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未来绿色建筑将会更加注重室内空间的生态性和功能性,注重室内空间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度,保证使用者的健康。绿色建筑不是用来炫耀的,绿色建筑要真正为使用者服务。多原因促成丑陋建筑和奇怪建筑层出不穷中国当代的建筑怎么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寿命为什么那么短?中国的当代建筑为什么不让大家满意?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建筑师的水平不行,把矛头指向了建筑师。当然不能否认建筑师是有一定责任的。对建筑行业  相似文献   

2.
正1引言我是一名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做了无数的建筑项目结构专业设计,天天跟梁柱板墙基础钢筋打交道,但学校老师没有告诉我建筑是什么,建筑为什么要这么建。为什么中国的寺殿从长边进,而日本与欧洲的宗教建筑从短边(山墙)进?为什么西方的建筑教堂与住宅区别明显,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宅院衙署宫殿寺院基本相似?为什么欧洲有多立克科林斯柱头,中国有斗拱。为什么很多中国传统建筑花窗贴纸,舌头就可以添开,而不讲究保温隔热隔音等?于是我年过不惑,去湖大的建筑学院课堂上听老师讲中西方文化对比,听老师讲西方艺术史,听老师讲中国传统建筑史,  相似文献   

3.
建筑师     
《建筑师》2015,(6)
<正>拉美建筑专辑为什么要研究一个遥远的、想象多于了解的拉美?为什么要研究这块神秘土地上迥异于他方的现代建筑?在上个世纪里,拉美各国经历了现代化、高速城市化、社会经济改革的诸项历史进程,进行了各种惊人的冒险与尝试,呈现出有缺憾、有成就,矛盾、复杂却又丰富的多种面相,这些多与今日之中国颇为相似。因此,  相似文献   

4.
重建CCTV计划     
<正>关于CCTV新大楼的争议有关于美学的,关于建筑结构和造价的,也有关于这幢大楼的社会性、文化性和政治性的。一个建筑项目如此受到关注,也说明了这样的建筑在现实的中国是要面对考验的,这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要面对的真正挑战。来自中国的纷杂的声音让我们不禁要问,有多少争议是真正有建设性的?北京的CBD应该如何规划,大体量的城市建筑将面对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不是现在的CCTV,我们理想中的未来大城市是什么样子?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过这样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向参与者与读者征集了有关WA中国建筑奖的疑问,并请《世界建筑》主编张利教授作答。WA:为什么要策划WA中国建筑奖?张利:WA中国建筑奖是由王路老师在2002年创立的,他在创立这个奖时其实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国外的时候,他希望将视线引到国内来——关注中国的当代建筑。应该说,这个奖的创立在后来对中国当代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的成长,以及国际上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关注度上升,都起了巨大的作用。2012年的时候,我们面临的边界条件产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国内的建筑问题在复杂化;另一  相似文献   

6.
《住区》2015,(3)
<正>台湾建筑师都在做什么?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关注"社会设计"的话题?他们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动机?台湾建筑实践的大背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湾建筑师的内在状态和实践方式有着怎样普遍却不同寻常的土壤?他们通过这些实践又得到了什么?中国大陆的建筑师未来是否也会发生这种变化?在城镇化率已然过半、房地产热持续降温的今天,从台湾建筑师的身上,是否会看到我们明天的影子?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龚书章教授。  相似文献   

7.
1988年10月,美国《进步建筑》杂志的自由撰稿人罗斯·米勒(Ross Miller)采访了刚刚度过70寿辰不久的美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下面就是他们的谈话。 Ross Miller(下简写为M):为什么风格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如此呼吁改变天际轮廓线而无视建筑与街道的衔接方式?  相似文献   

8.
朱莉霞  郁川 《建筑创作》2010,(2):110-117
<正>谈及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首先涉及到一个基本的认识问题:建筑的理想是什么?建筑的现实是怎样?本文将针对会议主题,从"建筑的理想"、"建筑的现实"和"如何对待社会舆论与公众期待所反应出的‘公众的需求'",这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们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当建筑遇上     
为什么不同的建筑蕴含不同的意义?为什么有些建筑如此特别?又有哪些建筑可以名垂青史?当建筑与其他领域的各元素发生碰撞时,擦出的火花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产生的建筑已向多元化发展,贯穿历史,与文化纵横交错,与生态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0.
我并不认识罗新阳,但从华东电管局大楼似乎能认识一点他,所谓“文如其人”吧!其实也是想当然,这是一栋极有个性的建筑,就希望着一个有个性的建筑师。好像别的建筑都没有这“殊荣”——见了这怪样的建筑,谁都要来问一声为什么,从领导、专家到记者和群众。然而要想出个为什么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想抓住这个囫囵东西不好下手,便就捉着那物件身上突出的两个“把儿”——“为什么上面要挑出来?”“为什么顶上安了个架子?”为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似乎是为了什么?终究还是为了些什么?问的人多了,那么也就应该有些什么,然而在设计中才有此一为。于  相似文献   

11.
专家视点     
与一般分布式制冷系统相比,区域供冷具有运行效率低、随负荷调节性能差、运行能耗高和计量收费困难等问题,为什么?建筑采暖空调能耗在很大程度上与建筑围护结构形式和室外气候状态有关,为什么?这些为什么,江亿院士有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4,(3)
什么是真正的绿色建筑?建筑为什么应该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13.
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结构建筑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对于这个问题诸学者多有探讨。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稻北粟的农业大格局下,木结构和稻作文化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多种建筑构材都存在但后来选择木结构的历史缘由。提出木结构成为主流是在渐进过程中先民”对一种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选择的结果”的新解。文章分为四部分:一、以新石器革命的农业为契机:生产工具与建筑构材;二、一体化发展的表征:稻作的传播途径和木构材技术普及的暗合;三、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变化的案例: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四,木构材成为土木建筑之主体:多元文化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人坚定的、执着的、不厌其烦的做一件事情,这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作为建设者,我们为什么创造?为什么吃这么多苦?为什么要建百年建筑?我们的建筑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这是我们这些人,无论是建筑者、施工者、现场技术人员、施工管理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当接受参加本期《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编辑的邀请时,也收到评阅东南大学博士论文“六十~九十年代日本建筑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论文写得很好,评阅后感触很多.为什么日本建筑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路程?为什么它在闭关锁国的时期能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九十年代的今天,虽然日本建筑中已看不见传统元件的痕迹,但是在追求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建筑文化中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传统要求?为什么当今  相似文献   

16.
谭建华 《中外建筑》2006,(1):i0001-i0001
每到一地,或是浏览风光美景,或是翻阅书报杂志,最关注的是建筑。那些不朽的、传承的、标志现代文明的建筑,总是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深深的思考:这拣建筑为什么盖在这个地方?盖成这样?个中原因很多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宗教的、地域的、文化的,甚至全社会的影响,还有建筑师本人的,等等。了解了这些,才可能更清楚地了解建筑师当初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现建筑。当然,表现建筑和满足建筑需求的方式不只一种,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选择,但建筑师必须作出选择,而世人要问的是建筑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中外建筑》作为建筑科学与建…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大师跨入中国大门,纷纷取得了许多重大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权,中国建筑师在学习他们国际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同时,也陷入了对中国现代建筑如何传承中国文化的困惑:如何让建筑打上中国的文化烙印?如何让建筑有机地适应环境?如何让建筑因地制宜?面对多元化建筑设计共存的今天,对"本土设计"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建筑》2017,(2)
<正>2016年9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了首批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笔者在分析建筑经典作品入选理由时,研究了为什么在20世纪优秀的中国建筑遗产中要有工业建筑的比重。工业建筑遗产背后的人和事不仅是百年中国城市发展的象征,同样是当代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更新策略应该瞩目的课题。只有让工业建筑遗产学科  相似文献   

19.
在讲为什么我们要保存过去时代里所创造的一些建筑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筑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范路  王路 《世界建筑》2015,(3):28-31
<正>范路:"WA中国建筑奖"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创立于2002年。作为当时的主编,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时为什么要创立这个建筑奖,以及其创立的过程?王路:一方面,1999年UIA北京大会以后,中国建筑界和国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我刚任主编期间,也了解到许多国际上的杂志都有建筑评奖,比如日本的《新建筑》、美国的《进步建筑》等都设立有建筑奖项。所以,2000年我担任《世界建筑》杂志主编后,就想和我们杂志社的团队一起能够以WA《世界建筑》的名义来没一个奖项,给建筑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