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精神性是我国艺术的基本特征;而所谓文人画的"重神论"是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而言。在古代思想中,从宇宙精神方面追求美,从宇宙与人的精神之间的交融中确定美,评价美。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讲求"天人合一"之境。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传统艺术之美,传达道家的"重神"意识,虚,静之态。  相似文献   

2.
塞尚说过:"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谐体。"这也就是说:艺术家既观察提练自然本质,又组织构架艺术形式。中国的绘画中,画家们正是将自然的本质提练,而后形成"胸中丘壑"这样的逼真艺术形象,亦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文试图结合西方塞尚的这种艺术观,从寻求逼真的艺术形象着手,去分析中国绘画中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然格是出自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审美范畴,它代表的是诗歌所具有的冲淡自然的风格品味;自然主义是在19世纪后半叶诞生于法国的一股文艺思潮,它主张文学应该逼真地再现社会人生.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文艺思想,因此在表面上都强调自然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很多差异.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是在表达内容上的丰富淳厚,还是在表达方式上的艺术追求,或是在表达效果上的境界创造,自然格比自然主义更具有审美价值,因为自然格强调的是艺术的自然,自然主义更倾向于是科学的自然.  相似文献   

4.
"意境"作为绘画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因素,在绘画中的独特地位,是任何绘画语言都无法代替和不可或缺的。风景油画也是一门注重意境表达的艺术,意境也是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油画风景作品中的"意境"表现是在构图、色彩等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并在生活与自然的启迪之下表达和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古人有云:"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中国画一直讲究笔墨,在绘画中追求神似,主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着重于笔墨的"气韵生动",而笔墨的关键是"线"的运用,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对于中国画来说,"线"可谓是画之骨、画之魂。中国古代的画家和文人墨客经过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作为一名现代习画学子,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于中国画中的线和笔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或是绘画的美学思想,自宋以来,在绘画界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而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通过逸笔将胸中逸气写于画面,表达了文人画家不为世俗欲念所役,与世无争,对超凡绝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旨在阐述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留白"构图手法是传统中国画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千锤百炼的结晶。这种艺术理念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基于中国阴阳辩证、虚实相生等原理而生。"留白"理念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己经在许多现代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如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家居设计等都能看到"留白"理念的影子,并获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本文通过探讨如何将传统的留白概念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装饰艺术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美的理念中,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美"与"丑"是一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美学范畴,在中国装饰艺术中,"以丑为美"也是一种别样的审美准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墨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且古老卓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艺术之林的一面旗帜,一枝独秀。因此,作为延续至今中国最高端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古老的水墨艺术具有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的现代艺术精神,它赋予了发自内心而又自然流露的情愫和灵魂。而主宰中国文化内涵的"精气神"带给中国水墨艺术的影响与思考,值得我们反复推敲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画的关系中,"诗画相通"的观点历来占据着主导地位,诗"如画"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灿若星河的诗歌苍穹里,还有大量"不如画"之诗在熠熠生辉。诗画之间,媒介的差异,使两门艺术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采。本文拟从对"不如画"之诗的分析中,阐述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因媒介上与画的差异而具有的独特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11.
素描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线"造型在素描学习和实践中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和掌握"线"的表现艺术和运用,对素描学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情与景作为古代诗歌中两个基本的审美范畴,当心与自然景物相契合、主观与客观相碰撞就使得二者出现辩证统一的关系,诗歌不仅要情景交融还要以情为主。同时王国维强调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是能入"无我之境",使主观的心灵感应与外在的山水景物相互融合,达到物我相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唐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用笔不仅仅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技巧和手段,还是中国绘画的根本之法。"笔力"也称"骨力"。书画家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的本体依据是"道"论,道即自然和自由,这种本体之"道"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是生命的本体。"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真"是一种审美理念,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庄子时代面临诸多人生困境,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提出建立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  相似文献   

15.
古琴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素有"国琴"之称。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追求。本文试从古琴艺术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入手,通过古琴艺术对"真"和"善"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展现,总结出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精神的精髓——即对感性生命文化的不懈向往与追求,即古琴作为中国人艺术化生存的典型样态之一所具有的"真""善""美"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茅古斯"流行于湖南湘西及周边土家族集居地区,是以反映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为主的歌舞艺术的一种形态。是我国首批5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有关专家、学者称其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为我国古代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流传最广泛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以一种亲切、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抒发着人民的真情实感,朴实无华。它作为劳动者的造型艺术,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理想与信念,两千年的发展史使它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吉祥"二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民众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生活以及造福子孙后代的心理反映。本文主要探讨了吉祥观念在剪纸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被动地照搬生活,而是一种再创造。这种由再创造所产生的作品是"情景交融"的,渗透和浓缩着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对美的向往。因此艺术的感人之处首先是以作者的情感为基础。关于"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古代艺术家、文论家早有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明代的焦闳也说,"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魂,  相似文献   

19.
"声情并茂"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成语,它不仅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闪光点,也是人们对音乐审美上的一种追求。在声乐教学中声与情一直是作为歌唱艺术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例如龚琳娜的《忐忑》正所谓是声情并茂的典范。其极富夸张的表情,使这首歌曲充满喜感,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老旦,老生,花旦等多种音乐,极快速的节奏变化无穷。因为其极富表现力的演唱使之获得了"聆听世界音乐作家作品演唱大奖"。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歌唱艺术声情并茂的美学追求和评价标准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20.
心象与气韵     
近年来,"心象"一词在中国美术界频频出现,那么什么是"心象"?"心象"和中国画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心象的概念1998年,殷双喜绘画策展时首次提出"心象"一词。之后在美术界,"心象"一词被广泛应用。我们知道"心"在新华字典中的第二层含义是"习惯上也指思想器官和思想感情等",所谓"习惯上"就是指在古代人类社会人们认为"心"具有人体的思维、感受功能,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大脑才是人类思维意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