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考察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_9)对细菌生长、溶浸液与矿物表面的接触角以及金属浸出率的影响,研究AEO_9对钴矿物生物浸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的AEO_9对细菌的生长没有影响,但浓度过高会抑制细菌生长;添加AEO_9后,可显著减小溶液与钴矿物的接触角,溶液对矿物表面的润湿作用随AEO_9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添加AEO_9能够促进钴矿物的氧化溶解,提高金属浸出率,当质量浓度为0. 40 g/L时催化效果最佳,钴浸出率可提高19. 3%,铜浸出率可提高24. 3%。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混合菌对永平铜矿低品位黄铜矿矿石细菌浸出的效果,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银离子的催化效应。研究表明,在细菌浸出的初始阶段,添加银离子可以大大加快铜的浸出速度和提高铜的浸出率,其中添加初始银离子浓度10 mg/L时,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600 h时内铜的浸出率可以从20%增加到65%,比不添加银离子时提高了45%。添加初始银离子使矿石中铁的浸出和溶液中二价铁的细菌氧化明显受到抑制。当有银离子时,低品位黄铜矿矿石在低氧化还原电位下比高氧化还原电位更有利于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3.
银离子在细菌浸出黄铜矿中的催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银离子催化细菌浸出黄铜矿进行了研究。在银离子存在下, 矿粒越细, 浸出率就越高;浸出溶液pH 值在1.5~2 时浸出率较高;银离子浓度在10 mg/ L 时浸出效果最好。在实验范围内, 不论银离子初始值大小如何, 银离子在加入浸出体系后主要是以硫化银形式存在, 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只占很小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细菌对含砷铜矿的浸出效果,考察了添加Ag+对细菌浸矿过程的影响.监测不同Ag+浓度条件下,细菌浸矿过程中的pH值、Eh值的变化和铜、砷浸出率,并对浸出渣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1.8,Fe2+浓度为0.5 g/L,Ag+浓度为5 mg/L的条件下,含砷铜矿浸出15 d后,铜和...  相似文献   

5.
韩勇  黎海雁 《铀矿冶》1991,10(3):18-24
本文从黄铁矿在浸出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出发,揭示黄铁矿在浸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以铀矿石、金矿石、氧化锰矿石以及复杂硫化矿石的浸出为例,阐明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微生物浸出低品位矿石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浸出技术是处理低品位矿石的有效措施。阐述了目前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紧缺局面,分析了我国现有低品位矿产资源现状,认为开展微生物浸出技术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回顾了微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叙述了该技术在国内外铜、金、钴等有色矿山的工业化应用情况,分析了生物浸出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浸矿微生物的选育和基础生物学、矿石-溶液-微生物作用机理、矿岩散体渗流特性及传质规律、微生物堆浸工艺学等角度总结了微生物浸出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陈隆玉 《铀矿冶》2006,25(2):102-102
《Hydrometallurgy》2005年77卷第3/4期刊登Acar S.等人的文章,介绍了生物浸出铜蓝矿石的条件试验研究结果。为了用细菌从铜蓝(CuS)矿物中浸出铜,作者用嗜中温和嗜高温细菌分别在室温(20~30℃)和高温(60~65℃)条件下进行了柱浸试验。试验矿样取自Newmont采矿公司Kupfertal矿床的低品位硫化铜矿石,室温下用的细菌为中温嗜酸硫杆菌/小螺菌/硫代杆菌,而高温下用的细菌为原生的高温Acidi-ans菌和金属球菌。研究结果表明,在浸出初期阶段(100 d),室温和高温条件下的铜浸出率都很低,分别只有8%和13%(液计)。初期阶段以后,高温下的细菌促进了铜…  相似文献   

9.
非洲某选厂铜矿石以氧化矿为主,铜品位为1.53%、钴品位为0.024%。现场采用浸出工艺回收其中的铜钴资源,随着生产的进行,矿石铜品位逐渐降低,采用原工艺生产,成本较高并且生产指标不稳定。为此,对进入浸出体系的氧化铜矿石重新进行了搅拌浸出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最佳浸出条件为浸出温度65 ℃、矿浆浓度30%、浸出时间3 h、搅拌速度500 r/min,萃余液返回利用,补加酸量为20.24 kg/t,获得了铜浸出率为78.65%、钴浸出率为45.25%的指标。较原现场工艺流程,铜、钴浸出率分别提高了3.65和2.25个百分点。试验结果可以为现场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银离子对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石细菌浸出的催化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了提高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混合菌对永平铜矿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石的细菌浸出效果,研究了银离子、氯化银和硫化银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细菌浸出的初始阶段,含银催化剂可以大大加快铜的浸出速度和提高铜的浸出率,添加含银30mg/L的含银催化剂,在450h内,铜的浸出率从10%提高到45%~51%;添加银离子比添加氯化银和硫化银更有利于提高铜的浸出率,银离子初始浓度以10mg/L为宜,此时铜的浸出率在600h内从不添加银离子时的20%提高到65%;添加含银催化剂使矿石中铁的浸出和溶液中二价铁的细菌氧化明显受到抑制;当有银离子时,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石在低氧化电位下比高氧化电位更有利于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11.
将硫酸水解处理后的秸秆纤维添加到硫化铜矿细菌浸出过程中,考察其对浸出过程及浸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0%硫酸处理后,纤维素水解产物为还原糖,有利于混合菌种的培养,提高细菌数量和活性;水解物可降低浸出液氧化还原电位,抑制矿物表面钝化层的产生;黄铜矿单矿物中Cu浸出率提高了36.35%;云南某低品位铜矿中的Cu浸出率提高了11.91%。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永平铜矿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细菌浸出的效果,通过试验,研究了活性炭与银离子组合催化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细菌浸出的效应。研究表明,在细菌浸出的初始阶段,添加活性炭与银离子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铜的浸出速度及浸出率,其浸出效果比单独添加活性炭或银离子要好,其中3.0g/L活性炭与2.0 mg/L银离子组合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浸出310 h时,铜的浸出率可达到80%,而单独添加3.0g/L活性炭或2.5 mg/L银离子,在浸出310 h时,铜的浸出率分别为62%和20%;控制600~650 mV的低氧化还原电位条件更有利于细菌浸出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中的铜。  相似文献   

13.
刘俊  龚文琪 《矿冶工程》2009,29(6):50-52
从安徽省某煤矿酸性水中分离培养出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t f), 研究了不同能源物质对其产酸能力的影响。采用微波物理诱变的手段对氧化亚铁硫杆菌进行育种, 并与原菌进行了浸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经过诱变的微生物浸出低品位磷矿可以达到比原菌更好的浸出效果。采用Zeta电位测定的方法分析了At f菌对产酸和浸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四川石棉矿区酸性水及土壤中通过富集技术获得混合菌,对其驯化,并在摇瓶中对该混合菌浸出低品位碲矿中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发现,该混合菌在30 ℃时浸矿效果最好,在1%的矿浆浓度下,经过15 d的浸出,浸出率达到66.2%;在初始pH值为1.5~2.0时,混合菌对碲矿有较高的浸出率, pH值为1.5时的浸出率最高,为67.8%;在矿浆浓度较低(1%~2%)时,混合菌对碲矿的浸出效果较好,15 d浸出率可达到66.6%。验证实验表明,温度为30 ℃,初始pH值为1.5,矿浆浓度为2%,浸矿15 d后碲的浸出率可达到75.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省某复杂难处理银多金属氧化矿的选矿试验研究,确定了适宜该矿的选矿工艺流程为优先浮选。该矿采用D-421捕收剂、Z-205高效复合起泡剂优先浮选金银精矿;而后采用硫化钠、D-421和Z-205浮选得到铅精矿。本次试验大幅度提高了金、银回收率。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工艺条件合理,指标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对云南某氧化铜银矿实验室小型试验研究表明,采用新型捕收剂LW61作为氧化铜捕收剂浮选,铜精矿中铜回收率为74.59%,铜品位15.21%,含银1 035.24 g/t,银回收率65.29%,该指标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对辽宁某银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1次粗选、2次扫选、4次精选、中矿依次返回流程,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79.86%、调整剂Na2CO3用量1 000 g/t、抑制剂水玻璃用量300 g/t、组合捕收剂乙黄药与丁铵黑药总用量100 g/t(用量比1∶1)、起泡剂2#油用量40 g/t条件下,对银品位为74.67 g/t的原矿进行浮选试验,最终获得银精矿品位2 398.21 g/t、回收率92.03%的闭路浮选指标。试验结果可为该矿石及相关矿石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低温(8~10℃)下研究Ag 催化中等嗜热嗜酸菌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浸出黄铜矿的作用,考察主要工艺因素对添加Ag 催化浸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g 催化细菌浸出作用在低温浸出的初始阶段最为明显,添加Ag 的初始浓度为15mg/L时,90d后铜的最终浸出率达到58.96%,比未添加Ag 时高出近一倍,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0%,矿石粒度-74μm,矿浆浓度2%,pH值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