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渣微粉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问题的提出 1.1 高炉水淬矿渣的活性及其活性的利用 高炉水淬矿渣(以下简称矿渣)潜在活性的研究历史几乎和水泥的一样长。作为胶凝材料,石灰矿渣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历史甚至比普通硅酸盐水泥还早。长期以来矿渣的活性被称为潜在活性,是因为它在石灰质材料或硫酸钙的激发下才能发挥  相似文献   

2.
矿渣微粉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提出1.1高炉水淬矿渣的活性和活性的利用高炉水淬矿渣(以下简称矿渣)潜在活性的研究历史几乎和水泥的历史一样长。作为胶凝材料,石灰矿渣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历史甚至比普通硅酸盐水泥还早。长期以来矿渣的活性被称为潜在活性,是因为它在石灰质材料或硫酸钙的激发下才能发挥出来。本世纪30年代,一种有效地激发矿渣活性的湿碾矿渣工艺被发明。但这种具有活性的矿渣——石灰浆由于其运输和储存的困难而被逐步淘汰。在比利时也曾经将粒状水淬矿渣湿磨后成为浆状的料浆加以储存,作为单独成分保存直到混凝土拌和时才和水…  相似文献   

3.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泥标准中矿渣和粉煤灰的最大限量,以及我国水泥标准中混合材料最大限量的制定依据,结合国内外掺加矿渣粉和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认为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P·Ⅰ型硅酸盐水泥中活性掺和料的最大限量宜为:粉煤灰40%;矿渣粉60%;两者混掺55%,且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30%;其他种类硅酸盐水泥中的混合材料含量应计入掺和料掺量中。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单掺矿渣粉时不宜大于185kg,单掺粉煤灰或粉煤灰与矿渣粉混合掺加时不宜大于180kg。应大力推广使用P·Ⅰ型硅酸盐水泥,尝试在混凝土中掺加一些非活性掺和料。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泥标准中矿渣和粉煤灰的最大限量.以及我国水泥标准中混合材料最大限量的制定依据,结合国内外掺加矿渣粉和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认为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P·I型硅酸盐水泥中活性掺合料的最大限量宜为:粉煤灰40%;矿渣粉60%;两者混掺55%,且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30%;其他种类硅酸盐水泥中的混合材料含量应计入掺合料掺量中.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单掺矿渣粉时不宜大于185 kg,单掺粉煤灰或粉煤灰与矿渣粉混合掺加时不宜大于180 kg.应大力推广使用P·I型硅酸盐水泥,尝试在混凝土中掺加一些非活性掺合料.  相似文献   

5.
所谓新型矿渣水泥,是把矿渣磨成微粉和熟料磨成细粉按不同比例配合混合均匀而制得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它改变了传统的矿渣水泥由矿渣与硅酸盐水泥熟料混合粉磨的生产方式。这种水泥不仅能完全具有传统矿渣水泥的优点而且它还消除原矿渣水泥存在的早期强度低等某些弱  相似文献   

6.
杨耀辉  谷刚 《混凝土》2000,(2):50-51,34
通过对减水剂木钙(M)和DG氯化铁防水剂在以矿渣硅酸盐水泥为胶产矿渣碎石防水混凝土中应用的试验研究,发现氯化铁防水剂并不适用于矿渣硅酸盐水泥,并从理论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纯硅酸盐水泥(S)、普硅水泥(PS)、矿渣水泥(KS)、江南粉煤灰水泥(FS)对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干湿循环破坏影响程度进行研究.相同碳化时间内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最大,纯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最小,普硅水泥、矿渣水泥混凝土碳化深度很相近;水泥品种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为矿渣水泥>普硅水泥>粉煤灰水泥>纯硅酸盐水泥;研究了纯硅酸盐水泥(S)、普硅水泥(PS)、矿渣水泥(KS)、粉煤灰水泥(FS)混凝土在淡水中干湿循环损伤(质量损失、相对抗压强度比、相对动弹性模量)规律;综合考虑普硅水泥(PS)混凝土比纯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混凝土具有更好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8.
促进装饰水泥生产能力提高及成本降低的途径之一是生产白色矿渣硅酸盐水泥.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白度及水硬活性都颇高的矿渣而使白色矿渣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尚未走上正轨.因此将高炉矿渣和磷渣引入白色矿渣硅酸盐水泥生产中,似乎是有益处的.但从矿渣现有的处理方法来看目前还不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泥工业现已广泛地利用粒状高炉矿渣作为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混合材料和配制硅酸盐水泥的生料或用以生产无熟料水泥。本文仅对用粒状高炉矿渣作为非煅燒的活性组分来使用时的活性问题进行探讨,对用粒状高炉矿渣作为硅酸盐水泥生料的有关问题就不在这里讨論了。1956年,我国曾参照苏联标准(ΓOCT3476-52),制订了粒状高炉矿渣技术条件(技术  相似文献   

10.
JL118泵送剂属低碱无氯型,是一种高减水、高保塑、增强和补强作用明显的多功能外加剂。对常用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有较强的适应性。广泛应用于普通混凝土、矿渣混凝土、全矿渣混凝土中。若和粉煤灰同时掺加,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十分理想。使用该产品能充分利用工业“三废”,净化环境,社会效益明显。现在用矿425#水泥代替525#水泥配制C40混凝土已大量应用于工程中。1.原材料1.l粗骨料粗骨料采用公称粒级5~20mm的碎石,5~20mm的矿渣碎石,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根据《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GB175-92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  相似文献   

12.
张玉敏  王铁成 《混凝土》2001,(12):51-53
本文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分别配制了水灰比在0.45-0.60范围内的混凝土,系统研究了在人工海水侵蚀后,其强度,超声波检测,吸水性及重量损失率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并为试件损伤状态的定量化解析提供基本的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抗人工海水的侵蚀性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  相似文献   

13.
高掺量矿渣水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用70%掺量的矿渣水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试验和研究,包括混凝土强度、流动性、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同时与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作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高掺量矿渣水泥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而高掺量矿渣水泥在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低于普通硅酸盐水泥.  相似文献   

14.
人工海水对混凝土侵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玉敏  王铁成 《混凝土》2001,(11):48-50
本文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分别配制了水灰比在0.45-0.60范围内的混凝土,系统研究了在人工海水侵蚀后,其强度,超声波检测,吸水性及重量损失率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并为试件损伤状态的定量化解析提供基本的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抗人工海水的侵蚀性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专利     
公开号 GK 87 1 00041申请人上海水泥厂发明人徐信宝陈梓钦吴文江等发明名称彩色矿渣硅酸盐水泥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矿渣硅酸盐水泥及其生产方法。本发明水泥包括活性工业废渣,  相似文献   

16.
海水侵蚀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分别配制了水灰比在0.45~0.60范围内的混凝土试件,采用加速腐蚀试验研究了在海水侵蚀后,其强度、重量损失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原因,并为试件损伤状态定量化解析提供了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耐久性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混凝土试件的抗蚀系数为0.8时,与美国ASTM标准规定的强度损失25%的界限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过硫磷石膏矿渣水泥混凝土中硅酸盐水泥的掺量对其性能影响极大,掺量过高后期强度将大幅度下降,掺量过低早期强度将会很低。该文通过试验发现:控制过硫磷石膏矿渣水泥混凝土中PSC浆的耗酸量,可以有效控制过硫磷石膏矿渣水泥混凝土中硅酸盐水泥的适宜配比,显著提高过硫磷石膏矿渣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过硫磷石膏矿渣水泥混凝土中的PSC浆滤液耗酸量应控制0.10~0.25mmol/g之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活性较高的工业废渣进行合理的搭配,生产复合硅酸盐水泥,比接单一品种混合材料磨制的纯硅酸盐水泥更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同时还可较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研究了钢渣、粒化高炉矿渣、石灰石复合硅酸盐水泥的理化性能,并进行了相关的技术经济分析。1997年,笔者在秀山水泥厂化验室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下,采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所产铜矿渣与粒化高炉矿渣、石灰石组合,研制成功“石灰石、矿渣、铜矿渣复合硅酸盐水泥”,该水泥外观呈深黑色,产品投入市场后,倍受用户青睐。1998年,我们又利…  相似文献   

19.
朱东峰 《山西建筑》2006,32(22):181-182
在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北锚碇配合比设计时,选取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矿渣硅酸盐水泥进行对比试验,同时进行了混凝土性能研究,并最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用于工程实体,工程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 以粒化高炉矿渣作为主要成份的水泥有三类:矿渣硅酸盐水泥;石膏矿渣水泥;碱矿渣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是我国五大水泥品种之一,是产量最多的水泥品种。根据国家标准GB1344—85的定义,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20%~70%粒化高炉矿渣,配以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