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仅指时间意义上的,90年代至今的艺术,这里也是借用邹跃进的《通俗文化与当代艺术》中对当代的界定。"绘画"种类繁茂,且绘画的内质是相通的,其他门类同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某种莫名的呼应。"现实"与其"表达"将是此次论及的主要部分,"现实"是怎样的现实,而"表达"是如何表达,"现实"与"表达"又是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末开始,中国大地上以"80后"为主体的新青春文学。"80后"作品在市场上占据大量份额,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类似的情感基调。本文旨在通过发掘"80后"作家作品潜在元素,观察"80后"作家审美视角,来阐释"80后"作家作品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聂华苓作为处于异文化语境中的华裔作家,她与国内作家的中国历史书写有着很大不同。她的历史书写更为冷静、客观,其关注点是处于历史大背景下的"人",她在历史书写的表面下埋藏着对人性的观照,并向我们讲述着她眼中的一个"真中国"。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与食素精神相悖的"屠刀"意象,二者代表了"残酷"与"悲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笔者将从卡夫卡的素食观入手,力求全面完整地搜集其作品中关于"素食者"与"屠刀"的描述,对它们进行研究与阐释,从而发掘其中的深刻内蕴,展示作家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罗兰·巴特一生都在对抗无处不在的"多格扎"。他无奈地选择拒绝意义之路,甚至以身体对抗"多格扎"。这是贯穿他一生的线索。巴特对"作者""作品""读者"和"写作"的解构使关注点由作家和作品转移到了写作和阅读上。巴特反感俗套的语言而追求言语的清新、破坏产生意义的语言的整理性与连贯性而追求断裂感,喜欢纯洁的文字而以异常清醒的目光审视词语与句子。巴特也认识到"零度语言"与"零度写作"其实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6.
苦难与救赎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八部长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犹太性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没有其他作家比他更能深刻地表达这一点。"苦难"和通过"苦难"来救赎自己和他人是马拉默德表达自己犹太性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与"通俗艺术"是两个互有交叉的概念,本文主要立足于两者在应对精英文化主导者们频频质疑过程中的同盟关系,对二者合法的生存地位、社会价值予以解析并肯定。具体通过挖掘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揭露社会现实;贴近生活,具有现实功用;反抗精英文化霸权(潜移默化的)等的优秀品质,为二者的进一步弘扬推广坚定立场。当然大众文化固有的消极因素,应当注意避免。  相似文献   

8.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女性形象,被打上深深的"男性"眼光的烙印。从主体性的丧失与配角地位、欲望化叙事与文本"骚扰"、符码化的"女体"与男权政治三个层面,分析《尘埃落定》的男权主义话语,正是这种话语的"沉醉"导致了一个个鲜活的"西藏女儿"的真实面目被遮蔽。  相似文献   

9.
"文革"主流文学遵循着"主题先行"的文学创作原则,导致了"文学主体性"的丧失。而在地下手抄本文学中"文学主体性"得到了回归,分别体现在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读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表达的当代绘画中,形成了众多有效、准确且独特的形式,而其中做详尽的个案分析定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并且在另一种意义上说这种个案的总体展现,也是对整个当代绘画的共性和个性的比较阅读。而我这里直接而简易地对个案比较阅读,应该是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对代绘画"现实"表达的个案比较阅读,以及对当代绘画"现实"的表达方式的研究都将是有意思的事情,也是值得去做的事。  相似文献   

11.
《家梦已远》是柳美里的一部反映家庭崩溃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我"面对"改邪归正"的父亲的"热情",期望能借着留住新屋之际来追想失落的家庭,却在理想与现实中飘忽不定。小说通过描写母亲、妹妹、"我"、父亲对新居的对立看法及行为,揭示了崩溃家庭的不可挽回。作者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叙述,突出了主人公对"家梦已远"的无奈,并由此体现柳美里作品的"个人化"特点和"家庭"主题。  相似文献   

12.
平民小说作家李永康喜登"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其微型小说集《红樱桃》已列入"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微型小说名作选"。这本集子显示了作家广阔、雄厚的生活基础,其深刻的寓意性、幽默中展现的荒诞、叙事中带给人们的思考等,都让读者喜悦地看到作者不断吸收西方文学表现手法,尝试叙述主体视角变化所体现的中国优秀微型小说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奈保尔本人认为写作距离是一个作家创作作品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他认为对写作对象保持越远的距离越好。本文以奈保尔的两本书《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与《作家看人》为分析文本,从奈保尔写作这两本书所采取的距离,来分析他独特的后殖民写作视角。  相似文献   

14.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15.
"声情并茂"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成语,它不仅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闪光点,也是人们对音乐审美上的一种追求。在声乐教学中声与情一直是作为歌唱艺术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例如龚琳娜的《忐忑》正所谓是声情并茂的典范。其极富夸张的表情,使这首歌曲充满喜感,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老旦,老生,花旦等多种音乐,极快速的节奏变化无穷。因为其极富表现力的演唱使之获得了"聆听世界音乐作家作品演唱大奖"。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歌唱艺术声情并茂的美学追求和评价标准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6.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17.
仅凭一部长篇小说《飘》就获得较高文学声誉的美国女作家米切尔,让郝思嘉的故事风靡全球,家喻户晓。米切尔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对郝思嘉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让众多女性读者跟随郝思嘉一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惊险的旅程,在女性世界里引发了巨大反响,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感染力,来源于现实女性世界的一种广泛存在的"郝思嘉情结",一种深深地隐藏在女性内心的共鸣心理结构,下面我将对这种心理结构进行逐条分析。  相似文献   

18.
科技简讯     
科技简讯"有色金属工业的回顾与前瞻"成果通过专家鉴定由王鹤寿、吕东等老部长完成的"有色金属工业的回顾与前瞻"重大成果,通过冶金部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成果是建国40多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项重大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现实指导意义。该成...  相似文献   

19.
对佛理禅思的参悟已成为都市文明中寻找心灵回归的一种途径。作为佛理散文的作家代表,无论是贾平凹还是林清玄,他们都将自己融进了自然,物我两生,物我两忘,通过潜心修悟来成就自己的一颗佛心。虽然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佛何为"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他们的文字皆使人读罢顿然开悟,满齿留香。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价值是一个追问了至少两千五百年的问题。历史的一元价值"美或审美"到了今天这个"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的现实语境中又该是怎样的呢?文章从现代人的生活境遇出发讨论了艺术的现代价值在于:与人的遭遇。在人通过艺术活动而与艺术的遭遇中,"公司人"或许可以到回原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