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硅氧树脂 Si-O 键伸缩振动模式ATR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3~393 K 温度范围内,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分别测定硅氧树脂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四阶导数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在1800~600 cm-1范围内,聚硅氧树脂主要存在着 CH 3伸缩振动模式(νCH3)、CH 3变形振动模式(δCH3)、CH 3摇摆振动模式(ρCH3)、Si-O 伸缩振动模式(νSi-O )和 Si-C 伸缩振动模式(νSi-C )。在1100~1000 cm-1范围内,以νSi-O 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对硅氧树脂分子结构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硅氧树脂νSi-O 的主要红外吸收频率出现了明显的红移现象。进一步研究了硅氧树脂νSi-O 的二维红外光谱,考查温度对于νSi-O 红外吸收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硅氧树脂νSi-O 红外吸收强度的变化快慢顺序为:1024 cm-1>1096 cm-1>1010 cm-1>1076 cm-1>1083 cm-1>1064 cm-1。本研究拓展了 ATR-FTIR 技术在硅氧树脂材料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
在303~393K的温度范围内,测定聚四氟乙烯F-C-F伸缩振动模式(νCF2)的一维红外光谱。研究发现:1220cm-1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CF2),而1150cm-1的红外吸收峰则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sCF2)。进一步研究了聚四氟乙烯νCF2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发现聚四氟乙烯νasCF2在1210cm-1和1260cm-1处裂分为双峰;而聚四氟乙烯νsCF2则在1145cm-1、1155cm-1和1175cm-1裂分为3个吸收峰。最后研究了聚四氟乙烯二维红外光谱,考察了温度对于聚四氟乙烯νCF2吸收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四氟乙烯νCF2红外吸收强度变化快慢的顺序为:1145cm-1>1210cm-1>1155cm-1>1175cm-1>1260cm-1。本项研究拓展了二维红外光谱在聚四氟乙烯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3.
在303~393K的温度范围内,测定聚四氟乙烯F-C-F伸缩振动模式(νCF2)的一维红外光谱。研究发现:1220cm-1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CF2),而1150cm-1的红外吸收峰则归属于聚四氟乙烯F-C-F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sCF2)。进一步研究了聚四氟乙烯νCF2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发现聚四氟乙烯νasCF2在1210cm-1和1260cm-1处裂分为双峰;而聚四氟乙烯νsCF2则在1145cm-1、1155cm-1和1175cm-1裂分为3个吸收峰。最后研究了聚四氟乙烯二维红外光谱,考察了温度对于聚四氟乙烯νCF2吸收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四氟乙烯νCF2红外吸收强度变化快慢的顺序为:1145cm-1>1210cm-1>1155cm-1>1175cm-1>1260cm-1。本项研究拓展了二维红外光谱在聚四氟乙烯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4.
在303~393 K温度范围内,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了二甲基硅油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去卷积红外光谱。实验发现,在1800~600 cm~(-1)范围内,二甲基硅油主要存在CH_3伸缩振动模式(νCH_3)、CH_3变形振动模式(δCH_3)、CH_3摇摆振动模式(ρCH_3)、Si-O伸缩振动模式(νSi-O)和Si-C伸缩振动式(νSi-C)等5种红外吸收模式,其中782 cm~(-1)和789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二甲基硅油νSi-C。以二甲基硅油νSi-C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相关二维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二甲基硅油νSi-C红外吸收强度的变化快慢顺序为:789 cm~(-1)782 cm~(-1)。本项研究拓展了ATR-FTIR技术在二甲基硅油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Parafilm的分子结构。方法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分别研究Parafilm的一维变温光谱、二阶导数变温光谱、四阶导数变温光谱及去卷积变温光谱。结果 Parafilm主要存在着CH_3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_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_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_2变角振动模式、CH_3不对称变角振动模式、CH_3对称变角振动模式、C—C骨架伸缩振动模式和CH_2面内摇摆振动模式等8种红外吸收模式,最终确定Parafilm的主要分子结构为聚异丁烯。采用变温ATR-FTIR技术(293~393 K)进一步开展Parafilm热稳定性研究,研究发现Parafilm的热稳定较差,而其临界使用温度为313 K。结论该研究拓展了变温ATR-FTIR技术在高分子包装材料的结构及热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红外光谱(包括一维MIR光谱和二阶导数MIR光谱)开展了硅橡胶的结构研究.实验发现:硅橡胶主要存在CH3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3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3变形振动模式、CH3摇摆振动模式、Si-O伸缩振动模式和Si-C伸缩振动模式等.在303~523 K的温度范围内,采用变温红外光谱进一步开展了硅橡胶热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红外(IR)光谱开展了二甲基硅油的结构研究。实验发现:二甲基硅油主要存在着νasCH3-二甲基硅油、νsCH3-二甲基硅油、δCH3-二甲基硅油、νSi-O-二甲基硅油、ρCH3-二甲基硅油和νSi-C-二甲基硅油等六种红外吸收模式。采用变温红外(TD-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二甲基硅油的热稳定性研究。实验发现:在303~523 K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二甲基硅油主要官能团对应的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热变机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维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铝酸钙分子的结构研究.实验发现:在303 K温度条件下,铝酸钙分子的红外吸收峰主要包括865.84 cm-1(吸收峰1)、838.64 cm-1(吸收峰2)、818.93 cm-1(吸收峰3)、801.15 cm-1(吸收峰4)、775.68 cm-1(吸收峰5)、763.15 cm...  相似文献   

9.
何乐年 《功能材料》2002,33(1):76-78
用傅里叶红外吸收(FT-IR)光谱研究了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制备的非晶siO2薄膜(a-SiO2)的Si-(O-Si键的红外吸收特性与膜厚的关系.Si-O-Si伸缩振动模在1050cm-1和1150cm-1附近分别有两个吸收峰,弯曲振动模在800cm-1附近有一个吸收峰.1050cm-1和1150cm-1吸收带的积分强度随着膜层的递增而增加,而800cm-1吸收带的积分强度不随膜层的递增而变化.因此我们推测薄膜密度不随膜厚而变化,1050cm-1吸收带的积分强度随着膜层的递增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1150 cm-1吸收带对1050cm-1吸收带的影响.另外,800cm-1和1050cm-1这两个吸收峰的表观吸收系数αapp被发现和膜厚d成正比αapp=k×d.利用αapp和d的正比关系,PECVD a-SiO2的膜厚可用非破坏性的FT-IR快速方便地测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硫酸铜分子结构的研究.试验发现:在303 K的温度条件下,硫酸铜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OH、δH2O、νasSO4、νsSO4和δasSO4.采用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开展了硫酸铜热变性的研究.试验发现:在303~573 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硫酸铜分子...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亚硝酸钠分子的结构研究。实验发现:亚硝酸钠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N=O-亚硝酸钠、νN-O-亚硝酸钠和δO-N-O-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钠,其对应的红外吸收模式包括:νas NO3-硝酸钠、νsNO3-硝酸钠钠、γNO3-硝酸钠和βNO3-硝酸钠。采用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温度变化对亚硝酸钠分子结构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在293~553 K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亚硝酸钠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和强度都有明显改变,硝酸钠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和强度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对其热变性机理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拓展了MIR光谱及TD-MIR光谱在重要的无机精细化学品(亚硝酸钠)结构及热变性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甘氨酸分子的结构研究。试验发现,甘氨酸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δasNH3+-甘氨酸、νasCOO--甘氨酸、δsNH3+-甘氨酸和νsCOO--甘氨酸。采用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温度变化对甘氨酸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303~523 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甘氨酸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和强度都有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对其热变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在463~523 K的温度区间内,甘氨酸分子受热分解,主要化学反应过程包括:脱羧基、脱水及脱氨基等,而甘氨酸分子的热稳定性则进一步降低。研究拓展了MIR及TD-MIR光谱在重要的氨基酸(甘氨酸)结构及热变性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3.
改变CHF3 CH4 流量比R =[CHF3] ([CHF3]+[CH4 ]) ,采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MWECR CVD)方法沉积a C :F :H薄膜。a C :F :H薄膜的结构和光学带隙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 可见光谱来表征。红外结果表明 ,在低流量比R(R <6 4 % )下 ,薄膜的红外特征结构主要以 CF(10 6 0cm- 1 ) , CF2(112 0cm- 1 )以及 CHx(2 80 0~ 30 0 0cm- 1 )的伸缩振动为主 ;在高流量比R(R >6 4 % )下 ,薄膜表现为类聚四氟乙烯(PTFE)的结构特征 ,典型的红外特征峰是位于 12 2 0cm- 1 处的 -CF2 反对称伸缩振动。薄膜的光学带隙Eg 随流量比R的变化表现为先降后升。进一步研究表明 ,薄膜中的H和F浓度调制着薄膜的CC共轭双键结构 ,使光学带隙Eg 从 2 37到 3 3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4.
对天然、合成和处理钻石进行红外光谱的测试,分别对这些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鉴定特征进行研究,红外光谱不仅可以鉴别钻石类型,还可揭示一些处理特征信息。根据红外光谱中的氮峰可以了解氮在钻石中的存在方式,从而鉴别部分合成钻石;1450cm-1(H1a)吸收峰的出现可作为钻石遭受辐照处理的判定依据之一;Ia型褐黄色钻石1422cm-1、1329cm-1、1010cm-1红外吸收组合谱带的出现可视为钻石经高温高压处理后塑性变形的一个重要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红外光谱(IR光谱)技术开展了石蜡的结构研究。实验发现:石蜡主要存在着ν_(asCH3-石蜡)、ν_(asCH2-石蜡)、ν_(sCH3-石蜡)、ν_(sCH2-石蜡)、δ_(CH2-石蜡)、δ_(asCH3-石蜡)、δ_(sCH3-石蜡)和ρ_(CH2-石蜡)等红外吸收模式。采用变温红外光谱(TD-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石蜡的热稳定性研究。实验发现:在303~393K的短时间加热过程中,石蜡的吸收波数及强度都没有明显改变。本项研究显示出IR光谱和TD-IR光谱在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石蜡)结构及热稳定性研究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13)C核磁共振波谱三种谱学分析方法,对缅甸琥珀及半石化树脂样品进行了对比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光谱中由环上C-H面外变形振动致886 cm-1红外吸收峰是区分缅甸琥珀和半石化树脂的重要依据;半石化树脂拉曼光谱中1 385~1 316 cm-1、801~677 cm-1及605~530 cm-1等一系列未挥发的萜类化合物谱带的出现也是其与缅甸琥珀区分的重要特征;13C核磁共振波谱中δ=16×10~(-6)~18×10~(-6)、δ=79×10~(-6)及δ=215×10~(-6)~220×10-6等处化学位移的出现指示了缅甸半石化树脂石化程度的不完全,与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测试结果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颜色的山东蓝宝石进行红外光谱研究,分析显示未处理蓝色蓝宝石的3308cm-1峰都较强。而黄褐色和黄色蓝宝石几乎没有此峰。3308cm-1吸收峰的强度与蓝宝石的蓝色深浅有一定的关系。另外蓝色蓝宝石中显示弱的3233cm-1峰,其它颜色蓝宝石则没有测到此峰。  相似文献   

18.
用福里埃变换红外光谱可获得化学变化的有用信息.在光谱上新吸收带的产生或强度增加,旧吸收带的消失或强度减弱与改性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固化反应有关.本文旨在以红外吸收带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解释判断反应机理.在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中,─NCO吸收的减小,羰基吸收的增加是环氧和聚氨酯预聚体中的基团反应的结果.1670cm-1弱吸收带的出现说明有脲基甲酸酯生成.可以观察到:在室温二天固化的环氧树脂光谱中,915cm-1吸收消失,3055cm-1吸收减弱.改性环氧树脂分别在80℃和100℃固化几小时,光谱变得复杂.在等温固化过程中1670cm-1和1640cm-1吸收的增加表明可能有氨解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干法工艺用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Zemac)修饰玉米淀粉,改变加碱量、Zemac用量及反应温度,探讨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反应条件得到Zemac-starch取代度在0.0050~0.0113之间;红外光谱在波数为1700cm-1~1730 cm-1附近未检测到明显的羰基特征吸收峰,在波数为2850 cm-1~2900 cm-1附近的CH2对称振动峰有所增强;核磁共振氢谱中在δ0.7~3.0之间出现新的吸收峰,说明淀粉发生酯化反应。不同加碱量和Zemac加量对产物黏度有明显影响;随着反应温度升高,产物黏度有所上升,适当高温条件利于反应进行;偏光显微研究表明,随着Zemac-starch取代度的提高,淀粉颗粒的中心双折射性有所减弱,但产物结晶结构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维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间苯二酚的结构研究。间苯二酚的红外吸收模式包括:ν_(OH-间苯二酚)、ν_(CH-间苯二酚)、ν_(C=C-间苯二酚)、β_(OH-间苯二酚)、ν_(C-O-间苯二酚)、β_(CH-间苯二酚)、γ_(CH-间苯二酚)和δ_(环-间苯二酚)。采用一维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间苯二酚的热稳定性研究。实验发现:在293~453 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间苯二酚的主要官能团对应的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间苯二酚的热稳定性进一步降低,而383~393 K是一个临界温度区间,并进一步进行了机理研究。研究进一步证明一维MIR光谱和一维TD-MIR光谱在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间苯二酚)结构及热稳定性分析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