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纵观西方宗教近代传入中国,教堂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和现状,根据几年的全国实地考察和拍摄,对近百座最具代表性的教堂进行详细调查,选择的时间范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外国建筑文化闯入到其终结止,探讨中国教堂建筑的类型化,从宗教和建筑来区分,试概括中国教堂建筑的特征,提出十大天主教堂,十大基督教堂,十大东正教堂作为典型案例,并就教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教堂文化的发展发表我见。  相似文献   

2.
教堂建筑作为见证基督教在福州发展的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的文化。本文通过教堂建筑遗存的调研和史料的考证,从福州的近代开埠概况、福州基督教的教堂建设和教堂建筑的基本特征等3个方面,分教派探究基督教堂建筑在19世纪福州的发展过程,为深入研究福州基督教堂建筑的地域化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基督教传入云南,大量的教堂也纷纷建成。这些教堂因为教派不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同.以及面对云南的本土文化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不同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结合调研实例.从云南基督教堂建设时的各种复杂原因与背景入手.在对云南基督教堂的布局与选址做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其布局特点和历史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之前基督教曾三次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建筑的影响。清代后叶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基督教第四次东传,使基督教堂建筑在中国广泛出现。导致西方建筑师的活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出现;西方折衷主义建筑伴随着中国近代基督教堂建筑来到中国;中国近代基督教堂表现出中西建筑文化的结合,引导了中国复古建筑的出现;但没有汇入世界现代建筑潮流中。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建筑发展史上,宗教建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基督教堂这种建筑得到了新的解释和评估,这种新的解释和评估不仅对当代基督教堂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影响,还体现出了基督教堂中的宗教精神。本文从教堂与环境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教堂建筑设计中的神圣性,介绍了教堂建筑设计中的宗教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当代基督教堂建筑设计的发展启示,从而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杜诚 《建筑与环境》2010,(1):170-174
随着国内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近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营建活动及其建筑渐为学术界所关注。通过对近代中国以及西方教会宗主国—英国(为例)同期教堂建筑样式进行对比,阐释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中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揭示近代教堂建筑发展的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7.
围绕着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分析了其建筑特征,并简述了与建筑相关的革命事件。该教堂虽然采用了西欧的罗马风建筑形式,但吸取了当地建筑的传统营造模式,还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大跨度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7,(4)
以长沙市现存的近代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梳理归纳其发展历程、空间分布及使用现状。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考证的基础上,重点从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建构方式、细部装饰四个方面分析,归纳出教堂建筑的本土化特征。研究发现,长沙教堂弱化了原本较重要的广场空间,其主体建筑的内部空间尺度和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化,在建筑立面上简化了西式教堂常见的雕塑、门窗细部、尖顶等构造要素,并采用了本土建筑装饰艺术形式的构造细部。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政策的放宽等影响,近年来现代教堂的建设应运而生。在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忽略教堂建筑的氛围营造和场所精神,不利于构建新型城市生活模式、创造有生命活力的建筑环境。该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指导,分析其在现代教堂中的应用。以张家港基督教堂为例,分别从教堂建筑为信徒营造的四种情感氛围,即希望感、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阐述现代教堂建筑的场所精神营造方式,希望对未来的现代教堂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武汉由于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内地城市中开埠较早,近代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伴随西方传教士涌入武汉而产生的教堂建筑,与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中国古典建筑相比,几乎找不到任何传承的关系。但就是这些风格"迥异"的教堂建筑,逐渐冲击与促进了武汉近代本土建筑发展,并在当今成了这个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文对武汉近代教堂建筑①的类型进行研究,希望对该类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规划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教堂首先是精神上的蔽所,其次才是宗教仪式的场地。本着这种思想,笔者通过对长沙地区基督教堂的现状调研和基督教发展的历史研究。找到了长沙基督教堂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并对古今一些在建筑史上起到标志性的作用的基督教堂做仔细的对比研究,引发我对新时代长沙地区基督教堂的很多思考,对基督教堂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出发点。希望能运用规划、建筑、景观等相关理论,从体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电影文学剧作的艺术方法,探索一种让长沙基督教堂建筑变得更加具有艺术张力的空间的设计手法和营造情感丰富的场所感空间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教堂建筑的特点,以无锡具有代表性的基督教堂个案为例,分析了基督教堂建筑本身所包含的具象的结构建筑意义与抽象的宗教内涵,并借此探讨了教堂建筑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应用,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有的"三 P"原则是 :公众—个人—合作关系,这座中国最大的基督教堂便在这一原则下设计完成,建筑包括了一个作商业用途的一层以及其引人瞩目的竖条外观。建筑流线型的外立面强调着其教堂身份,并刻意与周遭的商用建筑在审美情趣上拉开距离,这是设计思想的重点所在。交错的实体与空隙在室内形成了奇妙的光线效果,营造出宗教仪式所需的神圣氛围。  相似文献   

14.
江北天主教堂属于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在宁波的移植和渗透。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也融合了本土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成为一种西式建筑形式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新的建筑体系,对宁波近代传统建筑的转型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以江北天主教堂创建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从教堂的平面形式、内部空间、外部造型及结构技术等方面论述宁波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及其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康  虞彬 《南方建筑》2018,(2):67-71
在跨文化融合和地域环境的互相影响下,苏州现存的近代天主教教堂,既传承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特征,又吸取了本土地域建构文化,并展现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堂建筑。苏州杨家桥天主堂建于1892年,坐落在苏州古城城外,其建筑特征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的代表之一。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堂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测绘定性研究,从教堂平面、立面、剖面、细部、景观及文化等六个方面,来探究杨家桥天主堂跨文化的建筑语言和嬗变进程,并将其保留下去。  相似文献   

16.
张卫  王潇 《建筑与环境》2012,(6):110-112
本文分析了广西近代教堂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分布情况。从现存教堂的平面布局、立面风格、细部装饰、结构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出广西近代教堂建筑的三大风格形式,分别是:罗马式、哥特式和地方元素与西方样式融合的形式。从风格特征出发,系统探讨了遗留至今的广西主要近代教堂建筑实例,梳理教堂的建造背景、从多方面分析其艺术价值,肯定其在广西近代史上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广西教堂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建筑在西方折衷主义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功能和立面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建筑由此进入近现代阶段。该文通过探究苏州近代基督教教堂的建造历史和建筑特征为背景,重新对苏州圣约翰堂实地测量和文献综述,以教堂立面上十一种不同类型的外窗作为切入点,洞察教堂立面所蕴含的折衷主义,逐个分析外窗的特征。通过重新解读教堂的建筑特征,并在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苏州地区近代教堂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以来,天主教在西南地区传播,留下了一批独特的教堂建筑遗产。巫山庙宇漕天主教堂位置偏远,体现了西南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征,其平面形制与建构逻辑,反映出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既满足教堂的礼仪,又符合中国本土传统技术的特点,是西方传教士在理想与现实中妥协,并与本土工匠合作的结果呈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对象是南京地区基督教堂建筑,通过对南京地区基督教堂建筑的现状进行走访、调研和分析,分类总结出该地区基督教堂建筑的风格类型,同时从朝向选择、平面形式、立面形式、内部空间等建筑特征对该地区基督教堂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传统基督教堂和当代基督教堂在南京的现状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岭南区域性建筑的营造技术及流源作为重点,从建筑形式谱系、构架样式、构造特征、营造技术、材料工艺,以及技术源流、文献考证等不同的角度,将岭南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岭南地区四大文化地理区划(四大民系)古建筑营造技术诸因素的分析,探索岭南古代建筑的营造技术及发展规律,进而总结岭南建筑营造技术的“在地化”(外来建筑技术的本地化)和“涵化”(本地建筑技术的汉化)的源流与过程,尝试建立岭南古建筑的大木作构架谱系,补充完善中国古代建筑的地方性营造理论与技术,提高岭南地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