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钢协发表预测报告指出,2008年钢铁需求仍然强劲,表观消费量将从2007年的12.02亿吨增长到12.82亿吨,增幅达到6.7%。2008年,全球消费将再增长6.3%。《冶金经济内参》注意到,国际钢协对全球钢铁需求增长的预测仅比2007年10月份调低了0.1个百分点.这主要源于其对新兴市场需求的良好预期。正如国际钢协主席李龟泽指出的,虽然对欧盟和美国的经济的增长潜力预期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2.
《金川科技》2007,(2):71-71
1998—2003年,中国镍消费量以25%的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镍消费量达到24万t/年,到2007年,预计需求量将接近30万t,2010年预计消费量将达到40万t/a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镍消费国。  相似文献   

3.
《钢铁研究》2006,34(1):47-47
由于造船业、汽车业和制造业需求强劲,2006年韩国钢铁消费量将从2005年的4690万t增加到4740万t。其中,市场需求增幅量大的将是厚板,需求量将从2005年的770万t增至790万t,而钢棒的需求量有望从270万t增至280万t。由于其国内建筑业不景气,2006年钢筋消费量可能从2005年的970万t减少到930万t,型材将从380万t减少到370万t。  相似文献   

4.
《鞍钢技术》2006,(3):4-4
英国MEPS日前发布了2006年《世界钢铁展望》报告。在报告中,MEPS预测2006年世界粗钢产量将增加4680万t,达到11.76亿t,比2005年增加4.1%;中国2006年粗钢产量将增加3670万t,达到3.86亿t,比去年增加10.5%。今年全球高炉铁产量将达到8.275亿t,比去年创纪录的产量还高出5.4%;直接还原铁产量估计也会有所增加。报告指出,2006年新增加的钢产量大部分将集中在中国和印度。  相似文献   

5.
《钢铁研究》2006,34(1):47-4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最近撰写的钢材供需形势预测报告指出,2006年钢材供过于求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剧。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2006年大多数用钢行业对钢材的需求增长势头都继续回落。预计2006年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33685.44万t,同比增加3096.12万t,增幅为10.12%,较2004年和2005年的增幅有所回落。另一方面,钢铁产能继续释放,加上2006年我国钢材进口量将持续回升,出口有所下降的影响,预计20()6年我国钢材的国内供给量可达45336.25万t,同比增长48.03%,供给超过需求11650.81万t。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四十一届国际钢铁协会年会上,国际钢铁协会秘书处预测世界钢材消费量2008年将达到6.8%增长率水平,并且,美国金融不稳定性将不会长时间影响到世界钢材消费量。国际钢铁协会曾在2007年3月预测2008年世界钢材消费量增长率仅为61%,而现把其增长率调高到6.8%。2007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近12亿吨,2007年世界钢材消费量增长率也将达到6.8%。  相似文献   

7.
国际钢铁协会(IISI)预测全世界范围内钢材总用量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世界钢铁总需求预计2006年增长7.3%,达到10.87亿t。  相似文献   

8.
系统分析和比较了预测未来中国钢铁需求的主要方法,选择了生命曲线Verhulst模型预测,以1988年至2009年中国钢材实际表观消费量为基础,预测未来2015年中国粗钢消费量,同时考虑到重复加工钢材所消耗的粗钢因素,以及钢材直接和间接出口等影响因素,未来中国钢铁需求的峰值将在2015年到达7.6亿t。  相似文献   

9.
冶金动态     
王梧 《冶金管理》2009,(10):61-64
一、综合 世界钢铁协会预测,2009年全球表观钢消费量预计将同比下降8.6%,降至11.04亿吨,此前2008年全球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4%。世界钢铁协会的最新预测要好于今年春季的预测,当时该协会预测2009年全球表观钢消费量将同比下降14.1%。最新预测有所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钢需求异乎寻常地强劲增长。  相似文献   

10.
《江西冶金》2006,26(2):40-40
据海外媒体报道,国际钢铁协会预测报告称,2005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为9.98亿t,同比增长2.7%;2006年为10.40~10.55亿t,比2005年增长4.0%-5.5%。预测报告称,2005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3.0亿t,同比增长10.3%;除中国外合计6.98亿t,同比下降0.2%;2006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3.26—3.3亿t,比2005年增长7.0%-10.0%,除中国外世界合计为7.20~7.25亿t,  相似文献   

11.
国际镍研究小组(INSG)最新预测,2007年全球镍消费将达到135万吨(2006年镍消费量为140万吨),镍产量将达到157万吨(2006年镍产量为147万吨)。INSG称,2008年镍消费的增长将主要因为全球不锈钢产量的恢复以及中国镍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世界铟将供过于求据英国Roskill信息服务公司预测,未来数年世界铟将供过于求。预测指出,进入90年代后,世界铟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10%。1992年世界铟的消费量为127t,1995年已增加到169t,预测1996年世界铟的消费量将达到171t。铟锡...  相似文献   

13.
《江西冶金》2008,28(3)
总部位于英国的欧洲战略咨询公司(Eurostrate-gy)发表最新研究报告称,2017年世界钢消费量将超过20亿t,与2007年的消费量相比再增长71%。毫无疑问,中国钢消费持续增长仍将成为推动全球钢消费增长的关键动力,未来两年,美国和西欧钢需求量可能有所下降。该报告认为,中国年均钢需求量的增幅为8%,到2017年需求量将达到8亿t。  相似文献   

14.
《炼钢》2006,22(4):19-19
根据我国钢铁生产需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将比去年增加2600万t左右,约为3.01亿t,增幅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15.
信息     
《钢铁研究》2005,33(5)
CRU称2006年国际板材价格会继续走弱国际钢材价格研究机构CRU最近指出,2004年是世界钢材消费量增长最强劲的一年,达到8%;当年美国的钢材和板材消费量增幅均达到15%,中国的板材消费量增幅为86%,美国是2004年全球钢市的主要推动因素。今年第一、二季度,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量增幅均低于4%的水平,而美国出现了负增长,中国也只增长了5%~10%,美国的全球钢材价格的主要推动力的作用已经消失,北美以及欧洲地区钢材价格在不断走低;库存消化还远没有达到预期,市场心理已经影响了市场订货水平和价格水平。四季度市场平衡可能会来临,贸易商订货可能会提…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我国电解铜表观消费量同比增幅高达45.3%,远高于同期我国GDP8.7%的增幅。2010年,全球铜的供需平衡状态将有明显改善;国内铜表观消费量将出现罕见的同比下降的情况。铜价将可能出现深幅调整,之后再恢复震荡上涨。  相似文献   

17.
《冶金管理》1998,(12):41-42
国际钢铁学会近日在台北举行大会,学会秘书长赫斯在报告中对1998年、1999年世界钢材消费量进行了慎重的短期预测。报告称:“由于亚洲经济衰退,1998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比上年减少1.24%,达到68990万吨。1999年亚洲经济好转,钢材消费可望有所增长,同期欧洲联盟、美国钢材需求下降,整体来看,世界钢材表现消费量将比上年增长0.78%,达到69530万吨大关。”一、1998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预测根据国际钢铁学会预测,1998年世界钢材表现消费量为68990万吨,比上年减少1.24%。亚洲钢材表现消费量为28280万吨,比上年减少7.61%。其中…  相似文献   

18.
1995年世界铜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据美国CYRUS铜贸易公司预测,随着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复苏加速,1995年世界铜的消费量将达到创纪录的水平。预测指出,1994年由于中国铜进口量下降,世界市场铜需求量仅增加2.5%,如果1995年中国进口铜数量回升,则世...  相似文献   

19.
与今年1季度订单数量的强劲增长相比,2季度欧洲市场不锈钢扁平材的订单数量已明显减少,表明今年下半年需求的增长将显现疲态。据统计数据分析显示,1季度西欧市场冷轧扁平材的表观消费量同比增幅为3.7%,2、3季度的增幅将达到7%以上,到4季度则可能急剧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1~3季度欧洲不锈钢扁平材表观消费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宏观经济的表现,今年2、3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幅仅将达到1.5%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可能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不锈钢市场,已持续了长期繁荣。在过去的15年里,全球不锈钢消费增长了1倍,东亚地区增长了2倍,而中国增长了6倍。目前,中国的不锈钢消费量约70万吨,预计到2000年可增长至100万吨,据预测,中国2000~2005年间的GDP增幅分别为6%和5%,与此相应的不锈钢消费量分别高达150万吨和200万吨。中国国家冶金工业局的官员称,现在中国不锈钢年人均消费量0.7kg,比1995年底的0.49kg,增长0.32kg,但仍低于2.5kg的全球人均不锈钢消费量。近年来,中国不锈钢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传统有用钢部门,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