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Landscape and law cross-influence each other. Legal rules shape landscapes, while landscapes shape the culture from which rules emerge. In describing this interplay, landscape can seem passive, as a canvas on which laws paint visions of society; or active, as a matrix for the creation of law and culture. An alternative view is suggested: landscapes are opportunities for action, fields within which individuals interact with context in a mutually adaptive relationship. Lawyers are specialized constituents of this adaptation. Lawyers' acts and practices help to constitute the adaptations that shape a given landscape. A teaching module in which it was sought to prompt law students to become aware of the adaptive role of lawyering in landscape is described. The results suggest useful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sights into landscape as a field of human activity,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study of lawyering as a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相似文献   

2.
Landscape and law cross-influence each other. Legal rules shape landscapes, while landscapes shape the culture from which rules emerge. In describing this interplay, landscape can seem passive, as a canvas on which laws paint visions of society; or active, as a matrix for the creation of law and culture. An alternative view is suggested: landscapes are opportunities for action, fields within which individuals interact with context in a mutually adaptive relationship. Lawyers are specialized constituents of this adaptation. Lawyers' acts and practices help to constitute the adaptations that shape a given landscape. A teaching module in which it was sought to prompt law students to become aware of the adaptive role of lawyering in landscape is described. The results suggest useful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sights into landscape as a field of human activity,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study of lawyering as a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相似文献   

3.
陈磊 《城市建筑》2014,(11):393-394
随着风景园林新专业的发展,场地设计的需求与以往有所不同。应该探寻场地设计在风景园林中课程教改的新方向,采用统计分析研究法等来对本课程进行在该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他设计课程的衔接关系,从而培养建立场地与景观理念。  相似文献   

4.
著: 《风景园林》2019,26(9):132-141
近20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文化阐释成为埃尔夫特应用科技大学文化景观研究组持续以来的关注焦点。期间,该研究组系统地分析了决定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的各种文化因素和要素,深入了解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以此来表述和研究图林根州的区域景观系统。首先,阐述了当下德国风景园林学术语境中"文化景观"的含义,强调文化对于景观质量的价值。继而,论述了对景观进行优化、保护和设计中无法否定和回避的文化与经济因素。这样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的矛盾性质,是文化景观概念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质所在。文化景观研究能够在看似统一的地理区域中,形成和发展为具有可识别性的、差异化的动态结构。此外,文化景观研究还涉及其他因素,诸如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滞后、经济价值的低估、国土空间连接性以及缺少实质性评价的人文特征。对历史性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给风景园林学带来了机遇,对历史景观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创造并提供各种富有成效的展示,以参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发展。维护和整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实践,可以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到建成区的景观设计整体过程中得以贯彻。更好地理解文化景观,有助于在空间规划和发展中对其更加谨慎地进行处理,以提高文化景观研究的科学和策略意识。  相似文献   

5.
后工业景观是工业时代之后“第四自然”的表征,其设计受到“大地艺术”和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结合对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的评价分析,探讨了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表达方法.后工业景观设计强调场地分析与设计构思的整体性,空间与场所的再生以及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通过对设计实践的反思,也提出了我国后工业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山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使得景观建筑选址成为规划设计的一个难点。运用参数化、定量化的数字景观技术,采用ArcGIS软件,通过构建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联,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参数化调控景观建筑选址,以提升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统筹实现景观环境保护与建筑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8.
王颜姣   《风景园林》2021,28(7):39-53
庄园遗产景观是指包含花园和农业用地的历史乡村庄园集群。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在考虑地方景观异同的同时,以景观自身特性为基底,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诠释了一种旨在提升庄园遗产景观韧性的多尺度景观设计方法。发现森林砍伐为地域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水系统与生态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相似文献   

9.
侯冬炜 《新建筑》2003,(4):16-18
在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过程中,虽然建筑师的作品总体反映出对于景观的忽略,但由于景观设计受到现代主义新思想的启发,在探索现代空间和自由平面的过程中,走向了对自然和场所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著: 《风景园林》2019,26(12):41-51
中欧国家当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诸如地区差异化、农业土地面积矛盾加剧、高密度区域土壤退化及多样性丧失等,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语背景下的"文化景观维护"概念建立。利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遗产保护学以及空间与区域规划等学科的综合方法,对国土和区域空间内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文化景观维护概念以"永恒的圆环"理论模型体现,并分为分析与评价、保护与阐释、规划与管理3个主要步骤。基于此基本概念,文化景观维护大致分为2个研究方法范本: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范本一: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对象清单盘点,就是对一定的限定区域内的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的系统化收集分类和评价方法。又分两种不同类型:Gunzelmann的复杂型"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分析法与Burggraaff和Kleefeld的"文化景观物质分析"法。范本二:文化景观的区域化,旨在从专家角度对历史性文化景观进行标记、注释、分类和简要的特征化。又细分为类型化和个性化2个类型,并结合案例说明。最后指出: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而且还要考证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毛晨悦  吴尤 《风景园林》2020,27(7):62-67
近年来,针对铁路工业遗址的改造与再利用案例的研究不断拓展,体现出在规划与设计方面逐渐以风景园林为主导的趋势,成为城市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议题。以费城铁路公园(The Rail Park)整体规划为案例,围绕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布局、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空间营造3个层级来分析铁路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铁路公园体现出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连通性较强、沿线城市街区差异性明显、场地空间特征性突出的特点,其规划与设计能够顺应各区段独特的周边城市环境与场地空间条件,采用和而不同、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进而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铁路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工业历史街区更新与工业遗址景观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田波  刘永 《重庆建筑》2008,(2):34-37
通过对辽西山地传统景观建筑的选址进行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辽西山地传统景观建筑的选址因素主要体现在客观物质要求和主观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并对前人为满足这两方面因素所采取的选址方法和设计思路加以详尽分析,可以为我国北方山地景观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颖  刘晖 《中国园林》2024,40(7):77-82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的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 观构成了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呈现多元化、 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对互文性的基本理论进行剖析, 并开展对陕西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嵌合发展研究, 通过实证考察与资料收集,对成果进行分类对比,形成多个两 两对应案例的互文性关系。选择淳化县甘泉宫与凉武帝村、礼 泉县昭陵与袁家村、留坝县张良庙及紫柏山与庙台子村3个互 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剖析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历 史层级脉络,反映出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并在各自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形成互文关系。而这种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历史遗址 遗存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及乡村聚落的振兴与发展,进而 形成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观互文嵌 合发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孟飞 《城市建筑》2014,(27):42-42
本文以谷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将景观体验理论应用于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从个体感知、社会认同和场景塑造三个方面,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发掘和景观设计分析,介绍了遗址公园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谷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将景观体验理论应用于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从个体感知、社会认同和场景塑造三个方面,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发掘和景观设计分析,介绍了遗址公园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株洲河西沿江风光带景观设计的深层次解读,分析出了景观设计要充分尊重现状,合理利用场地特征,这样才能创作出独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7.
吴会  金荷仙 《风景园林》2022,29(6):135-140
道教踪迹始于唐代的安徽齐云山,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经过多方促进形成的满足信众朝山进香通行需求、观赏需求的香道,成为齐云山一个景观丰富的线性空间。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探寻促进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发展的3个主要社会性缘由:道教、徽商、香会。并通过古籍查阅、现场调研所得资料,以图文互证的方式,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终局4个空间演变阶段来研究齐云山香道的景观序列,揭示其各部分空间的景观特征及标志性景观背后表达的意蕴。由此,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道教名山的景观空间营造,对现代相关类型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霓 《城市建筑》2014,(11):298-299
保留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气象科普设备,营造集文化、科普、办公休闲一体的岭南特色景观生态空间。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单位景观的改造在规划设计、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和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19.
罗舒雅 《城市建筑》2013,(22):4-4,6
本文选取广西典型的三个风景区,通过调研分析建筑选址、游人行为选择、整体布局规划设计等方面,将调查分析得到的结论总结戒选址与布局的理论,希望对建设广西风景区景观建筑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天智  刘新宇  王晓俊 《中国园林》2023,39(12):101-107
封场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改造是中国香港地区对已开发土地进行综合再利用的重要举措。有别于将封场垃圾填埋场作为城郊绿化种植区的常规方式,香港地区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不仅多分布于城区内,而且景观改造的目标多样。首先,回溯了香港垃圾填埋场的独特发展历程,揭示不同时期推动填埋场发展的多元动因。其次,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分析填埋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填埋场景观产生的整体性影响。通过梳理填埋场改造三阶段的总体技术路线,以及各阶段的工程策略和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总结香港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国内其他高密度城市地区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改造提供思路与方法层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