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周贻白"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戏剧观直接指向的是戏曲舞台上的"活态"表演的事实,运用活态传承、地域标志性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周贻白在地方戏研究中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出地方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首先保持其地域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长的摇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源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紧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坚持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资金为保障,制造文化建设良好舆论,并持之以恒,必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作用3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以湘西凤凰县为例,具体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构想,建议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方面着手,并具体阐述了相关策略,以期增加农民收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
群众文化是我国主流文化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两个并列的概念;群众文化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播途径和保护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繁荣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吸收运用。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越秀古区为例,分析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极其在发展中的困境,探讨"非遗"文化对现代都市经济的回馈和在"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下现代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入我们的视野时间不长,就已被我国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认同。然而,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和人文环境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对这一共识话语也产生了迥异不同的错位与疏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着陆"文化(艺术)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为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机。但是,坐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的反映有些滞后,群众文化的现实语境面临着传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传承人是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代表性人物,是传承着某一技术或技艺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这种技术和技艺蕴含着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人特别是代表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苍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笔者通过分析苍南县文化概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绩,指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机制不完备,专业队伍人才缺乏;保护经费难以保障,技术装备严重缺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青黄不接,传统乡土教育后继乏人;公民、社会团体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弱等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广泛开展宣传,深入学习贯彻省《条例》,切实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意识;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坚持依法保护,加大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直是以农田耕作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占有很大的面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积淀.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日益迅猛,生产方式的剧烈改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随之急剧恶化.本文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之间的密切关系,谈论当下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和具体传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月2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将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经过10余年的酝酿、打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无疑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果。真是"恰逢其时,恰如其分"。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也是一个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大国,这部法律的出台显示出了我国的文化自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有助于非遗工作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贴合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11.
从农村文化和谐、助推文化创新以及开发文化产业等多角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并以此为视角,结合当前陕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语境,从政府、传承人、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陕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协同主体“功能差异”和“功能互补”视角出发,分析文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以天水师范学院文保专业非遗文化创新实践教学为探索案例,通过构建社会协同实践教学机制实现文保专业小课堂与非遗保护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在社会人员、社会资源多方面社会协同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3.
长阳山歌作为一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毋庸置疑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但随着人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长阳山歌在内的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流失的窘境。伴随着长阳山歌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既标志着其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长阳山歌正在成为濒于失传的一种民间文化表现形式。随着近几年党和国家越来越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立足实际,让这些民族民间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就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我们更注重于后者,也即通常所说的植根、传衍于民众之中的"民族民间文化"。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围城"现象:放眼当今世界文化之发展,某种"围城"现象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广西文场"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清唱为主的艺术剧种。它历史悠久,唱词典雅,曲调优美,含蓄细腻,享有"曲艺宝库中一颗明珠"的美誉。2006年,"广西文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广西文场"正因为种种原因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在笔者学习广西文场传统唱段的前提下,分析文场与传统民族声乐的共通之处及差异所在,初探这一古老艺术剧种传承方式,为发扬广西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差、制度保障不健全、立法保护不完备、财力支持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韩日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树国民认同感、健全保护机制、保护遗产传承人、重视遗产项目申报以及加强文化产业化开发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保护其本源——非物质遗产文化,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才能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才能借助旅游产业发展保护其资源,使其充满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但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仓促进行旅游开发,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流传于甘肃庆阳地区的"陇东道情"至今以独特的音乐特征和艺术魅力生存于环县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笔者希望借此文对"陇东道情"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农村也发展与农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多数来自于中国悠久的农耕传统当中.本文旨在分析和阐释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