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缓解和田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流域水资源分段管理效益,明晰了和田河水量损失、转化和消耗规律,确定了断面来水量与干流耗水量、河段耗水量与河道损失量之间的关系.利用2006-2018年和田河干、支流各断面地表径流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了各河段的耗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和田河流域为例,对极具南疆绿洲代表性的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修建玉龙喀什水利枢纽、灌区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对塔里木河生态需水下泄及流域水资源合理布局的影响,系统提出和田河流域的水资源总体配置.研究成果对和田河流域未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据和田河流域水资源情况,结合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工程现状,随着水资源的规模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探讨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分析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水与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和田河流域为例,对南疆绿洲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分析。通过对极具南疆绿洲代表性的和田河流域进行分析,揭露建设山区控制性枢纽对下泄塔里木河生态及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并进行多方案比较,提出和田河流域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这对和田河流域未来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田河作为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是唯一一条南北贯通的过水河流,并形成了塔河流域三大绿色走廊之一,成为沟通南北疆地区的重要通道。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保护生态环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尤为重要,文章从维护和田河流域生态廊道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对和田河治理的要求提出相应工程调控措施,为维护和田河流域生态廊道安全提供技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对2010年塔里木河"四源一干"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以"四源一干"的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经济GDP总量和水资源总量为指标,计算出四源流和干流在塔里木河大流域背景下的相对承载力的最大阈值。四源流和干流的相对承载力大小排序依次为: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开都-孔雀河塔里木河干流和田河。阿克苏河可承载力最大,和田河可承载力最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资源仍然是整个流域最主要的承载资源。  相似文献   

7.
利用和田河两支流1957-2010年的逐月实测流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和田河出山口枯水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和田河两支流出山口处实测枯水流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变化趋势不明显,90年代末之后呈显著增大趋势;但两支流枯水流量均未发生突变现象;两支流枯水流量的周期性均不显著,其中最枯月流量周期性的优势尺度为1012 a。分析枯水流量的变化特点,主要与流域气温升高及出山口水库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和田河流域1964~2007年的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相关性检验法,分析了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及多年耗水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4~2007年间,和田河出山口径流量呈增长趋势,而下泄进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则呈微弱减少趋势。总体而言,流域耗水量呈现每10年增加约0.7×108m3的变化趋势。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阶段(1989~2007年)的流域平均耗水量比人类活动影响不大阶段(1964~1988年)的平均耗水量增加1.23×108m3。相关分析表明,与耗水量关系密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经济因子,次要因素为平均气温及上游来水量。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和田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满足和田河向塔河下泄任务,本文根据和田河流域水文站实测资料,分别计算3种工况下的自上游控制站至下游肖塔站的河道水量损失率;由此分析和田河两大支流水量沿程损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相关分析得到下游肖塔站接收上游来水的临界水量、喀拉喀什河及玉龙喀什河渠首合成最小下泄流量及艾格利亚站和吐直鲁克站的最小下泄流量.其成果对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及向塔河下泄水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和田河流域水环境存在问题为导向,以河道(湖库)水环境综合治理、两岸生态廊道可持续发展、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治理等工程为措施,在流域内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研究,营造出“水清城绿地净”的城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初步探索符合流域实际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分析气候变化下河川径流的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对河流流域内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和田地面站点1953—2014年的气温、降水数据以及同古孜洛克站和乌鲁瓦提站1957—2014年径流数据,运用累积距平、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和田河源流区近60年的径流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和田河源流区径流年际变化趋小,径流数值更加稳定,并在前期减少的情况下,在2006年发生突变,径流明显增大;和田河存在25~27年的主周期和6~9年的第二周期。在过去60年中,和田河经历了"丰-枯-丰-枯-丰"的交替变换,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表现为径流增加趋势;和田河径流的变化是气温、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气温是影响和田河径流变化最为主要的因子。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上,和田河径流对于气温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2.
以塔里木河流域上游三源流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为例,基于1957-2008年的年径流资料,运用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径流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流域径流的演变规律,得出以下结论:①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的年径流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阿克苏河和叶尔羌河年径流表现出增加趋势,而和田河年径流量则表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②塔里木河流域上游三源流年径流序列的主周期尺度并不一致。③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年径流序列的丰枯变化与时间尺度密切相关,随着主周期尺度的降低,发生突变的年份会不断增加。④塔里木河流域年径流序列小波系数等值线分布比较密集,存在明显的小波系数高低值中心震荡。流域内年径流量在不同的时间周期尺度范围内均存在多个"丰枯"交替。  相似文献   

13.
和田河是洪涝灾害多发性河流,洪水发生频率高,给当地人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通过分析和田河流域洪水成因以及防洪能力现状,对流域内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防洪减灾体系工程布局,为和田地区补齐防洪工程短板,全面提升区域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保障流域内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和田河流域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作为干旱地区内陆河塔里木河的第三大支流,在新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条件下,保护水资源,解决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尤为至关重要。本文以和田河流域2007—2010年各时期水质监测数据为主要依据,对和田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与预测评价,通过河流水体纳污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尚可满足和田河水环境容量的纳污要求,不会对和田河水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和田河绿色走廊天然生态需水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田河是塔里木河的一条重要源流河,同时也是唯一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河流。本文在实地踏勘和勘测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和田河绿色走廊天然生态植被状_况,并运用不同方法估算了和田河绿色走廊的生态需水量,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新疆和田河年均向塔里木河输水9亿m3目标,合理估算和田河径流损失是先决条件。通过对比分析已有关于和田河径流损失估算的多篇文献,将和田河上游两支流水量合并、按水文站与渠首监测断面划分河段、考虑瓦鲁瓦提水库运行划分阶段估算径流损失是合理可行的;而和田河径流损失的定量估算结果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径流损失中所含分量不同,即对河道径流损失概念理解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水库建成前后的水文系列进行对比计算,分析了乌鲁瓦提水库建设对和田河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库建成后,和田河两条支流的径流过程不同步,导致初期洪水均消耗在河道中,河道损失水量增加。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田河水资源,建议在玉龙喀什河上规划建设必要的控制性水利枢纽,以实现联合调度。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0月,塔里木河流域实施了对“四源一干”地表水水量统一调度。近年,按照明确的调度目标和任务,采取正确的调度技术路线,配之以行政措施,使调度取得较好成效。但由于调度基础及框架还不够完善,调度工作整体上仍显被动.还需要大力提升政府和耗用水单元各级领导对水权严肃性和以节水求发展理念的认识,加快建设流域初始水权体系.进一步完善一级水权,尽快建设流域重要引用水工程远程监控系统,高度重视和田河与叶尔羌河下游河道疏导。  相似文献   

19.
对和田河气田开发水土流失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该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结合主体工程特点,工程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满足了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水,和田河气田开发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以和田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在项目区内设置长观井对地下水进行定期的观测,对研究区2001年~2003年地下水埋深监测数据变化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2001年~2003年区域内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升高,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区内地下水埋深年变化呈下降趋势,和田河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是人类活动和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