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小刚是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是开创和发展贺岁档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是将艺术魅力和商业诉求融合一体的先行者。本文意在通过对其最新贺岁片《非诚勿扰2》的浅析,探究"冯小刚电影"艺术和商业双赢的秘诀。  相似文献   

2.
《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同为模仿《Take me out》的真人秀节目,但《非诚勿扰》显然取得了更高的收视率。通过比较《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在叙事结构和影像空间的差异,揭示出《非诚勿扰》的成功得益于其戏剧化的情节叙述和风格化的影像空间呈现,在情节方面使用主副情节线并行的叙述手法,并设置个性化的人物;在视觉影像方面突出了空间的疏离感、强调了空间的功能性与并置性,形成了《非诚勿扰》特征的影像风格,成为真人秀节目真实与虚拟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  相似文献   

3.
2010年是华语电影高产的一年,从年初盘点至年末,一片繁荣毫无淡季。年末随着陈凯歌《赵氏孤儿》的上映,今年华语电影的贺岁档随即开启。《让子弹飞》与《非诚勿扰2》的更进,再次给2010年的华语电影加了一计强心针,勾勒了一个漂亮的结尾。以往一直把票房破亿作为口号放在嘴边激励,而如今都一一变为现实,接踵突破。而这种突破无非是因为今年华语电影市场类型化的丰富,剧本题材的创新等,刺激了受众的观影兴趣。  相似文献   

4.
《非诚勿扰》节目作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领域中一个典型个案,它的出现是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发展中一个必然性的偶然事件。它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备受广大观众青睐,其收视率牢牢占据全国同类节目榜首。笔者通过对《非诚勿扰》热播的解读,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的商业化转型,分析当前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征。笔者认为,在消费主义冲击下,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主要体现为审美主体由精英阶层普及到普通大众,审美对象由高雅艺术走向审美泛化,审美标准由单一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5.
在侯孝贤的电影中,音乐并不仅仅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营造意境、烘托气氛、渲染情感来使用,而是其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影片具体和抽象的表达,参与了影片剧作的创作和构成,成为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以侯孝贤的电影《最好的时光》为例,主要通过分析其中的第一个故事"恋爱梦"中的音乐构成,来讨论电影音乐的剧作化参与。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媒体虚拟技术不断的发展,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影电视中实拍与虚拟动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不仅推动了影视制作技术发展,同时改变了人们观影方式。动画是电影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一门独特的视听艺术形式,在电影、电视广告中运用动画手法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主要指动画的夸张手法(动作的夸张、情节的夸张、构思的夸张、速度的夸张、情绪的夸张、拟人的夸张)。  相似文献   

7.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张艺谋执导并改编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观众的关注。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拥有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而产生差异性,同时也存在共同性。  相似文献   

8.
书面表达对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大学生喜欢以看电影记台词的方式来提高书面表达。电影台词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书面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通过电影台词这个有效方式展现了思想、主旨、意向和冲突,从而使观看电影的大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生活感悟、情感交流;同时体验一些修辞的魅力。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某大学有69.5%的学生会把一些台词运用到他们的书面表达中,因此研究这方面的相关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2010年内,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成为收视和研究的热点之一,粗略统计,学界对其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传播、伦理等角度,而该栏目在视听语言的应用技巧上,与兄弟栏目相比,同样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艺术创作总是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中人的命运与生存状态。而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新质的现代艺术样式更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地表现特定时代下社会的主流现实和意识形态。电影对主流现实的艺术表现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使然,事实上在新的语境下,它也是电影艺术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是电影艺术家紧跟时代,展现社会主旋律的必然的艺术之路。我们认为电影表现主流的生活现实和意识观念是一种必然的艺术趋势,但也应遵循电影艺术的基本创造与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1.
《大都会》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损失,电影史学家努力复原这不无可挽回的遗失的电影。我们只能从保存下来乐谱和部分手稿,去欣赏遗失的音乐。  相似文献   

12.
一般而言,虽然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必然会受到一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却极少有人会把政治和艺术单独放在一起来研究。因此,在中国电影的研究中,对于其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也就成为了较少被人探讨的角色。本文将以电影《青春之歌》(陈怀皑,1959)为例,探讨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共产党员形象,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电影中所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往往是一个教导型的荧幕形象。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相信对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电影艺术也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4.
死亡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哲学和美学问题。古今中外,有无数先哲对死亡进行过各种论说和沉思,也有无数艺术家描绘过死亡现象。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公共母题,死亡情境也多次出现在电影中,尤其是对于死亡有着特殊情结的日本武士电影中。大和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这个民族在建国之初受到神教的影响,对于死亡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与崇拜。这种情结与崇拜体现在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通过对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电影中的死亡"这一元素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求更加深入地揭示"日本武士电影中的死亡艺术"所体现的大和民族独特的生死哲学和美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已经有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影响.香港作家李碧华在小说创作上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编剧出身的她,受到来自电影的诸多影响,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在世界各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本文将以文学与电影的不同特点为着眼点,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探寻李碧华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对于具体现象的个案分析,探究文学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联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艺术"这个术语包括但不局限于音乐(歌唱和乐器)、舞蹈、戏剧、民间艺术、创意写作,建筑及相关领域、绘画、雕塑、摄影、平面工艺美术、工业设计、服装和时装设计、电影、电视、广播和录音,艺术与这些艺术形式的呈现、表演、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展现艺术的一种载体,音乐是对语言的一种补充,它从听觉上给受众以直接的情感灌输,歌剧是兼备这两种艺术的载体,是对生活场景的一种再现,在展现生活场景的过程中,歌剧以其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性集中反映着矛盾,使得矛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和限定的场景里得以凸现。所以,歌剧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体现在,对文字的处理和音乐的处理两个方面上,本文对莫扎特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你们可知道》的艺术手法的研究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另外,作者的任何创作必然是源于生活的,其间,必然深深的受到作者个人生活的影响;剧本中的人  相似文献   

18.
长镜头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变成类型蒙太奇中的一种。由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导演的经典影片《罗拉快跑》很完美的实现了这一融合。为此,分析两种做常见的电影叙事形式对该片进行理解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侯麦一生的电影分成几个系列。包括《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的故事》系列等。其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六个道德故事》系列。这个系列包括《面包店的女孩》《在慕德家的一夜》《午后之爱》《克拉之膝》《女收藏家》和《苏珊的爱情事业》。本文将以这个系列中的几部影片为主分析侯麦的电影。  相似文献   

20.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综合的艺术门类多,分工也就多,而二维动画工程作为传统动画更是部门众多,分工明确,所以在动画工程管理中的技术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好比木桶效应,如果技术管理不遵循原则,造成技术层面的管理混乱,那最终的影片只会呈现最差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