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肉制品的需求日渐增加。然而,肉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针对肉制品基质复杂、致病微生物浓度低的特点,传统的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操作过程复杂,不能满足现代食品检测的要求, 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核酸适配体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方法。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基于免疫的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法、核酸适配体检测技术等综述肉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并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为开辟新的肉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肉类制品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近年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消费者对所摄入食品中所含有的致病菌及其食源性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肉类食品市场需求大,肉制品的卫生安全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也一直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肉制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基础上,主要从现代检测技术入手,重点综述了基于PCR的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法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并在分析现代检测技术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对肉制品今后的发展以及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希望未来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肉制品安全一直是食品安全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全球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因素,因此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是肉品行业和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热点问题。考虑到肉制品作为一种快消品,其中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刻不容缓。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因其优异的检测特性,被许多学者应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本文简要综述SERS技术及其在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在食品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动物性食品作为人类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由于动物性食品生产环节繁多,使得污染预防困难重重,因此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是预防和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综述了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在对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的比较与分析过程中,结合当前动物性食品问题现状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需求,对相关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污染一直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检测方法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需培养及生化实验,耗费时间长且操作较复杂,开发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一些新方法、新技术逐渐被运用,比传统培养法检测时间更短、效率更高、特异性更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综述了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纸片法、流式细胞术、阻抗法、腺苷三磷酸荧光法、光谱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法及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着重论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应用状况及发展方向,为致病菌和腐败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 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食源性致病菌通常以食物为载体, 最终导致人体发生急性、慢性中毒, 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本文简述了我国目前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及其来源与危害, 并对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以期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监督和检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试剂和仪器在不同乳制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不同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运用LAMP建立便捷、快速、高效地检测方法,并以实验室储备菌株及人工污染乳制品样品评价LAMP检测引物试剂...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平的确定是开展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重要前提,而删失数据的存在易造成对食品中致病菌整体污染水平的估计产生偏差。对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删失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已逐渐成为食源性致病菌定量建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检测中删失数据的分类,比较了替代法、参数估计法、非参数估计法和多重填补法这4 类常用分析方法,简述了不同特征的致病菌污染检测数据集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平估计中的应用。最后,基于目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平估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降低估计结果不确定性的同时不可忽视检测数据的变异性,并对未来的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及风险交流相关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被报道, 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控制至关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周期较长、检测步骤繁琐, 不适用于快速检测, 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生化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技术、代谢技术以及噬菌体鉴定技术等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用于食品致病菌检测的技术, 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乳制品安全的普遍关注,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乳制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之一。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等。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国家标准中的培养法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PCR检测技术因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对国家标准中的常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在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分析吉林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方法》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吉林市共监测10类240份食品样本,检出19株致病菌,总检出率7.92%,其中检出7株蜡样芽孢杆菌,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沙门氏菌;3类食品样本监测到食源性致病菌:流动早餐检出率57.14%,肉与肉制品检出率50%,调味品检出率2%;依据散装和预包装不同包装类型的食品样本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吉林市流动早餐和肉与肉制品两类食品样本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均较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此类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吉林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和分布,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2010~2015年采集吉林市市售样品21类1212份,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分离和鉴定10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 检出致病菌株121株,总检出率为9.98%。致病菌检出率前3位食品类别分别是速冻米面制品(26/96,27.08%);乳与乳制品、婴幼儿配斱食品(23/101,22.77%);肉及肉制品(40/178, 22.47%)。检出致病菌前3位是蜡样芽胞杆菌(43/206, 20.87%)、副溶血性弧菌(6/77, 7.7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2/643, 6.53%)。2010~2015年每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8.56%、2.99%、6.55%、2.86%、1.83%、3.49%。结论 吉林市市售食品的现状不容乐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严重,致病菌检出率进高于同期本省及国内其他省市。建议长期注意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加强市售食品的监测和食品经营部门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3—2020年广州市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特点。 方法 2013—2020年共采集631份生食动物性水产样品, 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检出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样品90份, 总检出率为14.26%。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和生食动物性海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60.375, P<0.001。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检出率较高, 达到了45.70%。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 创伤弧菌检出率最高, 达到9.51%, 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5.86%, 沙门氏菌1.90%。第3季度检出率最高, 为16.15%, 最低的是第1季度(11.36%)。餐饮单位所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21.90%), 其次为超市(7.69%), 网店和农贸肉菜市场所售商品无检出。结论 广州市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致病菌污染主要以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 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污染情况更严重,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核酸适配体(aptamer)是经体外筛选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靶分子的寡核苷酸片段(单链DNA/RNA序列),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高亲和力及易于修饰等优点,已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得到应用。本文主要对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分类以及纳米金适配体技术、荧光适配体技术、电化学适配体技术、流式细胞适配体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适配体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吉林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 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和分布。方法 依据《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 对2014~2015年市售7类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空肠弯曲菌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5年监测的4067份样品中, 检出阳性致病菌67株, 总体检出率为1.65%。其中, 沙门氏菌27株、铜绿假单胞菌2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株、空肠弯曲菌19株。桶装饮用水污染最为严重, 检出率为20.62%; 肉与肉制品检出率为3.72%, 散装和预包装食品中食源性疾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55%和1.96%。结论 吉林省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其中桶装饮用水、肉制品为主要污染食品类别, 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西双版纳州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2018年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区域涉及全州3个县(市),按照《云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共采集18个类别1640件样品进行一般卫生指标检测,主要检测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1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2011-2018年共完成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18个类别1640件样品,获得6850条数据,完成率100%,食品样品检出致病菌共103件,总体合格率为93.7%;15类866件食品样品一般卫生指标合格率为100%。检出常见的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8种致病菌,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14.1%(36/255)、1.5%(15/1025)、1.3%(15/1152);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是餐饮食品、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分别为12.6%、11.4%、8.7%。结论 2011-2018年全州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未监测到污染严重的食品,未发生食品恶性污染事件无重大及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食品安全总体形式平稳。  相似文献   

17.
2010~2012年咸阳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咸阳市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 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食品种类。方法 依照国标方法, 对食品分别进行增菌培养, 将菌体划线接种到相应的显色培养基培养, 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 在803份不同的食品中共检出含致病菌74株, 总检出率9.02%。结论 本地主要消费食品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是主要引起食品污染的危险菌; 熟肉制品、中式凉拌菜和凉皮是最可能被致病菌污染的食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丽江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 为开展丽江市食品安全评估和确定高风险食品种类和分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6年采集丽江市售食品344份, 对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蜡样芽孢杆菌6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344份食品样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51株, 总检出率为14.82%。3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1.00%、15.13%和9.60%, 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出的4种食源性致病菌, 其中以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 分别为8.14%和3.49%; 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米米制品、学生餐(盒饭)和生肉类污染严重, 检出率分别为23.53%、18.18%和16.92%。结论 丽江市辖区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