表明:①该区气水分布呈"渐变互补"特征,相对富水区在西北部;②控制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烃源岩、储集层物性及构造等,地层水主要分布在烃源岩欠发育区、物性不佳区和连通体内构造低部位;③烃源岩对气水分布起关键作用,烃源岩成熟度低值区地层水发育、高值区天然气富集。该研究可直接指导研究区开发选区、选井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钻井过程中复杂的应力和固液作用,使围岩产生了水化扩散和水化膨胀,改变了其中的应力场和力学参数,从而导致泥页岩井壁失稳。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泥页岩井壁围岩水化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岩石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损伤弱化规律,进而结合强度变形破坏理论推导出泥页岩遇水后的损伤演化方程、损伤演化极限方程和确定坍塌周期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得出苏里格气田泥页岩井壁坍塌周期为6.8 d左右。  相似文献   

14.
涩北气田气水分布及气水运动规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井出水是长期以来困扰涩北气田提高开发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从宏观气水分布及气水运动规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边水、层内水、层间水的形成机理和气井见水的3种基本模式;然后从微观角度,对疏松砂岩气藏的储层孔隙结构及岩石润湿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对气藏原始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涩北气田储层纵向上砂、泥岩间互分布,对于孔隙结构较差、以细小孔隙为主、孔隙与喉道半径较小且分选性较差的储层,将导致气水分异作用减弱,从而形成较长的气水过渡带。对于涩北气田,构造位置是控制原始气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毛细管压力是造成气水界面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储层岩石的混合润湿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注入水中固相颗粒损害地层机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当含有固相颗粒的注入水进入地层时,水中的固相颗粒将不同程度地滞留在孔隙网络中,使地层渗透能力下降。分析胜利油田商三区和胜二区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分布特征、地层孔喉特征,以此为基础,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注入水中固相颗粒与岩石孔喉的匹配关系,分析固相颗粒损害地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水站到注水井,注入水水质沿流程变差;在双对数坐标下,商三区和胜二区岩石孔喉半径与渗透率存在线性关系;当水质一定时,微小粒径的固相颗粒进入岩石孔隙内部形成深部损害,粒径较大的固相颗粒只能在岩石表面和浅表部位附着或桥堵而形成表面(层)损害。根据架桥法则,确定了商三区和胜二区注入水中固相颗粒指标。图3表3参4(秦积舜摘)  相似文献   

16.
江陵凹陷油田水分类的几个化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水是一个复杂的化学体系,它与地层深部油气藏存在许多相关的信息。油田水分类作为油田水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找油的实际问题。已经有过很多研究,其中苏林分类法有较广的影响。苏林认为:CaCl2和NaHCO3型水是油田水型。稍后的舍尔勒分类,考虑了水中阴阳离子的排列顺序以及硫酸盐的饱和程度。  相似文献   

17.
Wettability alteration mechanism is still believed to be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low salinity water injection (LSWI) effect on oil recovery from carbonate rock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main mechanism and contributor to the LSWI effect on oil recovery from carbonate rocks through history matching recently published corefloods using the UTCHEM simulator. The history match results suggest that wettability alteration has negligible effect on 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double electric layer expans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rovides a basis to develop a LSWI model to predict oil recovery from carbonate rocks.  相似文献   

18.
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寻水敏指数变化规律,可有效指导油田开发调整方案.作者通过统计文南油田的水敏试验资料,找出了水敏指数与岩石空气渗透率和注入水矿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其关系式相关程度很高,利用该式可预测这一地区不同岩石、不同注入水的潜在水敏性.该方法对其它油田或其它方面实验资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子膜驱油提高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微孔中,现有的化学驱油剂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利用岩石的静电吸附在固液界面形成分子膜,从而改变界面的润湿性,驱替出小孔中的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超低渗透岩心实验结果显示,分子膜驱油在原来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10%,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介绍了LZR潜在酸的室内试验研究和矿场应用情况。室内试验结果表明,LZR潜在酸对地层组分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能延缓酸岩反应速度,有效作用距离长,对设备及管材腐蚀速度低,并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等。LZR潜在酸配制方便,施工工艺简单,在矿场应用的60口井证明,该酸液对油水井的酸化处理增产增注效果明显,且有效期长,特别是对经多次酸处理效果不理想的井,用该酸液处理,效果也是显著的。实践说明,LZR潜在酸是一种较理想的深部酸化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