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碉楼作为羌寨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是羌族艰辛生存经历的见证和古羌文化符号,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历史文献查阅,现场调研测绘,对黄泥夯筑布瓦村现存碉楼的分布以及碉楼建筑形制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了布瓦村碉楼遗产的建筑现状与功能特点,并对其维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这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汶川县布瓦村作为四川省仅存的一处分布相对集中的羌族黄泥夯筑建筑群聚落,其民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测绘与数据整理等方法,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布瓦村现存民居的基因进行识别,分析该地区独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归纳总结羌族黄泥夯筑传统民居的特征,为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邓鸿成  肖瑜 《四川建筑》2006,26(5):29-30
桃坪羌寨是有典型代表性的羌族村落,对其住宅、碉楼、水网以及历史文化的概略性介绍,对羌族文化以及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对了解羌族建筑文化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4.
羌族碉楼作为中国石建筑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丰富性的重要元素之一,碉楼这种建筑形式更显得弥足珍贵。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之后,碉楼这种建筑形式因为它的坚固更是引人注目。羌族碉楼精湛的营造技艺和独特的防御结构和生态的结构,是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瑰宝。这里从羌族碉楼的结构营造及其生态性为出发点,诠释碉楼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羌族建筑空间的历史演变特点,从碉楼、民居、索桥、栈道、水利筑堰等角度,阐述了羌族传统建筑的类型,并探讨了羌族现代建筑的主要形式,反映出了羌族建筑空间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羌族建筑与村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浩 《建筑学报》2003,(8):62-64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许多民族的先祖,研究羌族民居的特点对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有特殊意义。本文通过对羌族住宅、碉楼、村落形态等的概略性介绍,为了解羌族建筑的文化艺术价值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7.
《重庆建筑》2005,(1):13-13
《后汉书》记载的碉楼所在的地方即今四川西北部藏、羌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大量遗存。碉楼的出现。是羌族从逐水草而居到农耕经济的定居生活的一个标志。而碉楼与民居在空间上结台,则是碉楼内涵得以延伸、嬗变的结果,也是“羌族向封建农业经济发展在建筑上的注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地区的羌藏族一直未能如汉族那样,在建筑上体现严格的礼制上的规范。羌人善长石砌和掘井技术,  相似文献   

8.
设计机构     
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正式开工7月15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举行了"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等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仪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王力军副所长代表该工程的勘测设计方出席了开工仪式。"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损毁了羌寨碉楼以及羌族的非物质文化,本文从震后羌族地区的重建:选址规划,民居建筑技术,挖掘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国汶川"作为旅游资源,创建世界最大的羌族聚落群城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5):283-284
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之一,羌族碉楼构成了羌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从古至今碉楼的功能和作用随历史发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古代碉楼具有防御、通风报信等军事作用,后来碉楼逐渐具有居住的功能,并成为维系亲属关系的纽带,到了现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碉楼的居住功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常性的储存功能。如今碉楼已经被打造成为"景观化"产物,成为了重要景点,同时,羌族碉楼也是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张琳  阿琳娜 《中国园林》2022,38(11):52-57
近年来,民族村寨以其鲜明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特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赏和体验。分析游客在民族村寨的空间选择偏好,了解其行为规律及特征,有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民族村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传统景观文化价值,促进当地旅游发展。以能够提供较高精度空间定位信息的GPS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利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游客在桃坪羌寨游览时的空间选择偏好与传统建筑风貌、民俗宗教文化、场地空间类型、空间可达程度(穿越、直达、高差)及空间可视程度等景观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游客偏好于选择具有羌族民俗文化特色、易于到达且游览线路明确的空间;景观可视度对游客选择偏好影响程度不高,这与桃坪羌寨的建筑布局、街巷结构和景观特征密切相关。基于对游客村寨空间选择偏好的认知,提出了民族村寨空间与居民生活一体化保护、标识系统和解说设计提升,以及游线设计立体多元化等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截至目前,国家民委先后命名了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部分村寨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不仅拥有历史价值,还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我国特色村寨体系确立初期,整体研究较多,具体研究不足;策略研究较多,数据研究不足;羌族特色村寨知晓度和关注度很低 , 各类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很少。以形态学和类型学理论为基础 , 以四川省上午村西窝羌寨为例,从选址、空间组织、建筑、装饰以及建造习俗等方面全面研究其建筑学价值,总结其民居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应的具体保护措施,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雷州半岛地区的苏二村为研究对象,从村落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形态、未来发展策略等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在对苏二村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分析基础上,阐述苏二村传统建筑及村落空间格局形态及特征,探究苏二村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奕  童佩 《华中建筑》2014,(5):144-147
湖北省枣阳市的邱家前湾村因移民而兴,历经数百年形成了其独有的样貌特征。该文从邱家前湾村的历史沿革入手,结合其移民背景、区位环境等因素,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访问和建筑调研等方法从历史文化、宗族、建筑艺术等方面阐述了该村落的规划格局、建筑特色,并对邱家前湾村的防御性规划布局、独特的建筑形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该村落的规划思想与建筑技术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对前湾村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整治提供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武敏  李仁伟 《山西建筑》2009,35(8):48-50
指出山西交口县西庄村古建筑群有着珍贵的古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目前处于急需保护的状态,通过对西庄村古建筑群的现状分析,针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旨在使这一古建筑的研究价值得到重视,并提高全社会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从21世纪中国建筑发展来看,各民族文化是我们挖掘与吸收的源泉,羌族建筑与空间设计在民族建筑文化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对羌族庄房空间设计的文化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了羌族建筑的三种形式;以庄房建筑形式为主,分析它的建筑结构,以及影响建筑空间分布的文化信仰与环境艺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对江西省金溪县疏口村传统村落进行村落风貌和建筑风貌的研究,深入了解该村落的历史文脉和建筑布局,探索其文化价值。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查阅,将村落中的建筑进行图像归纳分类、拓扑变形,探析疏口古村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组合方式,轴线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出入口的类型 , 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期待经过合理的资源开发,打造富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民居旅游景点,传承古村历史文化,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川是"5·12"特大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县城的重灾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这两个唯一特性使得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备受关注。本文探讨了北川新县城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的基本取向,借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指出新北川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的塑造应该秉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古羌与新羌相和谐的创作原则,并扼要介绍了城市设计方面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Stockaded villages of the Qiang nationality that are made up of watchtowers and watch-hou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cultural heritage. The earliest documentary records of its blockhouse-styled construction can be found in Biography of the Ethnic Minority Groups in Southwest China of History of Eastern Han. In 2006, watchtowers and stockaded villages of the Qiang nationality was placed in the preparatory declaration list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became a minorit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hat is of potential value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happened on May 12th, 2008,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settlements of the Qiang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ncluding the “Tangping Qiang village,” which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Qiang stockaded villages. In conserving this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e observe the idea “everything for heritage value”. We discuss and draw up a series of salvage conserv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research for antiseimatic key technology during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period of Tibetan and Qiang settlement engineering projects, including six engineering principles on priority of structure rescue, heritage value, former address maintenance, traditional way of use,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spot cleaning and separating. We draw up three rules in engineering strategy, namely: (1) we should follow ultimate orientation of heritage value protection in rescue,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 (2) degrees of priority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disaster and residential situations of stockaded villages and; (3) we should keep local smiths and conventional art as the base, and modern technology as a supplement in rescue,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羌族文化的源流、山寨、居住空间模式、宗教和文化心态等的探索,初步揭示了羌居住文化的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