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酸法地浸采铀过程中,铀矿的伴生矿黄铁矿作为非目标矿物会消耗氧化剂和酸。为探明酸法浸铀过程中因黄铁矿溶解产生的变化规律,本文以巴彦乌拉铀矿采铀过程为例,采用六注二抽的“网格式”井型构建二维酸法地浸采铀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抽注平衡的条件下,模型中只考虑黄铁矿(FeS2),沥青铀矿(UO2),与石英(SiO2)。结果表明:1)模拟结束后(1000 d),在抽注单元控制的地下水流场作用下,边界处注液井的黄铁矿溶解范围呈两极分化,最远处抵达抽液孔,为30 m,最近仅距注液井8.4 m,而中间处注液井的黄铁矿溶解范围最远达27.8 m,最近达8 m;2)地浸采铀中的关键因素Fe3+在氧化还原次序中排名靠后,黄铁矿未完全溶解之时,在缺少Fe3+的情况下,铀矿的溶解速率极低,直至黄铁矿完全溶解时,铀矿溶解速率才迅速增加,模拟结束后(1000 d),边界处注液井铀矿完全溶解范围为距注液井7.2 m-12.8 m,中间处注液井铀矿完全溶解范围为距注液井7 m-11 m,此时溶浸液中的六价铀(UO22+)迁移前端距离抽液孔仅8.4 m;3)铀矿的浸出经过溶解(液相)-沉淀(固相)-再溶解(液相)的多次旋回,根据铀矿的溶解-沉淀量将其划分为完全溶解区,有效溶解区和沉淀区,模拟结束后(1000 d),注液孔1完全溶解区范围为7.2m-12.8 m,此时沉淀区已形成一个锥形区域,范围为18.6 m-21.6 m,同样在抽注作用的影响下,在靠近抽液孔方向上,锥形沉淀区的尖端铀矿沉淀量最多;4)在抽注单元控制的地下水流场作用下,黄铁矿与铀矿的溶解区域,均出现靠近抽液孔方向的溶解范围大于远离抽液孔方向的溶解范围。  相似文献   

2.
充填体下进行矿体回采时采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对保障采场安全高效的回采起重要作用。以喀拉通克铜镍矿2#矿床东段矿体为工程背景,基于现场充填体假顶厚度,通过荷载传递交汇线理论、跨厚度比法、国外经验图表法和经验类比法预估采场极限跨度,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7 m、8 m和9 m 3种采场跨度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不同采场跨度对围岩位移场与应力场变化及塑性区扩展规律的影响,确定在充填体假顶作用下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采场跨度为8 m时,既能保证采场稳定性,又能最大程度发挥采场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环庆区块侏罗系延10段—延8段是高效建产主力层系,目前存在沉积特征不明确问题。基于对其岩芯结构和沉积构造的分析,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开展环庆区块侏罗系延10—延8段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延10段发育北西—南东向河流沉积体系,发育河床和河漫两种亚相,沉积微相包括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心滩;延9—延8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沉积作用控制着砂体分布,侏罗系延安组延10期砂体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砂体厚度在0~85m,垂向上多期砂体叠置出现,砂体在区块内分布广泛,仅局部高地缺少。延9、延8分流河道平面上砂体展布为北东—南西向,总体形态为条带状,不同期河流规模不同,沉积砂体厚度变化大。一般河道砂体宽0.5~5km,沉积砂体厚5~35m。河道横向迁移摆动频繁,纵向上表现为多期河道叠置出现,单砂体厚2~10m,砂体叠加厚度5~35m。该研究成果为环庆区块侏罗系延10—延8段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合成稳定高效的纳米酶代替传统天然酶是目前酶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适合大规模制备的溶液共沉淀法,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一种稳定的单斜相α-Ag3VO4纳米线,其长度约为40 μm、长径比可达80(40 μm/500 nm)。同时,研究了单斜相α-Ag3VO4纳米线类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该纳米线具有广普的类氧化酶活性,对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邻苯二胺(OPD)、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三种底物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另外,系统研究了pH、反应时间及催化剂和底物浓度对单斜相α-Ag3VO4纳米线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酸度有利于体系双电子转移过程的进行,钒酸银纳米线的类氧化酶活性与催化剂和底物浓度正相关。利用经典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了α-Ag3VO4纳米线催化TMB氧化的动力学参数和基本规律。研究发现,其米氏常数(Km)为0.69 mmol·L-1,最大初始反应速率(Vmax)为1.8×10-7 mol·L-1·s-1,纳米线可以有效吸附并活化溶液中的分子氧,真实氧化剂为超氧自由基和单线态氧。在抑制酶促反应模式下,探索了α-Ag3VO4+TMB体系作为传感平台定量检测生物小分子的能力,结果发现该系统对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响应,检测限为6.9 μmol·L-1。基于钒酸银纳米线的类氧化酶活性,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地检测抗坏血酸的比色法。  相似文献   

5.
以层序地层学分析为手段,利用地震、动态、开发井测井、取芯资料,结合井间循环闭合对比、三维地震相位约束及注采动态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级别标志层逐级约束的单砂体对比方法;研究区划分为7种类型的单砂体,并首次建立全区单砂体精细井间连通关系。探索出一套扇三角洲油层精细对比方法,提高了井间砂体对比及连通关系的对应精度。  相似文献   

6.
钐(Sm)性能优越,使其在核电中有一定的应用,而使用熔盐电解方法制备钐合金具有实际意义。在温度750℃,使用三电极,以NaCl-KCl作为电解质,SmCl3作为材料,运用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Sm3+在NaCl-KCl-SmCl3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Sm3+在W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是得到1个电子的过程,其电子转移表达式为:Sm3++e-=Sm2+,反应是准可逆反应,且没有发现其他电子转移行为;Sm3+在W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是以扩散为控制步骤,且Sm3+在NaCl-KCl-SmCl3熔盐体系中的扩散系数为4.045×10-5cm2/s。  相似文献   

7.
凹凸棒石是一种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天然粘土矿物。为了研究凹凸棒石的吸附特征,通过等温吸附实验,进行了凹凸棒石对复合重金属离子Zn2+、Cu2+、Cd2+的吸附容量、去除率、吸附选择性和富集系数的研究。结果表明: 凹凸棒石对Zn2+、Cu2+、Cd2+吸附容量表现为随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选择特征表现为对Cu2+的吸附大于对Zn2+和Cd2+的吸附。凹凸棒石对 Cu2+的去除率为96.76%,对Zn2+andCd2+分别为48.18%和38.84%。 富集系数与吸附特征反应的结果一致,并且吸附符合Langmuir 和Freundlich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可用于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不同粒度煤粉对Ni2+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筛分和高能球磨得到不同粒度的煤粉,研究了粒度变化对水溶液中Ni2+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粒度煤粉对Ni2+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其吸附过程由孔隙内扩散控制,求出了有效扩散系数.得出不同粒度煤粉对Ni2+的吸附量随粒径的减小呈指数关系增加;粒径为9.30,4.28和4.82 μm煤粉对Ni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9.
南堡油田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注水开发多层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暴露出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的问题。以单砂体为单元完善注采井网及注采关系,应用大斜度多级细分注水技术缓解层间矛盾,应用分段调剖技术方法进行水淹层治理,实施酸化增注、压裂增注等综合性增注措施,实施精细注采调控,加强精细注水管理,油藏自然递减大幅下降,含水上升率得到有效控制,采收率提高。本文总结分析了南堡油田精细注水主要做法,对同类型的多层砂岩油藏精细注水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口凹陷区有着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根据69个地热钻孔资料和实测热导率资料分析了周口凹陷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地温梯度变化在 2.77~3.94℃ /100m 之间, 平均地温梯度为3.36℃/100m,大地热流密度在 43.6811~64.5884mW/m2之间, 平均大地热流密度为55.7240mW / m2。周口凹陷是一个中温型地温场,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密度具凸起区较高、凹陷较低的特点,大地热流值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相一致;而不同层位的地温分布规律则相反,即凹陷内温度高,凸起和隆起上的温度低。基底构造形态、沉积盖层厚度、深大断裂、地下水等因素决定了该凹陷总体地温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渭北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最近两年新发现的含油区块,本文以其密井网区延长组四段33油组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动态等资料,对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开展了系统研究。在分析单河道基本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剖面上井震结合识别单河道,平面上采用最大单层厚度与砂体层数交绘的方法,在密井网区长33油组识别出八个单河道发育期,单河道宽度一般在500~800m之间,宽厚比介于100~130之间;在平面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发育条数及分布范围;同时提出长33油组河道内部发育下切叠加式、不完全下切式、孤立式及薄层叠加式四种砂体叠置方式,明确了不同叠置模式在密井网区分布范围,为渭北油田密井网区注水开发和外围有利区带选取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证实库车坳陷北部提克买克地区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油砂,累计厚度达7.5m;钻井油砂累计厚度达9.27m,最大单层厚度3.5m,埋深在40m以浅。油砂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岩屑砂岩孔隙和裂隙之中。该油砂矿藏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下,经构造抬升运移至侏罗系储层中,并遭受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形成,属于抬升运移型成藏模式。经初步资源量估算,研究区油砂油地质资源量为17.88万t。  相似文献   

13.
王小龙 《中州煤炭》2022,(8):194-197,20
中低渗透油藏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其渗透率较低,储物性差别较大和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所以给开发开采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油藏进行深入的研究。对NH油田为中低渗透油田进行研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在开采初期,区块内一半以上的生产井为天然能量的产油井,天然能消耗较快,地层能量递减很快,采收率偏低,为12.13%;注采井距很大,普遍在350 m以上,井网不适合不完善,注水效果不好,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该油田的发展。根据实际研究数据,得出该区块的最佳井距为200 m。在对NH油田地质特征和历史生产数据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先期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对4种不同的井网形式的注采单元的注水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菱形注采井网和九点法注采井网对该油藏的驱替效果相对最好。根据NH油田的地质特征建立相应的H8区块模型,并设计了4套不同布井方式的注采方案,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其进行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14.
胡艳飞  孔庆莹 《中州煤炭》2022,(6):83-89,97
车排子凸起沙湾组作为春风油田主力层段,存在沉积类型、展布特征不明确等问题,加强其沉积特征的研究其对寻找储层甜点极为重要。采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解释等手段,对CHE510井区沙一段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研究区沙一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等微相,物源来自于西南方向的车排子凸起。其中N1s11层和N1s21层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局部为河口砂坝沉积,主水流方向均为西南至东北方向。砂体的分布受控于沉积作用:N1s11层砂体厚度5.0~9.7 m,平均砂体厚度7.4 m,平面上,南、北两侧厚度较大,东、西两侧及中部厚度略薄;N1s21层砂体厚度3.8~8.1 m,平均砂体厚度5.9 m,平面上,井区中部CHE511井、东部CHE512井、CHE514井附近厚度较厚;N1s31层砂体厚度3.6~7.4 m,平均砂体厚度5.3 m,平面上中部厚度较薄,东、西两侧相对较厚。通过对CHE510井区沙一段沉积特征研究,可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集层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集层微裂缝发育,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油藏受沉积环境控制,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隔夹层发育,主力贡献层识别难度大。综合地质研究认为,长7段页岩油具有砂泥储层大面积分布、储层致密但流体可动性较好、含油饱和度高、油质轻、气油比较高、埋藏较浅、资源量大等特点。针对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通过综合应用数理统计法和岩心观察、常规测井、核磁测井识别法,建立了主力贡献层纵向识别标准,以目前勘探成果为依据,多参数综合评价确定有利区、次有利区和不利区的阈值范围。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解决了储层单因素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评价结果相互交叉、不唯一的问题,有利于对致密油储层进行合理评价。应用该结果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petrel软件对扇16块油藏沙三下段4个砂组进行储层建模研究。充分利用该软件强大的井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导入能力和复杂构造区域储层建模的角点网格技术,建立了该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及属性模型。该成果对完善油藏注采井网系统,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油藏下一步的开发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延10段—延8段是高效建产主力层系,目前存在沉积特征不明确问题.利用岩心描述、测井数据、分析化验资料建立沉积相识别标准,从而开展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延10—延8段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延10段发育北西—南东向河流沉积体系,发育河床和河漫两种亚相,沉积微相包括河道、边滩(心滩)、河漫滩泛滥平原;延9—延...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油资源潜力巨大,为了获取致密油层系广泛发育的薄互层的砂地比准确计算值,对长8段的复杂岩性、薄层厚度以及含油性进行了特征分析,成像测井的高分辨率电阻率能更好地反映地层岩性的变化,有利于长8段复杂岩性的精细识别。通过对不同纵向分辨率内砂地比进行数值分析,建立了成像测井高分辨率电阻率砂地比计算模型,并利用电阻率各向异性,建立了利用感应测井和侧向测井等常规测井的砂地比计算模型,基于模型的应用结果分析,绘制了砂地比和电阻率的交会图。研究表明,成像测井砂地比计算模型和常规测井砂地比计算模型,能为研究区致密油开发、识别优质储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琳  雷占祥  赵辉  李颖  廖茂林 《中州煤炭》2018,(1):107-111,116
对于高含水时期的油藏,注采结构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开发效果。目前阶段,利用人工设计注采调整方案准确性低,难以寻找最优解,而传统数值模拟则多是针对规则井网进行注采调整,存在网格维数高、优化梯度求解复杂等缺点。以厄瓜多尔A油藏为例,利用井间连通性理论结合优化算法对高含水油田不规则井网进行注采优化调整,可以在实现自动制定转注井位及时机的同时求解注采参数,并在厄瓜多尔A油藏进行实际应用,能有效改善油田开发,完善注采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