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美商陆籽油的萃取时间、投料量、萃取压力及萃取温度对美商陆籽油萃取率的影响。试验表明,最佳萃取时间为4 h;最佳投料量为200 g;最佳萃取压力为25MPa;最佳萃取温度为45℃。索氏提取籽油测得萃取率为12.93%。气相色谱分析共测出脂肪酸成分7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13.85%。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85.79%,其中油酸的质量分数为46.34%,亚油酸的为36.56%。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得维生素A的含量为0.369 mg/100 g,维生素E的总含量为22.0 mg/100 g。  相似文献   

2.
以牡丹籽为原料,以牡丹籽仁的得率和牡丹籽仁油的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或正交试验依次优化牡丹籽的超声辅助碱液脱皮和牡丹籽仁的超临界CO_2萃取的工艺。结果表明,在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7%、超声温度为40℃、超声时间为40 min、超声功率为200 W的条件下,牡丹籽的脱皮效果最好,牡丹籽仁的得率达50%;在牡丹籽仁粒度为40目、含水率为8%、CO_2流量为45 L/h、萃取压力为35 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2 h的条件下,牡丹籽仁油的出油率达30.4%,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油酸23.3%、亚油酸24.3%、α-亚麻酸44.4%)达92.0%,且不含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3.
《粮食与油脂》2016,(8):29-32
对丝瓜籽进行剥壳和脱皮,采用低温压榨技术从丝瓜整籽、脱壳籽仁、脱皮纯仁中分别提取油脂并对三种油脂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丝瓜籽含壳率43.64%,籽仁含种皮率1.68%,纯仁率54.68%;丝瓜籽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1.15%和24.64%,经脱壳和脱皮后,籽仁和纯仁的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至40.53%和36.49%,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43.61%和42.52%;丝瓜籽、仁油的主要脂肪酸是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62%~76.78%,其中亚油酸含量56.48%~58.69%;丝瓜籽油的甾醇含量1.09%~1.90%,维生素E含量20~25 mg/100g,维生素E的主要成分为γ–生育酚,还含有一定量的生育三稀酚。  相似文献   

4.
刘玉兰  王小磊  刘海兰  田原 《食品科学》2018,39(20):197-201
以不同产地盐肤木果为原料,分别采用溶剂浸出法、热榨法、冷榨法提取盐肤木果油,对盐肤木果的主要组分和盐肤木果油的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盐肤木果籽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盐肤木果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9.17%~19.62%,粗蛋白质量分数为8.87%~11.98%,粗纤维质量分数为25.20%~31.41%;盐肤木果毛油的酸价(以KOH计)为12.5~22.7?mg/g,过氧化值为14.5~47.9?mmol/kg,毛油色泽很深且难以脱除。盐肤木果油的主要脂肪酸是棕榈酸(25.92%~38.50%)、油酸(14.77%~18.49%)、亚油酸(38.05%~54.30%)、硬脂酸(2.30%~3.26%)、α-亚麻酸(1.75%~2.56%);盐肤木果油VE含量为682.8~837.9?mg/kg,总黄酮质量浓度为102.28~165.92?mg/100?mL,甾醇含量为37.28~108.07?mg/100?g;盐肤木果油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明显低于籽油(分别约为70%和90%),亚油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籽油(分别为54.30%和74.08%),棕榈酸相对含量高于籽油(分别为25.92%和8.13%)。盐肤木果油与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毛油品质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萃取黄刺玫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黄刺玫籽粉碎粒度、水分含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_2流量、分离压力及分离温度对黄刺玫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得到超临界CO_2萃取黄刺玫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水分含量5.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CO_2流量15 L/h,萃取时间2 h,分离压力8.5 MPa,分离温度4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刺玫籽油萃取率可达94.38%。对黄刺玫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VE、VA及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黄刺玫籽油酸值(KOH)为0.73 mg/g、过氧化值为0.026 g/100 g;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3.57%)、硬脂酸(1.45%)、油酸(16.95%)、亚油酸(53.88%)及亚麻酸(24.0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89%;黄刺玫籽油中含有VE193.5μg/g、VA36.8μg/g及多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6.
以奇亚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奇亚籽油,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提取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油脂氧化稳定性、酚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中,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油脂得率最高(85.5%),其次是溶剂浸提法(65.8%)和压榨法(40.9%),水酶法最低(33.2%)。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品质最佳,色泽为黄值70红值4.3灰值0.3,酸价为1.10 mg KOH/g、过氧化值为0.0137 g/100 g,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88.22%,其中亚油酸18.36%,亚麻酸69.86%;其氧化速度最慢在30 h后过氧化值达到0.25 g/100 g;总酚含量为106.45 mg/kg,黄酮含量为222.09 mg/kg。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28.04 mg/mL)与ABTS+·清除能力(IC50 33.70 mg/mL)优于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10.08 mg/mL)优于溶剂浸提法、水酶法,略低于压榨法。  相似文献   

7.
以滇牡丹籽为原料,以萃取率为指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讨论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CO2流量对滇牡丹籽油萃取率的影响。采用GC-MS技术对滇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并与栽培品种凤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滇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45 MPa、CO2流量20 kg/h,在此条件下滇牡丹籽油萃取率为27.34%。滇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9.34%,其中亚麻酸72.26%,亚油酸14.25%。滇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凤丹牡丹籽油的很接近,然而其亚麻酸、油酸的含量高于凤丹牡丹籽油的。  相似文献   

8.
以榅桲籽为原料,以榅桲籽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其进行萃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榅桲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榅桲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榅桲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量50 g,粉碎粒度30目,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CO_2流量6 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榅桲籽油得率为19.85%。榅桲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1.40%,其中亚油酸52.13%、油酸37.52%和亚麻酸1.75%。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栝楼籽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栝楼籽油工艺,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对萃取栝楼籽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9.75 MPa,萃取温度45.1℃,萃取时间为175.8min,栝楼籽油萃取得率为32.82%,栝楼籽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7.90%)、α-亚麻酸(28.23%)、亚油酸(39.33%)和油酸(22.57%)为主,另外检出不饱和脂肪酸7-棕榈烯酸(0.40%)、γ-亚麻酸(0.22%)和11-二十碳烯酸(0.30%),同时检出不饱和烃类角鲨烯(0.33%)。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对栝楼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有显著的影响,栝楼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90.59%。  相似文献   

10.
芍药籽油理化性质测定及与牡丹籽油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牡丹、芍药籽油的提取、理化性质等内容。结果表明,通过相同的提取方式,二者植物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有益金属、维生素等营养物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在主要量化指标中,牡丹籽油含油量为19.66%,芍药籽油为19.71%;牡丹籽油总氨基酸含量为12.81 mg/100 mg,芍药籽油为9.01 mg/100 mg;牡丹籽油碘值、皂化值、棕榈酸质量分数、硬脂酸质量分数、油酸质量分数、亚油酸质量分数、亚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69.88 g/100 g、190.85 mg/g、5.35%、1.69%、24.71%、23.56%、44.69%,相应的芍药籽油为170.96g/100 g、192.05 mg/g、3.44%、0.87%、36.14%、28.34%、31.22%。对钙、铁、锌、镁等重要矿质元素的含量也进行了测定,芍药籽油钙、镁的含量显著高于牡丹籽油。数据分析显示芍药籽油成分与牡丹籽油相近,二者互有所长,为深入研究开发芍药籽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几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热榨油甾醇含量小于冷榨油;热榨毛油和热榨饼浸出毛油的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冷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冷榨毛油白藜芦醇含量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 μg/mL);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VE 含量有很大差别,冷榨花生油含量最高(25.2 mg/100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它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1含量高于其它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1 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水化脱胶、酸法脱胶以及超声辅助水化和酸法脱胶技术对菜籽毛油进行脱胶处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柠檬酸添加量、温度、加水量及处理时间对菜籽毛油脱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柠檬酸添加量0.25%、处理温度60℃、加水量3.5%条件下处理15 min后,再经40 kHz、150 W的超声波处理15 min,菜籽毛油脱胶率可达82.5%,此时脱胶油中的磷含量为19.7 mg/kg。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大豆豆脐资源的高效利用、延长大豆加工产业链,本文以大豆加工副产物——大豆豆脐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浸提法提取油脂,研究豆脐油脂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所得豆脐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总酚含量、角鲨烯含量、生育酚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2.10 mgKOH/g油、0.026 g/100g、7.72 mg GAE/kg、87.63 mg/kg、4.44 mg/g、43.03 g/kg,其中,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约为大豆油的3倍、4倍和34倍;豆脐油脂中亚麻酸含量高达22.2%,约为大豆油的2~5倍;豆脐油脂的主要甘油三酯及含量分别为LLLn(17.89%)、LLL(13.12%)、PLL(11.85%)、PLLn(11.36%)、LLnLn(9.66%)。通过对豆脐油脂品质特性分析,以期为大豆豆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肉桂精油具有抑菌杀菌、抗氧化等功效,但因其水溶性差、易挥发、稳定性差,限制了应用。将肉桂精油溶解于中链脂肪酸,以司班20与吐温80为乳化剂,制备水包油型乳液。通过改变肉桂精油的质量分数(0%~2.5%),可得粒径分布在50~280 nm乳液。离心实验发现,该乳液稳定性好,且适宜于在温度低于40 ℃条件下使用。在25 ℃下储藏10 d,乳液的粒径和分散系数几乎不变。此外,利用比浊法测定不同粒径的乳液抑菌效果发现,粒径为150 nm的肉桂精油乳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碱和高温液态水2种预处理方式对发酵的影响。甘蔗渣分别利用碱和高温液态水(LHW)预处理,然后使用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在LHW和碱预处理后的酶解液中,分别含22.06和39.28 g/L总糖。不经过浓缩,也不需要添加任何营养物质,酶解液被用于皮状丝孢酵母的油脂发酵试验。经过3 d的培养,在LHW预处理的酶解液中,皮状丝孢酵母的生物量达到了8.08 g/L,油脂质量分数为52.00%,油脂系数高达19.03%。在碱预处理的酶解液中,经过8 d的培养,皮状丝孢酵母的生物量为13.67 g/L,油脂质量分数为43.20%,油脂系数为15.03%。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所产油脂与棕榈油的组成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渣是一种有前景的产油脂原料,LHW是一种良好的预处理方式。该研究为利用甘蔗渣发酵产油脂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2种不同方法测定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效果,分别采用氧化酸败法(Rancimat法)和烘箱法评价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并进行货架期预测,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指数(OSI)与其过氧化值、共轭烯烃值、羰基价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0.941和-0.952;与酸价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681。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核桃油氧化过程中,反应速率常数(k)与活化能(Ea)并非定值,因此通过Rancimat法和烘箱法推算得到的货架期(1 457.00 h和565.72 h)与真实货架期(733.21 h)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Rancimat法可以代替烘箱法快速、准确评价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但利用此法预测核桃油脂货架期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番茄红素在油脂氧化时的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番茄红素在大豆色拉油和猪油光敏氧化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将8、12、20×10-6浓度的番茄红素分别添加于大豆色拉油和猪油中,32℃时,在光照条件下,在亚甲基蓝试剂的引发下,其自身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其残存率逐渐降低,稳定性下降;番茄红素在豆油中的氧化稳定性好于在猪油中的氧化稳定性;添加25、80×10-6的α-生育酚于大豆色拉油和猪油中,两种浓度均能明显增加番茄红素在猪油光敏氧化中的稳定性,使其残存率明显增加;但不能增加番茄红素在大豆色拉油光敏氧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南极磷虾油、鱼油和花生四烯酸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8 周龄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部分进行双侧去卵巢手术,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部分不进行去卵巢手术,仅进行开腹腔与缝合的假手术,作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南极磷虾油组(150 mg/kg mb)、鱼油组(80 mg/kg mb)和花生四烯酸油组(140 mg/kg mb)。连续灌胃12 周后取材,测定骨密度,血清和肝脏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肝脏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种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油脂南极磷虾油和鱼油能极显著降低骨质疏松小鼠体脂比(P<0.01),改善血脂及肝脏脂质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调肝脏中脂质合成关键基因SREBP-1c、FAS、ACC、SCD1的mRNA表达(P<0.05、P<0.01);而n-6 PUFA油脂花生四烯酸油会升高血脂水平并上调肝脏中脂质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结论:两种n-3 PUFA均能够显著改善骨质疏松小鼠脂代谢紊乱,且南极磷虾油效果更好;而n-6 PUFA花生四烯酸油则加剧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0.
高温下芝麻林素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全氧化值为指标,通过烘箱高温加热实验研究芝麻林素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芝麻林素对大豆油经高温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随着芝麻林素添加量的增加抗氧化效果增强;柠檬酸、抗坏血酸和磷酸对芝麻林素高温条件下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显著,其中磷酸增效效果最好;芝麻林素在高酸价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在低酸价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活性;加热温度对芝麻林素的抗氧化效果影响显著,在120~210℃高温条件下抗氧化作用明显。芝麻林素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食品高温加工体系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