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人尚"法"是对由晋以来的书画表现技法的理性归纳和总结。在书法方面如:结体法、用笔法、章法等成为书家关注的重点。绘画方面在"求形之真切"的时代主题推动下,表现理法的法则得以建立,这便是山水画皴法产生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一直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圆锥形的毛笔用墨在纸或绢上用线条画出.文人画重视对笔墨的追求,旨在于突出绘画中用笔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这又与书法艺术重视用笔不谋而合,或者应该说其绘画用笔正来自书法用笔的灵感.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人物风骨的盛行直接推动了六朝书法风骨论的发达,同时"势"这一书法理论又深深地影响着魏晋书法。文章探讨了人物风骨和书学风骨的关系,阐释了魏晋书法对"骨"和"势"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形与神的问题是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核心问题,伴随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是争论不休话题。中国古代画论中,形一般指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指对象的精神气质。中国绘画表现物象的美学法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方法是"目识心记,以形写神"。这些理论在绘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潜在的指导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形与神的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画家恽寿平不但以"没骨花"和山水画驰誉画坛,其绘画理论也十分深刻,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他提出不但要师法古人,而且要师法造化,并进而以心灵为归宿。恽寿平学习古人,但不被古人所束缚,他提倡一种"非古非今、洗脱畦径"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主张。针对当时文人画一味追求神似、轻视写实的倾向,恽寿平提出绘画要重视写生,"以极似求不似",在绘画技法上他也强调笔墨的训练,他认为中国画"笔中之笔、墨外之墨"的境界需要有精熟的笔墨技巧才能达到,反对那种忽略艺术技巧而奢谈画外之意的不良画风。  相似文献   

6.
从外部形式去观察绘画,它是一个将立体经验平面化的行为。我们往往由于专注于绘画内容而忽视了对这一外部形式的解读。本文从空间经验入手,阐释了"三维——二维——三维"的隐含结构在绘画体系中的原始地位,并在此结构性的基础上释义绘画中的抽象。  相似文献   

7.
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源流上对钟繇、张芝、二王等大加赞赏,提出"古质今妍"的源流论;在书法艺术的特点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真、草、行等书体的特点,提出"各有攸宜"的书体论;对书法创作的条件提出五乖、五合的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学习提出"学古通今"观;对书法创作的经验及审美提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观.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美术史,实在有太多的画论和美学思想令人叹服,但最令鄙人折服且至今仍影响着整个中国画界乃至世界的绘画界的美学理论当属顾恺之的"形神论"了。本文从中国绘画理论的精髓——形神论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又以客观的形似丰富主观的神似,更以神似为主带,统一主观与客观,谋求形与神的合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绘画中,"笔墨"这一语言一度成为其代名词,"色彩"语言却一度遭遇忽视。然而"色彩"和"笔墨"这两种语言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分析二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来说明"色彩"在传统绘画语言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传统的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色彩"的地位一度被抑制,没有较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举例分析当下写意人物画创作中的成功个案,来说明"色彩"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意境"作为绘画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因素,在绘画中的独特地位,是任何绘画语言都无法代替和不可或缺的。风景油画也是一门注重意境表达的艺术,意境也是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油画风景作品中的"意境"表现是在构图、色彩等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并在生活与自然的启迪之下表达和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或是绘画的美学思想,自宋以来,在绘画界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而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通过逸笔将胸中逸气写于画面,表达了文人画家不为世俗欲念所役,与世无争,对超凡绝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旨在阐述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就色彩的功能而言,它是绘画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而且最具冲击力的要素,但是,中国画自"水墨"样式出现以后,它对色彩的渴求似乎显得不怎么强烈、主动,以致曾以色彩取胜的工笔重彩画屈居从属地位。这种对色彩视觉功能的淡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绘画是一种心灵的表现,艺术家通过艺术加工赋予了绘画新的生命。本文从西方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绘画和理念的关系,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及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等方面论证。  相似文献   

14.
王僧虔(426-485年),南朝时齐书法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人,官至侍中,谥简穆。喜文史,善音律,工书。王羲之的四世族孙。继承王派书法,书作自有风骨,为时人所重,谓之"雄发齐代"。《南齐书·王僧虔传》云:"僧虔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梁武帝说:"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宋)孝武帝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暴露其能,常用拙笔写字,以此见容。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作为宋代精神文化的主导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尚真"等理论影响了宋代绘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宋代的风俗画亦是以写实作为出发点以市井、田家、民风民俗为题材而进行的创作,这些风俗作品从造型到内容都体现了"尚真""求真"的绘画理念,《货郎图》便是这种理念指引下的代表性创作。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先秦书法教育始终附文字教育而行,识读与书写并举,书法教育列在小学、或与文字教育统名"小学"。本文试从教育概况,具体的学校书法教育,极其发展的原因等方面分析先秦书法教育。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文学和书法创作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知晓。在绘画方面,尽管其传世之作不多见,但其画论却十分独到,直接导致文人画的流行,对中国绘画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绘画是以水墨为主的,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色彩观互为因果互为表里。本文试从两方面来讨论色彩观与古典绘画的关系,一是"五色说"的提出对中国古典绘画色彩观的影响;二是形成中国古典绘画中"墨即是色"的主流意识的格局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专业的绘画基础课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为技巧而技巧。绘画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课教学脱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绘画基础教学开设的内容,如何合理并满足专业课需要,这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目标培养与今后的发展。纯艺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在绘画基础课的开设上,内容与课时是有差异的。目前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基本是比较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学生进校后,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对所学的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学生轻视基础课,对基础绘画课缺泛积极性、主动性,正因为对学习目的的不明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自然"之格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始终,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支柱。首先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谓的"自然"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之格在古代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逸格""平淡天真"。尽管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却都是使艺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