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烟台市东岛咀滨海绿地的鸟类多样性和栖息地本底进行调查和评估,并为开展城市鸟类栖息地营建及海岸带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以烟台市东岛咀滨海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对其鸟类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表征鸟类栖息地食源条件、隐蔽条件和人为干扰强度特征的19个群落环境因子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东岛咀滨海绿地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陆地区域的鸟类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分布连续的大面积林地是研究区域内鸟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在不同海岸线距离梯度下,乔木盖度、乔木丰富度指数、灌木盖度、草本盖度等8个环境因子与至少1项鸟类多样性指标显著相关,其中,乔木层的结构特征对滨海鸟类多样的积极影响更突出;东岛咀滨海绿地的鸟类栖息地适宜性水平呈现近海区域低、远海区域高的特征。【结论】以阔叶乔木覆盖为主要特征的林地对滨海绿地鸟类多样性有突出的支持功能,是鸟类栖息地营建的重要生境。本研究构建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研究区域鸟类栖息地质量的现状分布特征,对烟台东岛咀滨海绿...  相似文献   

2.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5):80-85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同视角与方法的北京市密云区生境规划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保护与规划城市生境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科学的生境规划设计方法仍有待探索,因为生境的定义具有不同的视角与内涵。基于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比了物种视角与景观视角下的2种规划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密云区的生境规划,分析对比2种方法的规划结果。在物种方法中,首先选取承担多种生态作用的豹猫为目标物种,运用HSI模型并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Arc GIS计算选取高适宜性源地并建立生态网络。景观方法则基于Arc GIS、Guidos、Conefor等软件平台,采用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选取重要核心区源地并建立景观生境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源地分布差异较大。因此生境规划不能盲目选择一种方法,需有机结合2种方法得到源地与廊道结果。根据地块承载的生境生态功能重要程度确定源地核心保护区,以实现最佳的生境规划和有效的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生态旅 游的繁荣与进步,基于实地踏勘、AHP法与3S技术等,以四 川省第一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为研 究载体,从地形、环境、资源、旅游4个维度选取实用、创新 型指标,构建一套适合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旅游适宜 性评价体系。利用ArcGIS 10.2与Fragststa 4.2综合评判仙 海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与景观格局,最后分别从生态保 育与旅游功能角度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结 果对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具有补充说明作用,仙海水利风景区 的整体景观聚集性较高,Ⅰ、Ⅱ、Ⅲ级适宜区占64.18%,适 合开展复合型生态旅游产业;Ⅳ、Ⅴ级适宜区的主要优势斑块 为水域,应以生态保育为主。针对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 划应注重生态与旅游齐头并进,以期实现生态经济效益与景观 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人居模式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而景观设计是人们追寻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人居模式转变对景观设计影响明显。针对宝能天津东丽大型商贸项目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现代人居模式的转变,分析景观创作的手法和要达到的环境要求,初步探讨现代人居模式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和影响,提出如何发挥景观设计对营造项目环境亮点的作用,为景观设计的手法和方向提出了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6.
成都城区河流廊道自生植物的生境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廊道是自生植物生长的重要栖息地,但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运用均匀布样法,结合典型样地法,选取贯穿成都城区西北到南部的清水河、南河、府河为样段,共223个样方,分析自生植物定居的生境类型,探寻物种组成特征,以期为自生植物生境及景观营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生境按照距水的远近可分为无驳岸水边、驳岸和岸上三大类,根据基质及绿地...  相似文献   

7.
高铁作为中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建设和运营 不可避免会对沿线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解析高铁对沿线 生境的干扰特征,是实现沿线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途径。基于 京广高铁武汉乌龙泉段乡野样本地的长期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分析高铁对沿线野生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特征,并筛选出当地 陆地野生动物代表物种小麂,提取其分布点数据,利用最大熵 (MaxEnt)模型预测小麂生境适宜区分布,分析气候、地形、 人类干扰和水源4类环境变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高 铁对狗獾和黄鼬造成空间阻隔效应显著;2)小麂、白鹇、黄 鼬、狗獾和貉均对高铁产生回避效应;3)代表物种小麂的适 宜生境主要分布于核心区的中部,距离高铁的远近是影响小麂 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素,且高铁对小麂生境的最大影响距离约 为1 500m。根据野生动物生境区因高铁建设而受到干扰的情 况,通过增加水源点、营造适宜动物生存的植被空间等措施促 进其受损生境修复。研究结果可为高铁沿线受损生境的空间识 别和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自然景观产生了巨大改变,对景观变化进行科学管护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景观特征识别是管护景观变化的重要工具,健康评价是诊断区域景观环境问题的基础。针对现有健康评价研究的不足,尝试以景观特征识别为框架,试图构建一套区域尺度下的景观健康评价方法,用于指导宏观尺度的景观管护。【方法】以鄂西北秦巴山区为例,首先对其进行景观特征类型和景观特征区域的识别。随后围绕景观健康的问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从景观特征改变面临的压力、景观特征的构成与格局状态以及政策响应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结果】最终,划定出研究区26种景观特征区域,以及5个景观健康等级。结果表明,各单元景观健康综合指数为0.40~0.75,平均景观健康综合指数为0.61。鄂西北秦巴山区西部整体景观健康优于东部,西南部表现最佳,不健康、亚健康、健康、较健康和很健康的景观特征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4%、23.0%、23.8%、24.6%和14.2%。【结论】揭示研究区景观健康现状与胁迫因子,同时结合上位规划和区域现状,提出基于不同景观健康等级的“一区一策”分级分类管护模式与原则,并总结部分代表性景特征区域的整治策略,以期为区域景观管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雷梦宇  金荷仙  王欣 《中国园林》2021,37(8):139-144
小有天园选址于西子湖畔之南屏山麓,其园林营建与造园基址和外部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以小有天园的布局结构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文献、界画及已有复原成果,深入理解园林布局和视景营造,并探析基于此空间环境的景境氛围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园林布局依山就势,园林和外部环境之间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景观视线组织以借景为目的,极大程度扩展了园...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亲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演进趋势,结合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过程发生和运行机制,以及亲生物感知的需求特征,明确约束因素和关键支撑条件,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范围界定、评估和识别生境单元、模拟和评估生境网络格局、情景迭代对比性评估的技术框架。以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主城区为研究对象,解析高密度建成环境的范围、特征及其内部生态过程的约束条件和生态过程特征,从人本感知的角度分析亲生物特征和支撑条件,构建评估生境网络格局的技术路径。在明确生态阻力特征和核心生境空间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电流理论的LinkageMapper技术模块,生成支撑亲生物特征的生境网络格局,识别并评估格局结构、生境单元、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结合生境斑块增补的多次迭代下的情景对比性结论,凝练锚固生态骨架、延展潜力生态脉络和打造多元亲生物感知空间的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营建具有生命共同体特征并达成亲生物城市特征的中国公园城市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In the last decade the city of Istanbul has suffered a gradual decrease in green areas because of the growing need for space for new settlements, trade and industry. Landscape continuity analysis takes its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analysis of built areas rather than the landscape in between. This study aim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landscape continuity analysis within a region adjacent to a large metropolis—Istanbul—that is utilised for multiple purposes and composed of an important amount of green areas including Belgrade Forest.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two major steps: 1) quantification of the inferred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green areas; and 2) evaluation of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inferred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implemented planning decisions (particularly the Forest Management Plan).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use of landscape continuity analysis as a timesaving and cost-effective supplementary tool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is is achiev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land-use options, aiming where possible to prevent the fragmentation and alteration of green areas.  相似文献   

12.
费凡  岳邦瑞  聂静 《中国园林》2024,40(4):77-81
生态美学是一门面向生态危机、致力审美体验与环 境健康共赢的规范性学说,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如何借由景观感知研究助推生态美学观的传播,引导公 众审美意识转向自然关怀与伦理正义,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 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旨在借由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以 景观感知为中介的生态美学践行途径。具体包括:1)在概念 框架层面,讨论了景观感知、生态美学观及风景园林实践的 关系;2)在价值规范层面,构建了践行生态美学的目标体系, 包含“安全氛围的暗示”“关怀意图的显露”“地方文脉的 反映”“生态规律的阐释”及“生态伦理的激发”5个关键维 度;3)在实践应用层面,凝练了围绕目标体系的一系列风景 园林营造策略。通过系统认识美学规范与景观实践间的作用关 系,以期为基于人本感知的、面向当代美学诉求的风景园林研 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越 《中国园林》2019,35(10):89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和市民活动的重点区域。以广东佛山东平河为例,首先对场地中水利建设对变水位下河滩、堤岸、植被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洪水、潮汐的不同影响程度采取了相应的分级设计模型构想。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水位情况,运用低洼高筑、水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多种方式,通过工程、生态、景观的手段恢复了滨水自然生境,营造了活跃的公共空间,实现了水利堤岸改造、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让陆地和水域自然衔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张德顺  刘鸣 《中国园林》2020,36(2):106-111
园林树木的服务功能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但是,多年以来,园林树种选择机制和方法却缺少理论支撑,常常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通过上海50种园林树种"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框架的构建和17个性状变量因子分析发现,树种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形态上,树高决定了树木形态和树冠大小,对小气候调节、径流调蓄、空气净化和消声减噪等调节服务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叶片性状影响固碳释氧,以及养分供给等生态系统过程,并最终反馈在树种种间服务差异上。树种的文化服务直接与人类偏好相关,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权衡与取舍。"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框架为园林树种的选择和树种规划提供了一种客观理性的方法,便于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相应的树种选择依据,以实现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定量化与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2项城市规划设计的国际性实践操作案例.通过2项案例探讨了景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以及可持续性和可具弹性方面之新举措,对这些内容背后存在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回顾和揭示.在此基础上,针对实现具有可持续性和弹性的社会城市化过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了规划和设计上新的理论方法以及新的实践操作范式.  相似文献   

16.
The quantific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the changes caused by suburbanisation processes is essent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human-induced spatial patterns. By using spatial gradients along main roads near cities, we attempted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roads on the suburbanisation process and settlement structure in Estonia. The rapid suburbanisation process tha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revision of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land reform has created preconditions for creation of scattered housing areas around cities. Landscape metrics gradients were calculated for three roads leading out of Tallinn, the capital of Estoni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isation-related fragmentation of landscapes decreases with distance from the road. The number of buildings is highest between 100 and 500 meters from the road. Distance from the city causes less difference in fragmentation than distance from the road. Because of the land reform and revision of planning principles that took place after the Soviet period, suburbanisation has not, however, been symmetrical in relation to roads. We could not detect significant in-filling near the roads and therefore this should be under more serious consideration in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袁嘉  杜春兰 《风景园林》2020,27(4):50-55
城市植物景观的系统稳定性、观赏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持正面临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生态系统关键种的保育研究为城市植物景观提供了增强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关键种对于城市植物景观的重要生态功能,综述国内外关键种的研究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建“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体系的设计框架。从环境要素设计、关键种选择与吸引、植物筛选及种植、营巢生境与庇护生境设计、踏脚石生境与迁徙廊道设计等方面探讨关键种与城市植物景观协同共生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提供风景园林实践中以关键种与植物景观协同共生来提升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及“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归纳、设计框架和应用范式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梦迪  张芬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6):95-99
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将有序地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及功能的疏解,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通州区发展的硬性约束,严格控制用地和人口规模,以期兼顾城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对通州区2008—2013年和2013—2018年2个时间段的土地转换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InVEST模型对通州区的生境质量做出评价。研究表明,在2008—2018年间,低度生境质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林地、草地、水域和耕地等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变,从而导致在2013—2018年间以林地、水域用地类型为主的高度生境质量下降以及2008—2018年间以耕地为主的一般生境质量的比例减少。近年来随着"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实施,通州区按照"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全面推进了河道绿化和东、西部生态绿带以及东南部森林湿地群的建设,对优化通州区生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生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为指导通州区蓝绿交织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生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emphasises the need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is demands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perceive and observe landscapes. This can objectively be measured using eye tracking, a system recording eye movements and fixations while observing images. In this study, 23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observe 90 landscape photographs, representing 18 landscape character types in Flanders (Belgium) differing in degree of openness and heterogeneity. For each landscape, five types of photographs were shown, varying in view angle. This experiment design allowed testing the effect of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photograph types on the observation pattern, measured by Eye-tracking Metrics (ETM).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noramic and detail photographs are observed differently than the other types. The degree of openness and heterogeneity also seems to exert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landscape.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典型区域建设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紧迫社会任务。论文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苏南农村集中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了人居环境改善技术,提出了循环型社区的建立方法,以期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