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利不仅是一个价值范畴,还是一个关系范畴,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享有和行使状况受权利、义务、权力三者关系的影响."权利本位"理念下的教师专业自主权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合性、权利与权利的平等性和权利对权力的优先性.随着"权利本位"理念在我国的兴起和提倡,教师专业自主权会从应有权利和法律权利走向实有权利,落实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成为教师实实在在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教师权力随着年轻一代的迅速成长,面临着不同因素的挑战和冲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社会制度和法律冲击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权,提倡个性、多元的文化对传统的教师权力也有着巨大的挑战,教师的专家权力也深受信息时代影响,教师权力一定要适应当代需要应时而动,顺势而行,在制度层面保障教师权力及营造良好的新型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的基础上,重要的是教师要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师以人格魅力为核心的感召权.  相似文献   

3.
<成功之日>描述了三位女子不同的人生取向及遭遇,通过三人的不同处境表明:现代妇女虽然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一些表面平等的权利,但仍然受到各种传统习俗的束缚.在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现实社会中,女性其实受到事业上与家庭上的双重压力,处于困境.只有彻底摆脱父权文化与传统观念,男性与女性相互补充、相互扶持,人类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整体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指由一定的社会职位赋予领导干部的法定的强制性决定力和支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领导干部自身具备的品格、知识、专业能力和情感等因素所形成的自然感召力。现代领导理论和领导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启动、实施领导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整体影响力,否则,其领导活动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很长的时间里直到目前,在领导干部的培训中,所片面强化的是领导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即职权以外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而极大地忽视或淡化了权力性影响力的培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认为权…  相似文献   

5.
个人信息权是信息主体依法对其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特殊人格权.从支配与控 制的语义考察、个人信息本身的特点与保护需求出发,以个人信息的共享为逻辑起点,着眼于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分析,个人信息权应当以"控制权"为权利束点来演绎其权利外延,并具有个人信息自决、管理、许可、禁止和收益等权能,以全面保护个人信息上的人格利益.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精神意蕴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法治和人权,其中,人的权利是法治精神的最高凝结,是衡量现代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标尺,也是评价法律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准.主要理由是,法律发展以权利主体为依归,以权利保障为价值目标,其从法律实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体现了这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尊重实定宪法的立场和法解释学的方法来看,宪法中的公民义务规定具有一些合乎立宪主义精神的法律作用。其中,纳税、服兵役这类强制性义务具有限制公民权利与控制国家权力的双重作用,但主要作用在于控权;受教育、劳动这类福利性义务具有督促国家履行相应职责的功能,其控权功能弱于强制性义务。  相似文献   

8.
“以权力制约权力”与“以社会(权利)制约权力”是当代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权力制约模式,但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大,这两种传统模式面临着挑战,以程序来控制权力的思想与制度设计就成为当代法治社会一个全新的景观。就我国而言,程序控权主要表现为完善我国的行政程序以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规控。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农村权力格局是有效农村治理的关键环节.作为一种理论架构,善治理论打破了"国家-社会"两分法的传统思维,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耦合.以"善治"为分析框架和目标追求,从价值性、目的性、战略性三个维度厘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谐农村权力格局的内涵,可以为实现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理念支撑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客体"与"对象"在词义上存在混用,法学中的"客体"与"对象"应参照哲学认识论作同义理解.刑法的客体理论基础存在逻辑上的失恰性,刑法客体与对象之分作为知识产权客体与对象之争的论据并不充分.民法中的权利客体结构实为一种双重构造体系,"平面"罗列式扭曲的权利客体难堪重任.从知识产权权能构造层面来看,知识产权客体也是一种双重构造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的支配、使用客体(信息)和知识产权的处分客体--知识产权(利益).知识产权"客体"与"对象"之争实际上演变成形式逻辑与历史(经验)逻辑之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农民工从"进城"直至"出城"视为一个时间过程,探寻他们在底线生存逻辑--"保证生存,努力赚钱"--指导下,面对工资收入、权益雄权、消费及未来归属等问题时理性如何运作.同时,城市社会是一个空间权力场,在建立社会空间的过程中,农民工需要处理与市民、老乡、家庭等的关系,农民工通过有选择地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建构了一个生存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2.
是非环境权     
早期的环境权理论研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准理念,致力于人与自然的法律主体地位的理论储备,进而在环境权理论中融入集环境的权利与人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为一体的权利构成.环境权理论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即从传统法理学的体系及范畴中提出自然权利的法律化以及环境道德法定化,进而在环境权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以及权利属性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反逆特性,在理论界呈现出较强的"是非"之态.改变环境权理论研究的"混沌"之态,必须加强环境权理论的实践认知.环境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不在于对传统法理学的变革或颠覆,也不在于对传统权利理论的修正,它的确立应当与传统物权和环境公力救济请求权共同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体系,形成环境权与传统权利的良性互动,实现整体环境和资源范围内法律权利的有效均衡,最终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土地发展权是土地所有权中所包含的对土地进行不同形式使用以追求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国家不应完全排斥集体组织对集体土地的发展权,这侵犯了集体组织的权利.集体组织在行使土地发展权之时应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法律应将农用土地发展权以区域规划限制的方式收归国有,并对集体组织放弃土地发展权加以补偿;同时将集体建设性用地发展权完全赋予集体组织.只有承认集体土地发展权才能平衡经济发展用地需要中社会和所有权的利益,才能使集体土地所有权成为真正的法律权利.  相似文献   

14.
当下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不公问题在法理上可以用权利贫困来概括.权利贫困的提法虽有助于认知权利的实际运行状况,但权利贫困的客观解释论,即资源稀缺造成权利贫困,易误导维稳工作,使维稳的逻辑倾向于资源补偿型,既忽视了沟通型维稳,也使维稳陷入"越维越不稳"的困境.以权利贫困为视角,梳理并分析权利贫困,阐明其与维稳的内在逻辑联系,探讨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利和权力的运行机制,可以为维稳和社会公平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任何权力都要遵守"道路规则",这一点中外许多思想家早有论述.但在阶级社会,人们往往倾注于对理论原则的阐释,对"是什么"的问题关注较多,而对于"为什么"的问题却置于边缘化境地,以致提出的诸多权力道德准则成了空洞的语言号角.事实上,权力运行的道德准则,不仅仅要解决"是什么",更要解决"为什么".现代社会,权力运行必须遵循勤、诚、廉、公的道德准则."勤政"是权力道德的逻辑起点,"廉明"是权力运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诚信"是权力赢得社会信任的最基本条件,"公正"则是权力运行的根本价值指归.权力运行只有遵循以上"道路规则",权力之舟才能走向人间至善.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土地征收立法理念的缺失是诱发农村征地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指出我国土地征收立法理念在保护公民财产权、权利与权力平衡及贯彻立法民主化上存在缺陷,应从树立以人为本指导思想,扶平土地征收立法中权力与权利的失衡关系,构建民主公开的土地征收程序方面对我国土地征收立法理念加以重构.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上说,权力形态经历了个人权力、社会权力到国家权力的演变过程,通过权利这个基点对这个演变过程进行考察,社会权力的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就更加凸显.为了权利的实现,出现了个人权力的联合,即社会权力;为了共同体内全体人民权力的实现,出现了国家权力,即社会权力的特殊演变.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法,深入探讨巴结领导者与老实人的特征,结果发现,巴结领导者的动机特征包括"利益驱动,满足权利需求"与"适应环境,满足发展需求"两个方面;巴结领导者受重用的原因为"制度缺陷"、"领导者的权利需要"与"领导者的情感偏向".同时研究发现,老实人应具有优良的素质结构特征:个人能力是首要因素,诚信正直、实事求是、廉洁奉公是基本因素,善于沟通、积极主动是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领导干部选拔过程中消除巴结领导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地空间权的产生并不违反一物一权原则.在承认土地空间所有权的情形下,在土地上立体设立数个权利,是在数个物上设定的数个物权,不是在一个物上存在几个所有权,因此也不违反一物一权原则;在不承认土地空间所有权的情形下,土地及其空间视为一物,在土地上立体设立数个物权,也是符合一物一权原则的,因为一物一权原则的本质是一物上不能设立同时以占有为内容的物权,不能违反物权的排他性原则.而土地上立体设立的数个权利,其权利范围不同,可以同时以占有为内容而存在,因此也不违反一物一权原则.此外,土地空间权也不是新物权,土地空间权是一种特殊的地上权,其权利客体是土地上下一定范围的空间,是法律所承认的次物权类型,因此也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罗马法到近代私法的物权客体范围的演进,确立的是以"有体物"为标准的物权客体的范围,有体物之外的"物"或被严格排除在物权客体之外而以特例规定设定物权,或以拟制手段纳入物权客体范围.在现代物权法上界定物权客体,不仅需要把握物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价值化、观念化和虚拟化的新类型的"财产"能够进入物权客体的内涵之中.以"财产"概念代替"物"的概念来指称物权客体,以使物权客体具有更强的时代包容性,这实际上是对<物权法>第二条规定的理论概括,即把第二条所称的"物"和法律特别规定的能够成为物权客体的"权利"用一个统一的概念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