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10kV架空绝缘线路耐雷水平综合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雷电定位系统(LLS)对2001~2007年重庆市江北区雷电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电磁暂态计算软件(EMTP)建立仿真计算模型,比较、分析了线路避雷器不同安装方案对线路耐雷水平的改善效果,分析了杆塔冲击接地电阻及雷击导线位置对耐雷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装设线路避雷器能够有效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通过降低杆塔冲击接地电阻、安装串联外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安装穿刺型防弧金具能够有效降低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跳闸及断线率。  相似文献   

2.
容彩云 《China Equipment》2009,(11):146-147
本文结合广东新会配电网的工程实际,以七堡镇10kV农业线为例,分析计算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并建立相应的ATP仿真模型,通过对安装线路避雷器前后的线路过电压水平的仿真计算,验证其能够有效提高配电线路的防雷性能,通过近年的线路运行表明,采用线路避雷器是线路防雷的有效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基本数据。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架空线路供电过程中,遭受雷击是避免不了的,为使输电线路、电气设备的绝缘免受雷击过电压的损害,可将带热爆式脱离器的避雷器安装在供、输电线路的进/出线、开关柜、柱上油开关等设备设施上,从而提高线路电气设备的耐雷水平。现主要通过介绍带热爆式脱离器氧化锌避雷器的防雷机理,指出如何正确使用此类避雷器及其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流峰 《机电信息》2014,(30):30-31
详细介绍了高压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主要形式、特点及主要原因,对高压输电线路的绝缘配置进行了分析,从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价标准出发,提出了从安装线路避雷器、设置避雷线、接地电阻保护及雷电屏蔽技术等几个方面做好防雷保护措施,对高压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500kV线路避雷器安装的施工效率,分析了现有避雷器安装工艺的不足,考虑拉杆调整难是导致避雷器安装效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提出了避雷器安装工艺的改进措施,并对改进措施进行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改进了的安装工艺将施工时间缩短了66.6%,施工人数减少了40%,大大提高了避雷器安装的施工效率,为线路大规模安装避雷器、降低雷击跳闸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相地间隔棒是一种新型的输电线路防舞装置.针对三相特高压线路舞动防治的研究现状,展开了三相常规特高压输电线路舞动和相地间隔棒防舞的仿真研究.建立了单档三角形布置三相特高压输电线路和相地间隔棒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导线舞动时程,通过舞动位移响应、舞动轨迹及位移频谱分析特高压线路的舞动特性;从线路舞动过程中的位移、轨迹以及张力等方面对比安装相地间隔棒前后线路的舞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舞动对线路的危害极大,安装相地间隔棒能够对特高压线路起到明显的抑舞作用.仿真结论对三相特高压输电线路舞动防治和相地间隔棒防舞实验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慧 《机电信息》2011,(33):144-145,149
摘要:详细介绍了10kv配电架空线路防雷技术措施和线路避雷器的基本原理,并从实用的角度对防雷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技术比较,结合共和镇配电网雷击故障较高的线路的雷害、沿线地形地貌等特点,对线路避雷器的安装、运行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应用效果良好,对减少10kV配网线路的雷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输电线路耐张线夹压接缺陷检测的工作时效,提出了一种输电线路耐张线夹压接缺陷带电X射线无损检测方法。根据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原理对带电输电线路耐张线夹压接缺陷进行检测,获取缺陷检测图像,通过LVQ神经网络对缺陷图像边缘检测,通过划分图像像素点,获得目标边界图像,以此完成输电线路耐张线夹压接缺陷带电X射线无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此次研究方法不仅降低了缺陷检测误差,还缩短了缺陷检测时间,满足缺陷检测方法的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9.
刘多悦 《机电信息》2011,(21):10-11
由于农网35kV输电线路本身的特殊性给线路防雷带来了困难,据统计,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占线路总事故的60%。在广泛收集农网35kV输电线路防雷运行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引起线路雷击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农网35kV输电线路防雷的现状,最后阐述了线路避雷器在农网35kV输电线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尚博 《机电信息》2011,(21):14-15,17
雷击是导致35kV配电线路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线路安全运行考核的重点。随着线路型避雷器的研发并应用加装到架空线路上,大大提高了架空线路的耐雷水平,因此,线路型避雷器在35kV及110kV线路的防雷设计及防雷改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对某条35kV线路5年来所记录的雷击事故进行分析,计算如何在线路上加装线路型避雷器。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输电线路避雷器的原理和结构类型,并对其在实际防雷中如何应用和选择做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在山区架设输电线路时,往往要经过山峰顶部、山谷及山坡等复杂地形,较高的土壤电阻率造成了山区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当地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以山区110 k V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山区110 k V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影响因素和绕击耐雷性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其防雷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10 k V输电塔架一般城市运用较多,但城市区域杂物跌落和小动物攀爬较多,易导致短路和停电,所以设计了一款可采取带电作业方式安装的跌落式避雷器绝缘防护罩,通过两侧设置的孔洞配合现行的耐压10 k V绝缘操作杆进行作业,可不受线路停电计划限制,既方便已投运的避雷器进行整改更新,又不需要线路停电,大大节省了停电时间,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有着极大的帮助。该设计旨在从源头解决小动物触碰设备带电部分的问题,防止线路短路、接地故障发生,从而减少线路故障次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以及雷击跳闸的特点,建立了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雷电过电压仿真模型,研究了杆塔的多波阻抗模型,计算了反击情况下和绕击情况下的耐雷水平,并分别利用规程法和电气几何模型法(EGM法)分析了线路的反击跳闸率和绕击跳闸率。研究结果表明反击耐雷水平较高,降低电阻对于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绕击耐雷水平较低,且坡度越大,绕击闪络率越高。因此,线路立塔时应当避免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方立塔,并且保证接地电阻在7Ω左右即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无人机(UAV)巡检输电线路的路径规划效率,根据输电线路巡检任务的要求,将巡检任务分为电塔巡检和输电线路走廊巡检。采用多旋翼UAV对电塔进行巡检,结合UAV与塔架之间的安全距离以及摄像机的特点,运用遗传算法(GA)设计合理的巡检路径。采用固定翼UAV对输电线路走廊进行远程巡检,建立了路径规划数学模型和目标函数。采用极坐标编码克服最大路径偏转角、最小步长和极坐标路径节点数目的限制,结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GSA)获得有效巡检路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案能够找到最优的巡检路径。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牵引供电系统仿真研究中,针对输电线路的不同模型采用已有仿真软件来实现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气特性分析。在分析输电线路几种常用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对牵引供电系统的单线牵引网简化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重点研究了3种输电线路模型下牵引网的阻抗与频率特性和牵引网电压的损失。通过比较仿真结果证明所建立的模型的正确性,得出3种线路模型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以高压输电线路耐张线夹引流板螺栓为作业对象,研究提出了一种可以沿高压输电线路行驶并由双作业臂携带螺栓紧固末端工具进行耐张线夹引流板螺栓紧固的带电作业机器人。研究提出了一种四臂移动作业的螺栓紧固作业机器人构型,即移动机器人的双臂、一个携带螺栓固定末端的机械手、一个携带螺栓拧紧末端的机械手,研究了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分析了作业末端的性能与携带螺栓拧紧末端的机械手动力学模型,研制了机器人样机。通过在实际线路上的带电作业试验,验证了提出的构型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测量输电线路铁塔接地电阻的必要性、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和输电线路铁塔结构,确定了专用工具的研制方案。通过原材料的加工、装配等工序,研制出一套适用于输电线路铁塔的接地引上筋安装辅助工具,与传统作业方法相比,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史伟明 《机电信息》2013,(36):102-103
35kV架空送电线路是供电局的主要输电线路,是为居民提供生活和工作用电的主要途径。若遇到雷雨天气,其易受雷电影响,严重时会遭到雷击,引起线路起火,造成大面积的断电事故。为了解决35kV架空送电线路的雷击问题,提出采用并联间隙防雷保护方案,对并联间隙及其安装布置方式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发展智能输电线路需求的增大,工作在输电线路上的监测装置越来越多。根据在线监测装置安装在线路杆塔上,提出了一种使用蓄电池加太阳能光伏供电的装置,可以全天候给监测装置供电。并且编写了基于MPPT算法的核心控制软件,实时控制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工作点,确保太阳能光伏阵列尽量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实现了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稳定输出。该供电装置已经安装在杆塔上且能够平稳运行,实践证明了该设计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