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任何建筑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建筑功能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也依赖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才能予以实现。侗族鼓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因缺乏翔实文字记载及实物遗存佐证,侗族鼓楼的源流及演变众说纷纭。与其他建筑一样,侗族鼓楼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建筑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从建筑技术的视角,对侗族鼓楼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进行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陈蔚  杨林  陈鸿翔 《室内设计》2013,28(4):49-55
侗族鼓楼是侗族建筑的集中代表,也是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标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采用田野考查和三维数字模型分析的方法,从侗族鼓楼形态与空间、建构技术与文化等几方面对侗族鼓楼进行了探索研究,系统地阐释了侗族鼓楼所蕴涵的民族与地区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独放异彩的明珠——浅析鼓楼的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一个村寨建设之始,必先建鼓楼,所以鼓楼的建造对侗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鼓楼的建造过程进行了研究,对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和鉴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侗族鼓楼是侗族建筑“风雨桥”“鼓楼”两大建筑之一,也是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标志之一。现在鼓楼建筑技术及图像的存储表现在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大众传承及口口相传的方式[3];留存的图纸少量,大多数都是以经验之法进行修建,缺乏现代技术支持,社会、学校对侗族建筑的建筑技术教学少。本文研究的是运用数字化存储方式,将黔东南侗族鼓楼运用Revit软件进行数字化建模,将数据模型进行存储,为黔东南侗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侗族鼓楼的建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凌 《华中建筑》2004,22(3):137-141
从大木作结构体系和屋面构造作法的角度,将侗族鼓楼建筑划分为抬梁穿斗混合式与穿斗式两大类,进而将穿斗式鼓楼细分为“非中心柱型”与“中心柱型”,并分别讨论了各类型鼓楼的结构技术和造型特点。在分析了“中心柱型”鼓楼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中心柱型”鼓楼的结构方式以及“减柱”、“加柱”的技术手段,乃至丰富鼓楼外部形象的具体构造细节。  相似文献   

6.
将建筑演变作为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与互动结果,分析鼓楼建筑形式与表征社会关系的分布及其原因。族群互动不仅影响了营造技艺的传播,更通过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赋予空间不同的社会表征,通过功能需求的转变而导致建筑形式的发展。侗族内部3大支系构成相对独立的族群,通过流域内以及跨流域的结盟形成族群互动,影响至社会关系,并表征于建筑形式之上。鼓楼是侗族的聚落象征,族群互动方式的变化导致鼓楼表征与建筑形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鼓楼,往往位于一个侗寨的中心地带,是其地标性建筑,以其挺拔的身姿,严谨的结构,展现出了侗族建筑其独有的风格特点。侗族鼓楼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到现在其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塔式鼓楼和阁式鼓楼。本文主要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村的塔式鼓楼——芦笙鼓楼和阁式鼓楼——牙上鼓楼为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鼓楼的平面结构、结构选型和承重结构三个方面,得出侗族这两种类型的鼓楼结构构造之间差异性,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晰和直观的来认识侗族建筑的艺术结晶——鼓楼。  相似文献   

8.
在侗族中流传着一句古话:"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由此可见侗族木构建筑在侗族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对侗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外,侗族木构建筑还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和保护方式出发,针对现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困难提出策略性建议,并对其创新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包括传播创新、保护创新和应用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侗族象征性建筑——鼓楼的一大主要特征,杉树的建筑用材及造型上模仿杉树,并从三个方面分析此杉树建筑艺术特征的原因,即就地取材,图腾崇拜以及杉树的寓义,阐明了在当今现代社会中鼓楼建筑合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不只具有实用方面的物质功能,同时也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文章主要从侗族的崇拜信仰、文化认同、家庭形态和传统习俗等方面,对侗族鼓楼、萨坛、风雨桥、寨门、民居等建筑进行分析,以探究隐藏在侗族建筑深处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蔡凌张琼邓毅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9):31-33转下期
侗族工匠们在传统建筑营造活动中发展出了一套在无图样的情况下,获取、记录关键尺度信息,并指导施工的方法。它既满足无图样的木构建筑标准化建造要求,又解决了因木材自然属性带来的弹性尺寸问题。以穿斗式标准榀架营造逻辑、木材受力特征和加工、装配为基础,侗族鼓楼具备了完整的构件分类术语、空间定位方法以及字符标识系统,是逐一记录大木构件并确保装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3)
Taking Yutou Dong Minority Village in Tongdao County for example, this study carried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surv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 element perceptibility and culture psychology recognizability,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9 landscape genes, namely drum tower, wind-rain bridge, the village gate, Sa altar, overall layout, totem sig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1 Sa altar has the highest perceptibility, and drum tower has the lowest perceptibility; 2 Sa altar and drum tower have the highest recognizability, overall layout, totem signs and environment have the lowest; 3 Location has the highest perceptibility and size has the poorest; 4 Sentiment has the highest perceptibility, function the lowest; 5 Men have higher perception and sense of recognition than women; 6 Education background has greater impact on perception, but no obvious impact on sense of recognition; 7 Length of residence in the villag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ption and sense of recognition; 8 Distance from the villag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ption and sense of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13.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esign technology for architecture in the modern world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design methodologies. Current design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a computationally mediated design process. This method is essentially concerned with finding forms and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i.e., structural,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al, and cost performance, by integrating physics and algorithms. From the emergence of this process, design practic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aided by and dependent on the technology, which has resulted in a major paradigm shift. Advancement of the new technology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design and productivity dramatically. However, related literature shows that substantial 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exist. These barriers inhibit the effective adop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The effect of these obstacles o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size of an architectural organiza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oblem, we conducted an in-depth study on several small, medium, and large architectural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involves in-depth 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al, governmental, psychological, and process barriers encountered in the adoption of digital innovation. Results reveal relevant attributes and patterns of variables, which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for digital innovation adoption. Valuabl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smaller architectural organizations present more barriers to digital innovation compared with their larger counterparts. This study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contributes to the research on digital innovation in architecture and addresses the barriers faced by different sizes of architectural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4.
美术作品是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渲染建筑空间内部艺术气氛的重要手段,在建筑装饰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实,美术作品含有的内容有很多,例如:书画作品、壁画、雕塑等各个方面。美术作品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装饰的艺术性,也给人们带来视觉、精神等方面享受,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美术作品已经成为建筑装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将美术作品的价值、魅力、艺术性等各个方面得以充分的展现,才能有效的改善建筑内部空间的环境,促进我国建筑装饰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化是有机系统适应环境变化,并且自身不断发展的生态规律。建筑作为人类进化的外显,可以将它看作一个有机的活性系统,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进化。建筑进化的初始状态可称为原生的生态建筑,其包含了一些合理的生态内核。当前。建筑的进化在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已进入了一个自觉的生态建筑时期,自觉的生态建筑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并将导致建筑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6.
摘要 探讨时代语境下,黔东南苗族、侗族民居空间形态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记录黔东南传统建筑的科学肌理。 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典型侗寨和苗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对代表性的民居进行了实际的测绘,以及文献 资料整理、分析对比、总结归纳,发现随着时代发展、自然环境改变、民族融合、技术进步、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因素 的改变激发了苗族、侗族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动态演化,这是苗族、侗族同胞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是传统 与多元文化、现代技术的碰撞,也是传统民居空间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侗族聚落是中华地域性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明晰内 化在聚落中的空间特征和内生逻辑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 有重要意义。以坪坦河流域侗族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边界 形状指数、空间句法,从流域聚落空间分布、村落空间环境结 构及村域空间形态特征三方面对聚落空间生成中的3类要素(村 落选址、外部边界与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空间逻 辑关系。研究表明:1)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呈现明显的空间集 聚,形成了以近水型村落占主导,择中上游而居,沿流域内线 性水网分布的特点;2)聚落空间环境呈现“山、林、寨、水、 田”等要素组成的立体化景观空间结构序列,但不同空间类型 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3)聚落边界形态以指状和 带状形态边界为主,内部形成以鼓楼等为核心的空间引领村落 发展,存在明显的等级与秩序,不同空间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 量化数值有着明显的范围区间;4)聚落空间在自适应生态、自 组织社会和自发展生存3种逻辑机制的耦合中呈现多样化的空间 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聚落空间保护的策略引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这些新型装饰材料的出现为建筑装饰的完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将新型材料运用到建筑装饰中,不仅能够为人们创造具有特性的室内空间,同时还能为人们带来健康的环境。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新型材料在建筑装饰的具体应用,并分析新型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建筑界关于建筑本质思考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曙光 《南方建筑》2006,24(12):141-145
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界对建筑本质思考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关于建筑概念的辨析、建筑艺术说、建筑文化说、建筑人本说、建筑建构说等表述方式,指出了中国建筑界对建筑本质认识在这种不断深化中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