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淮河干流上中游沿淮两岸的现存圩区、行洪区、蓄洪区,在历史上就是淮河洪水的走廊和滞蓄洪水的天然回旋地区。建国后在五十年代初,遵照“蓄泄兼筹”的原则,为利用洼地有效控制洪水,降低淮干洪水位,确保淮北大堤安全,同时为改善洼地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故把这些洼地按规划意见分别划为圩区,行、蓄洪区,并实行一水一麦政策。经多年实际洪水验证,这些行蓄洪区仍具有扩大行洪能力和滞蓄洪水的双重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沿淮的行蓄洪区在淮干防洪上都是需要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不仅是行蓄洪水的场所,而且是沿淮近130万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地。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行蓄洪区还存在着启用标准低、使用频繁、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等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际,对现阶段行蓄洪区治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现状淮河干流现有行蓄洪区21处,分布在淮河中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两省,总面积3148.62km2,蓄滞洪容积126.80亿m3,耕地265.5万亩,区内人口134.19万.淮河行蓄洪区既是分泄、蓄滞设计标准内洪水的场所,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历次大洪水中为保障沿淮工矿企业、城市和重要堤防安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虽然在保证防洪保护区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启用标准低、进洪频繁、区内群众生产生活不安定、防洪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等.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密集地区治理大江大河,行、蓄洪问题往往是难点所在。人越多,行洪、蓄洪越频繁,治理难度就越大。治淮面临的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下400多公里河段西侧,密布着30处行、蓄洪区,涉及190多万人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370多万亩耕地,有的每隔两、三年进洪一次,有的五、六年至多十年进洪一次。频繁的行、蓄洪,实现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京沪铁路、两淮煤矿、电厂及沿淮重  相似文献   

5.
今年夏初开始,淮河中下游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由于治淮工程的作用和科学调度,保住了沿淮城镇、重要工矿企业和铁路的安全,成绩显著。但是就安徽省来看,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花费了大量抢险费用,而且先后有15个行蓄洪区被迫行洪蓄洪,淹没农田161万亩,受灾和转移群众81万人,损失惨重。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淮河流域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耕地4500多万亩,人口2800多万。治理好这一流域,对我省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沿淮行蓄洪区又是我省最贫困地区之一,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是沿淮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基本任务,也是全省经济建没的一项战略性,王务。实现这一任务,不仅是沿淮地区各级党政机关义  相似文献   

7.
项永峰  张红光  刘英 《治淮》2009,(9):27-28
一、工程概况 为保障行蓄洪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缓解行蓄洪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保证及时有效地运用行蓄洪区,2005年3月水利部淮委批准在淮河中游南岸的城西湖蓄洪区内新建、改建范湖路等8条安全撤退道路,总长60.3km,工程概算总投资3871万元.  相似文献   

8.
吴贵勤 《治淮》2009,(11):6-7
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是淮河行(蓄)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的场所。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安排资金实施了部分灾后移民迁建,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仍居住有大量不安全人口,为保证行蓄洪区及时有效运用,实现人水和谐,继续实施移民迁建,逐步将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不安全人口迁至安全区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去年九月,赵紫阳总理来安徽视察沿淮行蓄洪区提出的“边养边转”,“弃秋夺午”的生产方针,给沿淮行蓄洪区广大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总的来看,沿淮行蓄洪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健康的,趋势是好的,有些措施已经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二是摸出了新门路,三是涌现出一大批新的先进典型。各级领导越来越明确,围绕“边养边转”、“弃秋夺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行蓄洪区脱贫致富的关键。阜阳地区的负责  相似文献   

10.
蔡敬荀 《治淮》1999,(4):10-11
淮河干流上行、蓄洪区是全国七大流域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地区。这是淮河的自然地理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是淮于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整个河道过洪流量的20%~40%,洪水愈大,作用也愈大;同时也带来了淮河防汛的沉重负担,各级领导都为行。蓄洪区的使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疲于奔命。 总结历史教训,大约有以下几个过程:50、60年代,行、蓄洪区内相对地多人少,圈堤矮小,行、蓄洪阻力不大,矛盾不突出。70年代人口大增,圈堤加高,行蓄洪阻力加大。在洪水到来时,不得已曾请部队工兵用炸药炸开行洪口门行洪。80年代以来,在水利部的关怀与指导下,对口门行洪、漫堤行洪、口漫结合行洪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研究,并作了大型水工  相似文献   

11.
《治淮》1987,(6)
常坟区地处怀远县淮河荆山湖、汤渔湖行蓄洪区,全区7个乡1个镇,94个行政村,12万人,20万亩耕地,其中行蓄洪区为3个乡1个镇,56个行政村,6.8万人,6.6万亩耕地,占全区耕地31.7%,占全县行蓄洪区面积三分之二。近两年来,这个区进一步落实赵总理关于沿淮行蓄洪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指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1986年,农工商总收入7162万元,其中行洪区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沿淮行蓄洪区及淮河河滩地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移民迁建已分两批计划安排55675户,分布在沿淮及合肥共6个市的17个县(市、区)和省农垦系统的3个农场及省监狱管理局白湖分局。  相似文献   

13.
淮河在霍邱县周集区境内横跨五个乡、二十四个村,长46公里。在沿淮行蓄洪区生活的7万多人,过去受尽了淮河水害之苦。前年十月,赵紫阳总理视察行蓄洪区,提出“弃秋夺午”指示后,周集区和各乡政府立即带领群众改革生产结构。从1985年开始,他们利用淮河河床里大量黄沙资源,办起了五个黄沙厂,组织了30多人,向城乡和工矿区推销黄沙。打捞黄沙一可以增加沿淮人民收入。因为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户户都能干得起的副业。这里的居民除去汛期和农忙,每年可以捞沙六个月以上。每人每天可以捞沙一方半,收入3元左右。据统计,临水乡有三个村去年捞沙收入达9万多元。全区5个乡年捞沙纯收入16万多  相似文献   

14.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目前存在难以及时启用、进洪频繁、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行洪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根据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提出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进行调整的基本思路和目标,采取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方式,初拟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的总体布局,做到为洪水让路,扩大行洪通道;同时,把行蓄洪区内的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下决心解决群众居住问题,改善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曹光华 《治淮》2000,(10):12-13
淮河干流童元、黄郢、建湾三行洪区位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乡,淮河干流与史灌河、泉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总面积18.3平方公里,地面高程低洼23~24米。三圩区内有耕地1.55万亩,堤外耕地0.25万亩,1988年人口为13720人。 三行洪区在50年代初群众生产、生活较为稳定,当时陆运不发达,淮河水运占较大优势,当时成为三河尖水陆联运码头,是像、皖大别山区与外地通商的主要商品集散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的沿淮洼地、湖泊不断围垦,与水争地、抢占洪水出路,迫使淮河水位抬高,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流域性洪水,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启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对沿淮行蓄洪区实施应急调度,取得了防御洪水的胜利。本文介绍了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现状和2007年行蓄洪区调度情况。  相似文献   

17.
《治淮》1987,(6)
颍上县王岗区地处淮、颍汇流处,属于唐垛湖行洪区。全区有5个乡、41个村、333个生产队,1.6万户,6.7万人,耕地12万亩,其中8.5万亩是行洪面积。洪区虽然土质肥沃,但因地势低洼,洪涝灾害十分频繁,解放36年来行洪31次。群众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之中,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个区认真贯彻落实赵总理视察沿淮行洪区的关于“弃秋夺午、边养边转”的指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洪区产业结构。两年来,已摸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8.
夏广义 《治淮》1999,(6):10-11
一、安全建设的成就 蒙洼蓄洪区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境内,淮河干流洪河口至南照集之间,南临淮河,北抵蒙河分洪道,汛期四面临水。蓄洪区总面积181km~2,耕地18万亩,居住人口14.8万人,分属阜南县5个乡镇和国营阜蒙农场。 蒙洼蓄洪区是淮河中游21个行蓄洪区之一,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洼蓄洪区自50年代建成以来,共有10年12次蓄洪,共拦蓄水量59亿m~3,为削减淮河洪峰,保护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蓄洪区面积大,人口多,防洪标准低,仅为4年一遇,给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彭德胜 《治淮》1994,(2):16-18
沿淮行蓄洪区共26处,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耕地265万亩,住洼地人口128万人。蓄洪区总库容72亿立方米,遇中、小洪水时,行洪区分泄流量的30~50%,大洪水时则达50~70%,保证了淮北大堤和沿淮蚌埠、淮南等城市以及重要工矿企业和铁路的安全,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频繁进洪,灾害损失重,地区经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现已建成行蓄洪区30处,总面积3749.2km~2,蓄滞洪容积155.5亿m~3。在1991年大洪水期间,行蓄洪区发挥了重要的削洪任务,沂沭泗水系合理调度,及时分洪,使洪水顺利下泄入海;淮河水系及时开放了一系列的行蓄洪区。三次洪水共转移蓄洪区群众31.38万人,无一伤亡,17个蓄洪区共蓄滞洪水约40亿m~3。行蓄洪区运用中在的问题有:(1) 不能按规定条件运用;(2) 安全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发展;(3) 内涝问题严重;(4) 群众撤退转移与临时安置有问题;(5) 洪水保险问题;(6) 行洪口门问题。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