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火灾烟雾探测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火灾烟雾图像模糊特性的地铁列车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系统主机通过车载视频监控系统获取车厢内图像,利用图像空域微分法火灾探测法检测出火灾的发生,将火警信息通过数传电台发送至附近车站。车站应急照明疏散控制器依据火警信息生成疏散预案并联动BAS系统送风设备,引导乘客从安全方向疏散。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探测火灾发生的准确率高,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喷淋系统和应急排烟系统对地铁站台火灾烟气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地铁站台火灾数值模型, 应用 FDS 软件模拟计算了火源热释放速率为 3MW 时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温度、CO 浓度、烟气能见度等火灾烟 气主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喷淋系统可以降低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温度 10℃左右,降低站台火灾 CO 浓 度和提高烟气能见度的效果较差;增大应急排烟速度可以有效降低站台火灾烟气温度和 CO 浓度,提高烟气能 见度。地铁消防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和人员疏散方案设计可以考虑设置水喷淋系统与应急排烟系统,降低 火灾烟气对人员疏散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沿海沿江城市频繁出现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地铁车站水侵事故时有发生.为制定合理的地铁水侵应急疏散策略,提高乘客应急疏散效率,基于AnyLogic平台构建车站水侵疏散仿真模型,并以中国深圳市车公庙地铁站为例,研究水侵条件下应急疏散策略对疏散效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进水点数量与位置对疏散结果有较大影响;车站水侵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疏散效率;综合考虑将自动扶梯用作楼梯使用、布设导流栏及增设应急疏散口3种疏散策略,优化后模型的疏散效率整体提高了11.4%,安全疏散比例达到92.2%.仿真结果可为地铁车站预防水侵的疏散设计与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层地铁结构特点,提出在站台楼梯口处设置空气幕来阻烟,且以多层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选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DS,建立地铁车站三维模型,模拟研究了站台火灾时基于防烟空气幕的不同防排烟模式,通过模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当地下3层站台火灾且通向上一层站台的楼梯口处防火卷帘失效时,站台排烟和防烟空气幕联合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把烟气控制在火灾层,对整个火灾层的烟气扰动小,可以保证人员6min以上的安全疏散时间,且由于防烟空气幕的柔性阻隔作用,有利于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虑地下空间火灾发生和发展的动态性,结合温度、CO体积分数等各类人体生理耐受性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基于A*算法建立了一种能够考虑火灾场景演化的地下空间逃生疏散路径动态规划方法.采用Pathfinder软件、A*算法、蚁群算法分别对虚拟小尺寸模型和某地铁车站足尺模型进行逃生路径规划并对比分析,验证了A*算法在逃生疏散路径规划方面的高效性和可靠性.通过建立火灾场景关键指标的时程数据库,并根据人体耐受性指标限值识别可逃生区域,然后进行不同时刻火灾逃生场景的动态重构,采用A*算法对重构后的场景进行逃生疏散路径识别,实现了地下空间火灾疏散路径的动态规划.利用上述方法,基于某深埋地铁车站,根据火灾模拟软件提取的特定区域处温度、CO体积分数的时程数据,实时判断最优疏散路线及需要尽快撤离的区域,并给出了最大容许逃生疏散时间.该方法克服了传统静态路径规划的局限性,可为深地空间火灾疏散路径的实时动态规划和消防救援应急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车站人员的火灾疏散感知不准确性是车站火灾疏散故障发生的直接原因,且车站人员的感知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性.为了科学评价车站工作人员的火灾疏散故障的感知能力,基于模糊信号理论,针对故障感知辨别能力指标和故障感知能力反应倾向性指标对车站人员感知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以成都火车站车站人员为例,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例分析,对有效提高车站火灾疏散故障感知能力从而对避免事故疏散故障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地下商业街火灾带来的损失,提出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对地下商业街火灾进行风险评价。采用改进的Delphi法,从防火能力、灭火能力、消防管理和疏散能力4个方面,构建地下商业街火灾3级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区间特征根法(IEM)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在总目标下进行权重排序。为了印证评价模型的可靠性,以湘潭河西地下商业街火灾系统为实例进行运算,结果表明湘潭河西地下街火灾主要危险因素为:人员的逃生能力、消防宣传力度、火灾负载,评价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8.
地铁出口和内部条件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STEPS软件,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地铁出口人员疏散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建筑物内部结构和人员行为对疏散的影响,建立了简单的地铁车站疏散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详细模拟了在不同出口和内部条件下的人员疏散过程.获得了不同时刻的人员分布状态,找到了不利于人员疏散的“瓶颈”位置,分析了地铁出口条件对于人员疏散的影响.这些结果可指导建筑物的疏散设计和建筑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空间相对封闭,为保证地铁安全运营,探究风险间相互传递形成的链式效应意义重大.基于风险链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火灾事件的风险因子、孕险环境、承载体特征展开研究,分析地铁火灾风险间相互传递形成的链式传导效应;建立地铁火灾风险链演化模型,采用复杂网络理论中出入度、子网节点数、中介中心性和紧密中心性4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估火灾风险网络节点重要度.结果表明:模型中风险间传递性强,地铁车站内明火是风险控制的关键节点.研究成果为从地铁火灾风险链角度控制风险传递,降低火灾传递过程中关键风险发生的概率提供理论支持,避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系统的评估船舶人员疏散通达性,在分析船舶人员疏散全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员疏散通达性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各项评估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依据投入产出系统提出了通达性指数概念,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船舶人员疏散的通达性评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客船的2种不同总布置设计方案进行人员疏散通达性评估,得到了2种设计方案的人员疏散通达性指数,并对各项指标的冗余率或亏空率和设计侧重面进行了分析,为船舶总布置设计抉择和改进及人员疏散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2.
根据洛仑兹变换论述了“长度收缩”效应与“时间膨胀”效应的等价性.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论述了“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4.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变革,也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转换;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又对科技自身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正确认识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内在规律,充分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用新的思维方式把握和协调好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才能引导和促使全社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GPS与GSM组合定位和发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6.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道德精神,将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与内化,增强人文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分析高校学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机床数控技术》课程,实践专业精神与人文道德精神教育融合内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概率论的缘起、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目前高校各专业所开设的随机数学诸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可靠性数学、随机过程、排队论、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决策、随机捱轻等课程之间的关系。综述它们缘起于概率论,它们是概率论发展与应用之中分支,有的是与邻近学科结合的交叉学科,指出了学习有关课程必备知识以及各科新知识增长点,总结了学好这些课程必备的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校的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把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四门课程整合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一门课程,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并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特性与工作流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质量与办学效益,提高竞争力,依据ISO900标准建立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必要,为此,对高等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特性与教育教学工作流程进行了研究,为建立这一质量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国外职业能力测评工具研究进展出发,分析了国内职业能力测评工具研究现状,介绍了常见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并从方法和功能角度探讨了职业能力测评工具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