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反思现有理论中儒学对汉代园林变迁的影响,通过探讨悲美思想、东汉经学——儒学及东汉私家园林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东汉时期"以悲为美"的思想是致使园林向自然审美过渡的部分原因。悲美思想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影响园林营造,一是社会变革及个人命运起伏使汉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由此产生的悲美思想使人逐渐对未知仙境失去探索的欲望,更关注能投射现实情绪的自然景物,直接致使园林营造风格向自然式园林转换;二是悲美思想作为汉代艺术创作的主导审美思想,不但使汉代悲音盛行,而且间接导致文人艺术创作场所——私家园林引入更多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使创作者能够在类似自然的环境中勾起悲情,更利于文人在住所中进行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3)
汉代实现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其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时代,孕育了许多艺术珍品。宏伟壮丽的宫殿,超越时空的壁画,古拙雄浑的石刻,雄伟劲健的汉隶,还有巨丽宏衍的汉赋,这一切都彰显了汉帝国的声威,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汉王朝"以大为美"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5)
在老子和庄子对自然法则的哲学式认识和儒家学说的影响下,中国的美学渐渐发展出一种"尚自然"的美学思想,把"美在自然"作为一种最高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标准尺度和原则。中国传统所追求的和谐,是天地万物循自然之道所体现的和谐,以美学的观点去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是我们研究自然之美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2):115-117
"以诗为词"是历代论词者对苏轼词的固有评价,对"以诗为词"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词学史上讨论已久的问题。然而,大多数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读,都只关注到协律、风格、题材、技巧等苏轼词的外在特点,很少对"以诗为词"进行深入源头式的探究。因此,本文采取寻源究底的方式,从何以形成对苏轼词"以诗为词"的评价的角度探讨"以诗为词"这一概念的深层内含,得到"以诗为词"实际包含着创作动机的"以词代诗"、贯通诗词的"东坡气质"、接受视角的"以诗论词"三个层面内含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刘家麒 《中国园林》2004,20(7):41-42
看了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之于‘风景园林’”(以下简称“俞文”)之后,感觉到俞文对风景园林有片面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1)
当今经济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社会处于转型的新时期,本人结合了当前校内外的形势和实际工作情况,对建设和谐班级体之于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出现了“士商互动”的社会现象,文人士大夫世俗化倾向明显,曾经以文人园林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嬗变与分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本文结合“士商互动”社会现象以及园林主人“士”、“商”的身份分析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演变,如苏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城里半园亭”,“娱于园”,功能转变为官署园林或公共园林;扬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雄伟新奇兼容洋味且带着文人园林底色,部分园林转变为城市公共名胜。  相似文献   

8.
开展大学生“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是新时期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本文基于开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开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的若干途径,旨在强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学风、校风等的建设,以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9.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新一轮课程体系调整背景下探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以"例释"为特色构建"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目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时空认知,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性的完整认识,探索园林历史学习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意义,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知"与"行"的结合,"识"与"智"的共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对话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认为: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思索的心智活动;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达成均衡。"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学生、课堂设计都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宁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8):114-117
广成苑是东汉洛阳郊区的一座皇家园林,其景观内容与西汉的郊区园林相同,以天然山水为主。但由于两汉社会政治形势的不同,广成苑在园林的服务功能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引起了皇家园林与都城关系的变化,在古代都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通过文献考证,对广成苑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征进行考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社会功能及其与都城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研读《庭院》图像,必然会结合多年巴蜀民居调研心得。觉得尚可继续开拓探讨空间,揭示一些区域传统空间之谜。一幅民居图像,经历将近两千年不衰,仍能触动乡土空间的古今状态思索,说明魅力不凡,艺术表现力意味隽永。尤其图像后面有些看不到的现象,值得挖掘。  相似文献   

13.
陈雅婧  谷岩  孙瑞  孙淼 《山西建筑》2015,(1):220-222
简单介绍了明代士阶层的产生及其发展,结合明代吴地士阶层提出的家具设计理论,从造型、材料、结构、装饰四个方面分析了吴地士阶层审美风尚对明式家具设计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士阶层在文化方面含蓄、空灵、静谧、自然的风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7处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中演艺空间的实地调研,探讨了园林文化和戏曲文化的关系,分析并总结了园林中演艺空间的形态布局及文化内涵,以深化人们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及其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任意 《山西建筑》2014,(26):209-211
通过对欧洲古典园林的考察分析,探讨了意大利、荷兰、德国园林对法国勒·诺特尔式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各国园林的特点进行了论述,从而对于欧洲园林发展体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对园林的艺术特征及场所特征进行了介绍,论述了不同年龄、阶层、性别人群对园林审美的需求,并结合实例,从审美的角度对东湖的设计作了分析,阐述了园林美的创造手法,为营造富有特色美感的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24-45
[目的/意义]《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通过的第一部公共文化专门法律,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本文按照时间脉络对《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历程进行梳理,对立法从无到有进行系统化总结。[方法/过程]从五个阶段对其进行述略:酝酿准备阶段、研究起草阶段、调研修改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审议通过阶段,列举并分析立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串联出整个立法进程。[结果/结论]《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历经多年,是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其诞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并从理论、机构、业务等多个层面体现其专业性,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的里程碑式进步。  相似文献   

18.
张诗阳  王向荣 《风景园林》2021,28(5):99-106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都城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转换时期,洛阳则是这一时期都城建设的典型代表.通过历史考据、现场勘查、空间图解等方法,剖析洛阳地区的山水环境基础,并分析其对城池选址、南北轴线与水利系统构建,以及包括核心区、郊野区和京畿地区3个空间层次界定的影响.研究对中国都城人居建设演变历程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当代...  相似文献   

19.
张俊玲  刘璇 《山西建筑》2013,(7):202-203
介绍了铺地景观在园林整体景观中的重要作用,从铺地的材料美、形式美、内容美、生态美以及意境美等方面阐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铺地艺术,指出园林装饰性铺地寓情于景,对现代铺装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营造尺与建筑营建密切相关,营造尺尺度的考证是古代建筑研究和复原设计的基础,但目前学界对西汉时期的营造尺尺度的认知存在巨大分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历史文献、出土实物尺和西汉重要建筑遗址的考古资料,对西汉营造尺尺度进行辨析,认为一尺取 23.1 厘米为宜,且依据实际情况具体数值可在上下 5% 范围内浮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