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词名词化是英语词汇的一大特色.动词转化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不是动态意义的消失,而是一种动作状态的转化,是由动作而动作化的过程,即由人或事物的动作转化为动作状态,从而获得名词的语法功能.动词名词化是语言体系自身的一种的转化与调节,是服务于表达的,从其动态意义上来看,动词名词化符合语言表达更简洁、生动、形象的修辞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里,"所"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或"所……的事","所+动词"里的"所"是名词化标记。因此,"所有"为名词性短语,只能被解释为"所拥有的"。在近代汉语里"所有"已经从上古中古时期的一个名词性短语逐渐发展成了表属性的一个形容词,我们认为,"所有"这个词是上古中古时期的一个名词性短语"所+有"词汇化的结果。而"所有"的词汇化是在一点过的句法环境中完成的,有着特殊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它拥有了生命就可以拥有一切。平面广告设计虽然只是经济发展下传播信息的一种二维媒介,但是也可以让它拥有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的诞生是要靠设计师对广告画面元素的不断创新表达。那么这种文学中经常提到的"拟人"表达方式就会是以一种最直接,最简单,又是最独特的方式给予平面广告生命的。这种生命在平面广告画面中通过心灵美妙的声音默默地征服了人们的视觉和内心。  相似文献   

4.
"转指"是指名词或动词语义发生变化,转而指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名词或与该动作相关的各种对象.本文考察<周易>中名、动词的转指,由于名、动词转指内涵相包含,我们将名、动词的兼类也看作用名词的一种广义的转指.动词的转指分为动词后附加助词的转指和不加助词的转指,二者转指性质不变.  相似文献   

5.
禅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禅者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禅诗的语言除了运用诗意浓郁的典雅语言外,还引入白话语、俗语和佛教常用语,形成了风格别致的语言特色。它意象丰富,既有"常态意象",也有"非常态意象",意境富有禅意,是禅者对生命"大美"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纳西族的灵魂观念——"绍"(气)的涵义、宗教内涵、生命意义的阐释,认为"绍"是一种主观存在的生命初始物质,它是纳西族生命观的一个基本命题,始终是纳西族宗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空中,作为不同性质的生命体具有不同的灵魂特征,同时也有共融性、传承性、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工业设计以艺术为载体,它是科学技术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本文主要以海尔为例,探讨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性。设计是人对世界进行精神掌握的一种方式,它要求掌握民族文化精髓,立足本土进行科学的"审美发现",中国设计方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相似文献   

8.
汉语量词基本上是通过名词或个别动词语义虚化演变而来的,可以携带其来源名词或动词的语义特征.然而,名词"马"的量词"匹"却难以发现其词源以及搭配理据.通过对车马组合的不同类型名称以及"匹"的其他搭配用法研究发现,"匹"是来源于动词的名词,专指离辕待驾的马,而后经历了语法化过程而成为量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说明运用一种中国意象的雕塑语言来表达生命和热情。从中国古代雕塑中得出自己对雕塑认识的"意象说"和"张力说"。举例来讲述怎么运用意象的雕塑语言,而使它得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在视觉上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力量表现出来,在精神上表达生命和热情。  相似文献   

10.
今天,"笔墨"仍然是作用于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最为宝贵的传统资源。因此,我们说,"笔墨"不仅是一种语言方式,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载体,是一种能够敏锐记录创作者情感意绪、准确传达其审美判断的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11.
说舍得     
舍得,是一种领悟,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古柏因舍弃繁茂的枝叶而四季常青;流星因舍弃永久的生命而光芒永恒……大自然用它独特的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一个真理:舍得,即有舍有得,欲得先须舍.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古琴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素有"国琴"之称。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追求。本文试从古琴艺术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入手,通过古琴艺术对"真"和"善"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展现,总结出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精神的精髓——即对感性生命文化的不懈向往与追求,即古琴作为中国人艺术化生存的典型样态之一所具有的"真""善""美"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广东粤语、闽语、客家方言进行体标记之间有比较密切的接触关系,都有"副词+动词"这一类型,粤方言进行体标记的类型较其他两种方言丰富,它有"动词+体助词"或两种方式兼用的表现方式;客家梅县话的进行体标记兼有"副词+动词"、"动词+体助词"两种类型;潮州话进行体标记最为单一,仅采用"副词+动词"的表现形式.考察三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完善方言语法系统的建立,也为南方方言同类型的专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秦汉画像开创性的、全方位的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品用平面图像,把人和人的活动作为中心,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直接的、叙事的、纪念碑式的形式)将秦汉时期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思索生命的详细情景,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些画像,将真实的人类生活经验与"虚构"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就是其故事性最具魅力的时刻。  相似文献   

16.
儒学作为中国的"国学",体现了中华文明或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根本价值,是中华文明或中国文化根本精神与根本价值的载体。本文从通过儒学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与希望;通过儒学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奠定中国现代化的道德基础"等方面论述了当今中国儒学复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格助词"に"有一种用法,即接在动作性概念的名词、动词的连用形后,表示"目的".这在日语教育的初级阶段就会接触到,请看下面的例句,  相似文献   

18.
木刻的力量     
木刻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版种,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力量与魅力。木刻本身具有材料易得、可复数性、"以刀代笔"的创作方式以及特定颜色等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它相比别的画种以及版种更有视觉冲击力,给观者更强烈的心灵震撼。30年代,鲁迅先生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及版画作品引入中国,使艺术与革命紧密结合,作为武器它在战争时期做出特殊的贡献。随着时代发展,当代艺术以缤纷多彩的状态蓬勃发展,木刻以其"高贵性"、独特性、多样性施展自己的"力之美",在绚烂多姿的艺术世界中探索前行。  相似文献   

19.
建筑艺术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它可以使人感受到愉快的"建筑意",即建筑的"意象"。在这种"意象"中所给予人的旋律感则是建筑和谐美的体现。建筑通过其形式与结构、内外空间序列、以及装饰、色彩等的审美处理来谱写和谐优美的旋律,使人沉浸在一支支风格迥异的"乐曲"之中,体验着生命的律动。  相似文献   

20.
从英语非作格动词的生成出发,探讨汉语的非作格动词可以带宾语现象的表现特征,认为当单个非作格动词与结果补语构成动结式复合词后,结果补语这一句法手段使得非作格动词后面可以带名词词组,然而其论元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该假设不仅能区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而且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在极短的时间内习得母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