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建筑科学》1996,(1):18-22
大柱网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密肋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建议(下)“大柱同楼盖结构专题”研究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板结构短期与长期性能”研究组9预应力筋的下料和铺放就位9.1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由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下列因素:预应力筋曲线形状...  相似文献   

2.
双钢筋整间大楼板包括双钢筋双向密肋大楼板、双向密肋复合大楼板、双钢筋双向密肋复合大楼板、具有实心边带的双向预应力多孔大楼板和双钢筋浮石混凝土夹心大楼板五种。该研究课题从1979年开始对上述五种整间大楼板进行系统的破坏性和非破坏性的试验研究,探讨“双钢筋”等配筋形式的角点支承大楼板的受力性能、构造措施和计算方法,对其施工  相似文献   

3.
《建筑科学》1995,(3):13-18
大柱网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密肋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建议(上)“大柱网楼盖结构专题”研究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板结构短期与长期性能”研究组【说明】《大柱网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密肋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建议》以下倚称“本《建议》”适用于多层工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夹心叠合板从运输吊装、施工安装和正常使用3个阶段的分析,确定了不同阶段的受力模式,进行了标准图设计,并与现浇平板进行经济比较,提出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夹心叠合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芳平 《砖瓦》2023,(11):131-133+136
进入21世纪以来,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房屋建筑楼面结构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其存在用钢量高、造价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的角度优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方案迫在眉睫。基于此,分析了结构截面尺寸对结构内部配筋量的影响,以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和密肋板工程造价变化率随荷载、跨度及截面尺寸变化率的演变规律,并基于经济效益给出了平板及密肋板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夹芯保温叠合板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保温隔热夹芯和现浇混凝土面层组成.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受力状态,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夹芯保温叠合板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对其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筑科学》1995,(4):3-10
大柱网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密肋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建议(中)“大柱网楼盖结构专题”研究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板结构短期与长期性能”研究组4有效预应力4.1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的初始有效预应力值σp(t1)应考虑由张拉控制应力值σ_(...  相似文献   

8.
周友香  王非平 《山西建筑》2005,31(22):145-146
在对现阶段国内外常用楼盖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楼板--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夹心(空心)叠合板,设计其结构形式,并通过计算、经济比较分析,论述推广了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夹心(空心)叠合板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连续双向板布筋是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全新的布筋方式,通过用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对四边简支预应力混凝土板进行内力分析,从多种布筋方式中选择出了最优方案,即跨中板带集中配筋,分析研究其应力分布状态,解决了预应力板的刚度、抗裂度、稳定性以及合理的强度计算等问题,并推导出了相应的公式,最后通过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正方形板的足尺试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按此方式配筋,可节约钢材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大柱网双向无粘结预应力密肋楼盖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大柱网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密肋楼盖结构设计、施工和有关问题的研究,着重讨论了预应力引起结构内力的合理估算、采用混合配筋对长期变形和抗裂性的影响、预应力端头局部承压和构造措施等,并提出了设计与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升板工程中,板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平板及密肋板。在荷载大、跨度大的结构中,采用密肋板是比较合理的,可提高有效高度,节约钢材及水泥。制作密肋板前,应先做密肋盒。一般升板工程均采用混凝土预制密肋盒,由于密肋盒用量较大,施工中费工费时。混凝土密肋盒虽然占了结构体积。但计算时不考虑与密肋板共同工作。仅增加了密肋板自重(每平方米增加100公斤左右)。相应增加了板中配筋,使密肋板节约钢材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八块钢筋混凝土简支圆板在均布荷载下的试验研究。试验时取不同配筋体系作为参数。在等承载能力设计条件下,研究均匀方格网、中密方格网和径环向正交网等不同配筋体系对混凝土圆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板的极限承载能力、荷载—挠度曲线发展的特征、使用荷载下的挠度值和最大裂缝宽度值等均彼此相近,配筋方式对之无影响。同时,使用荷载下的挠度值和最大裂缝宽度值均未超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限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以混合配筋的方法来提高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的延性。通过对混合配筋预应力圆孔板的强度、刚度和抗裂度的试验研究分析,论证了该方法设计的合理性,在满足使用要求下还能节约钢材,降低工耗。  相似文献   

14.
马军伟 《中国市政工程》2023,(2):72-76+110-111
单索面钢-混凝土组合箱形截面斜拉桥由于存在索力传递效应、箱形截面扭转畸变、剪力滞效应等使其空间受力特征显著,所以如采用“传统1D杆系模型+横向框架模型”的设计理论,将会忽略桥面板面内水平剪应力,导致工程实践中桥面板斜向开裂病害发生。JTG 3362—201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规范》提出设计应关注箱形截面的空间应力体系。基于新规范提出的基于平面应力的板单元结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上海市昆阳路闵浦三桥斜拉桥混凝土桥面板的承载力配筋设计中。结果表明,基于平面应力的板单元结构设计方法与完整空间效应下的混凝土桥面板受力特征相吻合,能够准确识别结构重点关注的桥面板位置,并有效防止桥面板斜向开裂等病害的发生,从而可以指导钢-混凝土组合断面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配筋设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四块密肋板1/3缩尺模型在短期使用荷载下和承载能力极限荷载下的试验观测,探讨了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板结构在加载过程中的性能(挠度、裂缝、破坏形式和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状态);并用实验数据检验了电算程序PFG──1993[13]和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状态的改进的表达式的准确性;对极限承载力计算中次力矩的效应提出了设计建议,可供结构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文政  崔士起 《工业建筑》2021,51(2):32-39,31
通过双向施加预应力和增设钢桁架方式,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向预应力混凝土钢桁架叠合板.为研究不同类型桁架对预制底板抗弯性能的影响,对4块预制底板试件开展了静力荷载试验,得到了其破坏特征、开裂荷载、挠度曲线及应变分布等.试验结果表明:双向预应力混凝土钢桁架预制底板呈现双向受力特征,钢桁架能够显著提高预制底板的抗弯刚度、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北京市新少年宫1号楼异形板柱剪力墙结构中缓粘结预应力筋设计方法;按照空心板的主受力方向并考虑施工方便,确定出空心管的布置方向以及普通筋和预应力筋布置方向;用密肋梁模拟了空心板的受力,并用密肋梁的内力计算结果确定了顺肋方向的配筋;根据结构抗震性特点,在抗震敏感区域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的农房构件中,用冷拔低碳钢丝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如檩条、多孔条板等)应用比较普遍,它与用Ⅰ级钢筋配筋的普通混凝土构件相比,可节钢30~50%,自重减轻10~30%,具有质量高、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鹤岗市三宝小区综合楼屋盖受力特点,对比分析了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与预应力混凝土主次梁组成的肋梁楼盖和双向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所组成的四边预应力梁支承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楼盖方案。综合考虑截面尺寸、材料用量、总造价、使用功能等诸多因素,最后确定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楼盖方案为工程取用方案,同时扼要介绍了该方案的设计过程,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单、双向板界限的条款规定比较模糊。本文仍采用简单条带法,通过分析荷载及弯矩在长、短跨方向的分配及随跨长比的变化情况,明确提出当按弹性理论分析时,宜采用长短跨长比为3作为划分单、双向板的界限。然后,从塑性铰线法设计双向板的基本方程入手,经分析讨论后得出当按塑性理论设计时,单、双向板的分界实质上是相对的,矩形板甚至正方形板究竟是单向板还是双向板,完全取决于配筋方式这一结论。最后,给出了双向板按单向板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