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勤功 《石油学报》2006,27(6):19-23
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结果表明,砂岩透镜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成藏,其成藏机理可概括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油气通过隐蔽输导体系由源岩向砂体运聚,砂体中地层水与早期充注的油气又通过隐蔽输导体系向外排出,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中,形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洼陷带岩性圈闭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  相似文献   

2.
歧口凹陷西南缘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受斜坡背景控制,发育不整合、上倾尖灭、孤立砂体、颗粒灰岩等多种类型构造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通过剖析歧口凹陷西南缘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对该区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指出下步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对歧口凹陷今后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的一个类型,其成藏机理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甚至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在对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室内模拟实验成果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油气运移新理论,并结合勘探实践,对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成藏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根据砂泥岩接触关系,构建了7种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按有利程度分4类,较好解释了勘探中发现的并不是所有的泥岩(生油岩)中砂岩透镜体都能成藏的现象。提出了寻找“小型油藏群”的新概念,在英台、巴彦查干等地区勘探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南肯尼斯油田是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重要的油田之一,为典型的构造_岩性地层复合型油气藏,油气成藏受大型走滑断裂带影响,其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对扩大该区勘探、开发规模及丰富走滑裂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肯尼斯油田的石油地质特征分析,通过油气藏解剖,总结了其油气分布特征,认为白垩系下达乌尔组M-Ⅱ层的油气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主要表现为3个特征:①在构造高部位存在气顶;②油层厚度受砂体厚度和物性控制;③油藏类型为构造和岩性地层复合型油气藏。侏罗系阿克沙布拉克组J-0-1层、J-0-2层内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差,平面上存在非均质性,油气分布以薄层透镜状为主。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和断裂发育特征,对影响不同层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成藏主要受3个方面因素控制:①断层活动控制白垩系上、下达乌尔组成藏组合油气成藏;②储层岩性尖灭带控制岩性油气藏平面分布;③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侏罗系岩性地层油气藏垂向发育。  相似文献   

5.
关于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圈闭成因类型分析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指出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主要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由此引申,深洼区岩性圈闭是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同时,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的地层水不断被排出,造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该成果无疑有利于指导断陷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6.
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圈闭成因类型分析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指出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主要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由此可以引申,深洼区岩性圈闭是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同时,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的地层水不断被排出,造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该成果有利于指导断陷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动态成藏过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对东营凹陷牛35砂体和营11砂体成藏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砂体埋藏史、热史和油气充注史动态模拟,系统分析了烃源岩演化,砂体孔隙度、渗透率演化,油气充注时期及超压的形成时期等。综合分析后认为,砂体在90℃的古温度和17MPa的古压力条件下,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中或成藏后,油气的大量充注会导致地层超压的形成。处于不同成藏系统中的砂体,其充满度以及压力系数不一致。在油源充足情况下,深层封闭成藏系统中易形成高充满度、高压力系数的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而在半开放成藏系统中会形成充满度中等、压力系数较高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构造抬升卸压与油气成藏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油气藏之上普遍存在的剥蚀面与油气藏之间的关系正在受到油气地质学家的关注。剥蚀意味着减压,将会导致下伏饱和介质(砂体)回弹。砂体回弹可以为地层流体提供更多的可容空间和造成地层低压,从而提供流体运秽的动力和油气聚集的场所。因此,地壳抬升剥蚀卸压导致砂体回弹从而泵吸油气成藏很可能是一种油气成藏的新机理。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遮挡和地层不整合6种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在研究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期次的研究,总结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主要有6种,即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一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透镜体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并确定了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理论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邻近烃源岩,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但其成藏动力学机理远比构造油气藏复杂。从砂岩透镜体的内涵与储油机理入手,总结成藏的动力和阻力。只有成藏的动力大于阻力时,油气才能突破成藏门限临界值形成油气藏。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动力之间的匹配关系决定了油气成藏的阶段性。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充满程度受烃源岩的厚度与质量、构造位置、沉积类型、埋藏深度、储层物性、砂体的厚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油源条件优越的地区,砂岩透镜体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关键控制因素为运移条件。  相似文献   

11.
原生岩性油藏形成机理新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原生岩性油藏的形成机理,对原生岩性油藏相邻烃源岩的岩心地球化学及地层异常压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原生岩性油藏的形成包括烃源岩的排烃和砂岩储集体的聚烃2个相对独立但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超压区内烃源岩的排烃方式主要有微裂缝排烃、差异突破压力排烃和断层排烃3种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和排烃机制。聚烃过程包含烃类的充注和砂体中水的排出2个能量传递过程,且有各自独立的流动途径和压力系统。只有当排烃过程与聚烃过程协调一致时,原生岩性油藏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2.
隐伏砂岩透镜体成藏动力学机制与基本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砂岩体外遇到的阻力.聚集油气的动力大于阻力是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基本条件.砂岩透镜体成藏受砂体孔渗及围岩含油气饱和度等因素的制约.围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到砂岩透镜体内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围岩中的含油气饱和度超过5%~10%;砂岩体聚集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孔隙度超过10%或渗透率超过1×10-3~2×10-3μm2.地史过程中砂岩透镜体成藏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藏条件准备阶段,此阶段油气没有大量生成,围岩微孔隙中强大的毛细管力是分散油滴运聚的阻力;第二阶段为油气运聚成藏阶段,此阶段油气已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是油气通过有机网络不断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为油气聚集后的保存阶段,此阶段油气已不再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不能克服油气聚集过程中的阻力.根据成藏动力学机制与控油气作用特点可以预测砂体的含油气性大小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岩性油藏三元成因模式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济阳坳陷岩性油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岩性油藏成藏主要受油源、储集物性和砂体成因类型等因素的控制。随埋深增加,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在埋深适当的第二阶段成藏条件最好。岩性圈闭油气成藏可以用三元成因进行解释,围岩生排烃条件由差到好、砂体自身条件由差到好、砂体的沉积环境从不利到有利。当三方面均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圈闭具有成藏的条件。通过对车镇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层序Ⅰ油源条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及储集物性分析,应用三元成因模式对岩性圈闭和岩性油藏的分布进行了初步预测:车西洼陷和郭局子洼陷中心的浊积扇体,车271井区和大355井区是岩性圈闭和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凹陷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层序—构造角度对其油气分布及成藏进行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表明,明下段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也是油气分布的主要部位;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指向,正向构造带是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纵贯深、浅层的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至新近系的主要通道,晚期断裂主要对油气起到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层序—构造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层位和富集程度,断裂(尤其是油源断裂)与储盖组合的良好匹配关系是油气在明下段富集成藏的主要原因,层序—构造决定了新近系圈闭的有效性,并控制了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岩性油气藏是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但目前对其成藏过程和机理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文中根据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针对性地建立了岩性圈闭模型,对其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并深入研究了其成藏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成藏特征、成藏效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幕式成藏具有成藏效率高、速度快的特征,油气源条件、充注方式、充注压力、断层断穿及砂体自身物性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是否有断层断穿的运移通道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该研究结果对于断裂发育的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冷湖七号构造成藏分析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成藏系统论的的研究思路,从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对冷湖七号构造的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层不可能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是因为油气在大量生成及运移时,砂体上倾方向没有遮挡,不具备储集功能;深层不可能形成构造圈闭油气藏,是因为油气在大量生成及运移时构造圈闭还未发育而成;浅层形成次生规模天然气藏的可能性不大,是因为在浅层圈闭形成后烃源岩的供烃能力衰竭,而且油气再次分配时缺乏深层来源。圈闭的有效性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利构造圈闭在马海大红沟隆起区和昆北斜坡带,有利岩性圈闭在赛什腾凹陷,潜伏地区是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成藏期次分 析对异常压力演化与油气藏分布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Es4)和沙三 下亚段(Es3)烃源岩地层中普遍发育异常压力,并以超压为主;异常压力演化具有波动性,总体上经历了 早期形成、中期下降调整、晚期再次增大3 个阶段,分别对应沙河街组-东营组沉积期、沉积间断构造抬 升期和馆陶组-第四纪沉积期。通过超压演化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发现,现今处于超压环境中的油藏,在 成藏过程中未必处于超压环境。早期形成的异常压力为Es4和Es3部分烃源岩中油气向邻近的圈闭运 移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成藏动力,并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18.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勇  牟智全  王永凯  窦红坤  曾建宏 《特种油气藏》2012,19(4):37-41,152,153
通过对滨海断鼻沙三段、歧北斜坡沙二段和滨海斜坡沙一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烃包裹体产出特征、包裹体和沥青的成因特征的分析,划分出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次、成藏时间以及油气藏成因的控制因素,认为研究区具有"两期充注、先油后气,差异聚集、高油低气"的油气成藏模式;油藏分布序列受生烃演化、构造发育的配置关系控制;受大面积分布的岩性圈闭控制,多期砂体叠置,差异聚集是油气藏分布倒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致密砂岩型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是制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入勘探的核心问题。综合利用储层岩石学、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数值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压力场演化及其控制的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 油层组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结果表明,长8 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 段及长8 段的生烃有机质,油藏存在2 期充注过程,以早白垩世晚期(105~95 Ma)充注为主。210 Ma 以来,压力场经历了早期升高→中期迅速升高→后期降低的演化过程。早白垩世大量生烃及中晚燕山期构造挤压是超压发育的主要成因机制,受强超压控制,长8油层组岩性油藏呈现近源充注、隐性输导、快速聚集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油层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尹伟  刘震  潘高峰 《中国石油勘探》2011,16(4):23-28,3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位于天环向斜南端,为中国石化探区主要含油气区块。镇泾区块的岩性圈闭形成时间、生烃时间以及成藏时间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镇泾区块的动态成藏过程主要由构造演化特征及圈闭演化特征控制:长8地层由成藏前的北东倾向向成藏后的南西方向翻转。油气藏遭受了调整,由局部砂体凸起部位沿砂体方向向构造高部位持续运移;长8地层由成藏前未形成圈闭至成藏后形成了有利的圈闭窗口,长8地层有利于油气的保存与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