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土高原小粒大豆全粉理化与功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12种小粒大豆为试验材料,以大粒黄豆为对照,对小粒大豆全粉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小粒大豆的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质量分数分别在40.21%~43.74%、14.20%~16.90%、18.74%~20.18%和4.00%~4.74%;不同小粒大豆豆粉之间的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有差异,小粒大豆豆粉的ΔE值、堆积密度、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在21.18~24.17、0.52~0.61 g/m L、3.74~4.66 g/g、37.59%~50.20%、1.47~1.95 g/g、0.78~0.95 g/g、34%~46%和85%~97%之间。与对照相比,12种小粒大豆脂肪含量较低,但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12种小粒大豆豆粉具有较高的吸水性指数和吸水能力,但水溶性指数和吸油能力较差,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棉籽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棉籽浓缩蛋白、沉淀蛋白和溶解蛋白3种棉籽蛋白的氮溶指数、吸水性、吸油性、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等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棉籽溶解蛋白的乳化性和起泡性较佳;棉籽浓缩蛋白和沉淀蛋白,除吸油、吸水能力强之外,其他的功能特性均较差。在吸水性方面,棉籽蛋白的吸水性要低于菜籽沉淀蛋白,但高于大豆沉淀蛋白。在吸油性方面,棉籽蛋白均低于菜籽蛋白和大豆蛋白。  相似文献   

3.
聂丽洁  杜双奎  王华  蔡萌 《食品科学》2013,34(7):99-103
以大白芸豆、奶花芸豆、小白芸豆、豇豆、绿豆、红小豆、小扁豆、豌豆8种食用杂豆为实验材料,以大豆为对照,对其脱皮、脱脂后的杂豆粉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脱皮脱脂大豆粉相比,脱皮脱脂杂豆粉的堆积密度和吸水性指数高,水溶性指数、吸水能力、吸油能力低,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差异不显著,凝胶能力强,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差异显著。不同杂豆粉之间的理化特性与功能特性有差异。脱脂大白芸豆粉的堆积密度小,水溶性指数、吸油性和乳化稳定性高;脱脂小白芸豆粉吸水性、乳化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强;脱脂豌豆粉凝胶能力和起泡性好,乳化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棉籽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了p H、温度、蛋白质溶液质量分数对棉籽分离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吸油性、起泡性及乳化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4~5之间时,棉籽分离蛋白溶解性最低,氮溶指数(NSI)仅为2.11%。当p H大于5,棉籽分离蛋白溶解性逐渐增加,在p H达到11之后,棉籽分离蛋白几乎全部溶解,氮溶指数为93.8%。在p H 4~6之间时,棉籽分离蛋白持水性基本保持不变,当p H大于6,其持水性显著升高。在p H等于7时,棉籽分离蛋白的起泡性、乳化性均随着蛋白质溶液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而泡沫稳定性及乳化稳定性受蛋白质溶液质量分数影响较小;棉籽分离蛋白吸油性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棉籽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为95.18℃,高于大豆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88.64℃,变性热焓为137.6 J/g,低于大豆分离蛋白的变性热焓178.7 J/g。通过物性测试仪测定,棉籽分离蛋白所形成的凝胶比同等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所形成凝胶的凝胶强度大。  相似文献   

5.
高温高压辅助提取大鲵皮胶原蛋白肽,并研究大鲵皮胶原蛋白肽的的主要的理化性质,如:水分、灰分、透射比、氨基酸组成和氮溶解指数等以及功能特性,如:吸水性、保水性、湿润性、吸油性、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和凝胶性等。结果表明大鲵皮胶原蛋白肽的理化指标高于轻工业标准,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并且具有良好的氮溶解指数、吸水性、保水性、湿润性、吸油性、相对较弱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低浓度下无胶凝现象,因此可直接用于食品生产中。  相似文献   

6.
麻成金  黄群  余佶  向小乐  冯磊  陈功锡 《食品科学》2014,35(23):114-118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对照,研究碱法和酶法提取茶叶籽粕蛋白的功能特性。结果表明:酶法提取茶叶籽粕蛋白的溶解性、吸油性、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凝胶脆度优于碱法提取茶叶籽粕蛋白,而后者的吸水性、泡沫稳定性则优于前者,两者所形成蛋白凝胶的黏性和硬度相当。碱法和酶法提取的茶叶籽粕蛋白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稍优于大豆分离蛋白,但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则不及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与大豆分离蛋白相当,它们形成凝胶的最低质量分数分别为13%和15%,凝胶的黏性和硬度低于大豆分离蛋白。pH值、蛋白质量分数、NaCl浓度等因素对茶叶籽粕蛋白功能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小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黄英  薛文通 《食品科学》2012,33(19):71-74
研究红小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并与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红小豆分离蛋白在较低的pH值下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吸油性、乳化性和起泡性与大豆分离蛋白相当,但比大豆分离蛋白具有更好的乳化稳定性和起泡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溶液、盐溶液和水3种溶剂提取青叶苎麻叶蛋白质,并分析其浓度、氮溶解指数、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盐溶液提取的蛋白质浓度(10.73 mg/mL)和氮溶解指数(61.95%)最高,且该方法提取的蛋白质的起泡性(26.34%)及泡沫稳定性(24.49%)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溶剂方法;超声波辅助水提取的蛋白质乳化性(11.17 m2/g)最佳,而超声波辅助碱溶液提取的蛋白质的乳化稳定性最佳(231.92)。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研究了提高固形物浓度对酸性蛋白酶酶法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量分布、氮溶解指数、分散稳定性、持水力、乳化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经过酸性蛋白酶控制酶解制备的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其产物氮溶解指数、起泡性均有明显提高,分散稳定性略有提高;但持水力、乳化性、泡沫稳定性有所降低。在相同水解度下,随着酶解体系中固形物浓度的提高,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分散稳定性、持水力、乳化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酶解产物中分子量小于10 kDa的肽段以及氮溶解指数呈下降趋势。当水解度小于8%时,低浓度酶解产物起泡性高于高浓度酶解产物,而水解度超过8%时,高浓度酶解产物起泡性大体高于低浓度酶解产物。  相似文献   

10.
干茶叶蛋白和新鲜茶叶蛋白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用碱法从新鲜茶叶和干茶叶中提取出茶叶蛋白,对两种蛋白的溶解性、分子量、氨基酸成分、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凝胶性等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茶叶蛋白的吸油性、凝胶性和乳化性比新鲜茶叶蛋白好,而溶解性、吸水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不如新鲜茶叶蛋白.对两种茶叶蛋白的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成分也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粒黑大豆含有酚酸、异黄酮、花色苷等丰富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来源,而这些成分在加工过程中会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本研究以小粒黑大豆、黑豆皮为材料,研究焙炒对其总酚、总黄酮、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后的小粒黑大豆的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SOD、POD及胰蛋白酶抑制剂失活。与210℃、50 min的焙炒条件相比,在150℃下焙炒80 min,小粒黑大豆的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及总抗氧化能力有较高保留,ABTS~+·清除率、·OH清除率、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原样。焙炒后黑豆皮的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相比150℃焙炒25 min,在110℃下焙炒35 min,黑豆皮的总酚、总黄酮和花色苷均有较高保留,其总抗氧化能力、ABTS~+·清除率、·OH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均高于未处理黑豆皮。  相似文献   

12.
多菌种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小肽饲料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4株实验室保藏的菌株对豆粕进行二元混菌发酵,通过正交试验对温度、接种量、通气量和料水比进行优化,研究二元混菌发酵对豆粕中小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肽总含量由1.61%(干基)提高到8%(干基)以上,其中最高的一组达到了12.01%,小肽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其发酵条件为:接种量4%,通气量60g/mL,发酵温度40℃,料水比1:1.2。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以小黑豆乳清为原料,比较木瓜蛋白酶、537酸性蛋白酶、Prote AX蛋白酶三种蛋白酶水解多肽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对小鼠H22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Prote AX酶解多肽的分子量分布明显不同于另外两种多肽,且对小鼠H22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最高,当Prote AX酶解多肽浓度为40mg/mL时,可达51.36%.用Prote AX酶解多肽喂食用氨基比林-亚硝酸钠(AP-NaNO2)诱导的肝损伤模型小鼠,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该多肽可以显著降低肝脏MDA和血清ALT、AST活性(p<0.05),并提高肝脏GSH-Px活性(p<0.05).肝脏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大部分肝细胞形态不正常,细胞损伤严重,出现明显的癌前期病变;而小黑豆乳清多肽高剂量组动物的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接近正常肝组织;提示Prote AX蛋白酶解多肽可以抑制AP-NaNO2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和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15.
酵母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选育能够提高豆粕饲用品质的高效菌株,从12株酵母菌中筛选出一株优质酵母菌,以普通生豆粕为原料,通过L25(56)的正交试验,研究其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小肽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6%的接种量,料水比为1:0.9,通气量为45 g/500 mL,在自然pH,30 ℃下发酵48 h;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下降,降解率达56.2%(42.53~18.63 mg/g),小肽含量提高了4.3倍(1.65%~8.7%).微生物发酵生豆粕能明显降解抗营养因子,从而改善其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16.
小粒黑豆的抗氧化作用与其所含有的酚类、花色苷的含量等密切相关,而这些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会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实验以盐池黑豆、府谷小黑豆两种小粒黑豆为材料,分析烘焙处理对其总酚、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对小粒黑豆的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200 ℃条件下烘焙后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100、150 ℃,150 ℃的总酚含量最低;总花色苷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少;·OH清除作用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烘焙样品的O2-·清除作用显著低于未烘焙样品(P<0.05)。盐池黑豆、府谷小黑豆的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以及DPPH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在150 ℃时最低。200 ℃条件下烘焙30 min,盐池黑豆的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府谷小黑豆在200 ℃条件下烘焙40 min,其总酚含量最高,而100 ℃条件下烘焙20 min时的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熊涛  刘剑飞  宋苏华 《食品科学》2011,32(9):193-197
在厌氧条件下筛选固态发酵豆粕的生产菌株。以透明圈法分别对中外发酵豆粕、霉豆腐、酱油发酵原液等进行厌氧条件下高产大豆蛋白酶生产菌株进行筛选。利用初筛得到的单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豆粕,以小肽含量和蛋白酶酶活力为指标进行复筛,得到优势菌株NCU646。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NCU646菌株在豆粕固态发酵培养基中产蛋白酶活力高达9600U/g,发酵后豆粕中小肽含量提高10倍以上,豆粕中粗蛋白含量增加了近10.0%。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兼性厌氧型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8.
入世以来中国大豆生产、市场、贸易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大豆生产、市场、贸易三个方面,系统回顾入世以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入世以来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的经验,并对大豆生产和消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最后,对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豆制品生产废水综合开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秋霜  应铁进 《食品科学》2007,28(9):594-599
豆制品生产中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文章阐述了从大豆制品生产废水中提取功能性物质如大豆低聚糖、大豆乳清蛋白、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大豆多糖等的研究进展,为豆制品废水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