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办公空间通常采用两种结构形式:个人办公室形式和利用轻质隔断将大型办公空间划分多个小隔间的形式。若能灵活地对局部空间环境进行控制,人们可以获得更高效、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局部光环境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用于照明的能源,这对于办公空间相对增加、能源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从局部光环境照明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现状、灯具选用及控制硬件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更多的谈论办公环境而非办公空间是有合理的理由的。我们的思想更开明,并且开始明白办公室的功能与行政管理的关系更少,而和生活或沟通,创造力,以及让人们汇集他们的专业知识以提出让团队和客户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些因素关系更多。试图将这所有功能定义在一个工作的“地方”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3.
《照明设计》2008,(4):128-128
办公空间中的天然光 当前大家都在谈论有关节能的话题,但很少有人利用现有的潜能。目前仍然存在过多依赖电光源而不用天然光的趋势。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缺乏运用天然光的能力,特别是电光源发明以后。但是这种情况将来势必会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照明理念的进步,办公空间的照明设计,已从考虑基本的视觉工效和节能需求,向绿色照明和健康照明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健康建筑的照明相关内容,针对一高档办公项目进行了照明专项设计,对光源类型、灯具样式、控制策略、场景模式等提出具体要求,并通过DIALux软件对办公空间的照明指标进行模拟分析,不仅可以提供办公所需的基本照度需求,也可以提供绿色节能的照明产品及控制策略,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办公空间的非视觉效应的健康照明要求。  相似文献   

5.
《照明设计》2014,(5):66-69
参照最近照明对人类生理周期影响的研究,同时考虑到能源问题的争论,永久性工作空间需要具有从UV—B至UV—A、从可见光IR—A和IR—B连续光谱的充足日光。光谱在可见光部分不应该有间断,就像荧光灯的光谱一样。只有两种光源拥有连续的光谱:未经过滤的目光和白炽灯。后者逐步淘汰,现代low—I(低红外传输)的玻璃产品几乎可以从日光光谱中过滤所有UV—A、  相似文献   

6.
办公建筑的光环境对空间使用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非视觉效应影响。本研究以3个典型办公空间为例,分别在晴天和阴天开展了室内光环境实测,通过分析等值黑视素照度达标情况对其进行非视觉效应的健康评价,并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实测办公空间光环境的非视觉效应表现不足,且等值黑视素照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然光。阴天工况下,各办公空间的生理等效照度达标率低于40%,内区工位基本无法达标。结合目前照明系统运行模式未考虑人员非视觉效应健康需求的现状,对办公空间照明系统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照明设计师,我们都曾考虑过光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生物生理和心理带来的一系列改变。然而作为光的使用者,我们往往将光所带来的便利视为理所当然。众所周知,不良的光照环境,尤其是在工作场所的不良照明,往往会引发工作效率低下或者引起健康失调。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建筑在节能的同时从耗能转化为产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光伏玻璃在发电的同时改变了室内的天然光环境质量。利用动态天然光模拟软件Daysim,对不同电池覆盖面积比的光伏玻璃应用于不同朝向办公空间的全天然采光时间百分比(DA)、有效照度(UDI)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不同朝向办公空间应用光伏玻璃时满足天然光环境质量要求的最佳电池覆盖面积比。  相似文献   

9.
选取某典型办公建筑,分别使用i-bus和基于ZPLC技术的控制系统进行照明设计,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智能照明系统在办公空间中的适用性及两种方案的优越性,可为类似办公建筑的智能照明控制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该文将办公室天然采光与光生物效应相结合,通过分析在不同光气候、季节时段、采光口朝向、亮度水平的天然采光条件下,人眼瞳孔大小、主观感受等变化规律,研究在光生物效应作用下,天然光的光色(光谱分布)、光照强度(亮度)与人的视觉心理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整理在不同光色下瞳孔变化与亮度水平函数关系式,以期能提出符合节能要求、有利于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及提高工作效率的办公空间采光环境方案,完善办公空间天然采光的健康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绿色照明和健康照明。  相似文献   

11.
办公建筑的室内环境品质对办公人员工作效率以及身心健康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对办公空间设计的趋势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办公空间光环境设计所呈现出的对于人和技术两个层面的高度关注,并提出两个层面的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12.
《照明设计》2011,(1):22-22
在人的一生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办公室度过的,传统办公室空间密闭、布局局促、光线单一,在这样的办公环境里每天工作8小时往往令员工感到身心疲惫。  相似文献   

13.
以10名(5男5女)眼部功能正常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学习效率法、视调节力测试法、生理参数法和主观评价法,研究不同的LED照明环境(相关色温Tc 分别为2700K、4500K、6500K,照度Ev 分别为300 lx、500 lx、800lx)对受试者生物节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在Ev =500 lx, Tc =4500K的照明环境下学习效率最高、视调节力最好,生理参数最稳定。另外通过主观评价测试,受试者也普遍喜欢Ev =500 lx, Tc =4500K的照明环境。综合考虑,桌面平均照度为500lx,相关色温为4500K的LED 照明环境为理想的学习和办公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现代城市人居空间中不利的室内环境因素(声、光、热及空气质量等)往往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各种威胁。本文试图从建筑光环境的角度探讨解决老年人视觉舒适度、心理情绪及生理节律等问题的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梳理、总结了人居空间光环境与老年人生活质量之间的科研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照明设计》2011,(3):119-119
2011年6月10日,飞利浦“办公·人·灯光”(Wcrking·People·Light,以下简称WPL)专题研讨会媒体专场在北京798艺术园区的Artkey白石茶馆顺利举行。延续飞利浦WPL的主题,此次研讨会旨在借助各方力量,引起全民对办公照明的重视,以打造美好舒适的办公照明环境。  相似文献   

16.
建筑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光环境在塑造室内空间性格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及运用不同的光环境手段获得相应的空间性格的分析,揭示了光环境与建筑内涵的直接关系及创造空间性格的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17.
自中世纪起,西方主流宗教的代表形式——教堂建筑,就占据着神圣至上的统治精神并延续至今。不过用一种画面来描述今天的宗教场景,则很可能有所不同:教徒们蹲坐在用大理石和磨砂玻璃等材料建造的半透明空间中虔诚地委身祷告,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颇为感动的轮廓剪影。曾几何时,那些记忆中的场景——超高挑空的穹顶、夸张的弧线、尖锐的角度等,开始渐渐被眼下新的尖顶、新的内部空间所取代。只是对于教徒或是参观者而言,有一点似乎从未改变,光在宗教空间中所释放出的无法抗拒的神圣感与精神统治力:不论是出于视觉角度还是精神描绘,光线对于宗教精神层面与建筑性质的隐喻从来都不曾脱离。  相似文献   

18.
购物中心的共享空间是较为重要的核心区域,它包括门厅、中庭以及连接各项功能区的水平空间,具有休憩、展览、售卖等多种功能。共享空间的光环境逐渐成为影响商业氛围感和吸引力的重要物理环境因素。本文首先对22个购物中心共享空间光环境进行主观与客观调查,提出目前购物中心共享空间光环境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SPSS探讨主观问卷结果与客观调查结果的相关关系,提出照度、色温等因素对舒适度与活泼度评价的影响;以及不同共享空间之间的照度差和色温差对整体舒适度以及整体活泼度评价的影响。最后,依据消费者的视觉感受评价结果和现行规范要求,提出共享空间的照度和色温建议值,为营造舒适活泼的购物中心共享空间光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两千年前,罗马帝国的公民非常看重自由地沐浴阳光这项权利,国家甚至为专门制定法律!现代主义建筑的开拓者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曾指出:健康对于光环境的依赖程度要远远超过视觉,因为人们的生理周期多和太阳有关。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的普及改变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工作模式,大量VDT作业极易导致建筑师患视疲劳等眼疾。通过优化办公光环境,降低其患病风险,已成为室内照明领域的关注热点。然而,不同个体对光环境适应性差异巨大,如何找出光环境与人体间的影响因素,成为研究的关键。本研究以中医体质理论为切入点,探寻人体体质与VDT作业光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联。以具有代表性的平和质与阳虚质为研究体质,各选取被试16名(8男8女),以相同体质为分组条件,使用SPSS软件对两组被试VDT作业前后各项状态、表现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其在相同光环境下的适应性差异。实验发现,平和质被试对实验光环境更敏感,虽两组被试在多数测评项中变化趋势一致,但具体变化量多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光环境对其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平和质被试光环境适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