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环境因素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友春 《山西建筑》2005,31(10):111-112
阐述了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环境因素,结合新颁布的规范,总结了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的改善措施,以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相似文献   

2.
建筑模网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模网混凝土的耐久性,分析了影响建筑模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提出了改善建筑模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几个措施,对模网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性能混凝土微裂缝与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本文从宏观性能和显微结构两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后发现,高性能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产生是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减水剂、掺合料及引气剂的掺入,可使孔结构细化,并通过火山灰效应和孔内的填充效应显著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4.
结构混凝土耐久性不良是引起建筑物破环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分析了结构混凝土耐久性差的相关环节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并建议掺入适量的膨润土,以增强混凝土的粘接及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提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介绍了结构耐久性的度量,以解决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改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提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介绍了结构耐久性的度量,以解决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改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性,着重分析混凝土的材质、抗渗性、抗冻性及碱-集料反应等对混凝土耐久性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改善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设计,并对改善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施工技术进行详细研究,以此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及稳定性,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和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受服役环境的影响,混凝土结构普遍存在性能劣化严重、耐久性不足等问题。对在役混凝土结构进行诊断,准确识别混凝土结构损伤特征,高效评估其服役寿命,已成为保障混凝土结构服役安全的重大需求。以人工检测、传感器监测为主的诊断方法效率低下、准确性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工程结构服役安全科学诊断的要求。人工智能可为各领域研究与应用提供创新驱动力,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诊断技术深度融合,为混凝土结构全寿命周期的智慧运维提供新的方法。通过分析传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诊断技术的不足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智能感知、耐久性演化智能预测和耐久性状态智能评估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诊断中的应用。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为混凝土耐久性损伤检测与监测提供了新思路,结合传统混凝土材料损伤劣化理论,形成混凝土耐久性劣化进程与服役寿命智能预测方法,建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智能诊断体系,将是未来结构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秦宪明  颜超  赵娟  乔磊 《建筑技术》2012,43(1):18-20
由于长期受到海水的侵蚀,海工混凝土结构往往容易出现耐久性不良,通过介绍海工混凝土的腐蚀机理和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方法,并从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施工工艺、混凝土表面涂层处理工艺等方面,综合提出了改善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魏国华 《山西建筑》2004,30(23):43-44
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和工程实践,从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混凝土耐久性的设计原则等方面,阐述了新规范中关干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规定,对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粘结作用是钢筋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工作的关键性能,准确建立粘结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是客观分析和评价钢筋混凝土结构获得预期使用寿命和结构安全度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钢筋混凝土粘结强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作为数值分析重要方法之一的有限元法,目前尚存在对带肋变形钢筋几何模型描述简单粗糙等问题,因而难以反映钢筋表面的实际几何形状,继而导致数值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程度较差的缺憾。基于已有的拔出试验结果,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利用分离式有限元模型,通过建立精确的月牙肋变形钢筋的三维实体模型,对钢筋混凝土粘结强度拔出试验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荷载-滑移曲线的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结构模型试验中模型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小浪底排沙洞预应力出口闸室结构模型试验,对模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仔细设计,可使模型混凝土的力学变形性能基本上与原型混凝土相同或相近(这是常用的石膏等材料难以做到的).该项研究成果对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塑性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配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等效塑性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仿真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建立了适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塑性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昊  单建国  徐成 《工业建筑》2012,(Z1):718-720,741
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称为节点核心区,是混凝土建筑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分析研究地震后资料证明,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大多发生在梁柱节点区,节点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坍塌。以平原中心小学工程为例,对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耗能机制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孟少平  吴京  吕志涛 《工业建筑》2002,32(10):4-6,16
根据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提出了选择合理耗能机制的方法 ,特别是论证了在由重力荷载控制配筋设计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采用“混合耗能机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的分形特征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效损伤特征因子的提取是结构损伤检测技术的关键和理论研究方向。将分形引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裂缝分布分析,概括归纳了分形适用于损伤检测的两类荷载空间:集布荷载空间和匀布荷载空间。根据试验资料分析,证明损伤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裂缝分布具有分形特性,且在集布荷载空间内表现为简单分形,在匀布荷载空间内表现为多重分形。揭示表面裂缝的分形维特征量与结构物性参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分形维特征量可以作为衡量结构损伤程度的分形特征因子。该因子拓展了分形理论在钢筋混凝土材料领域的应用范围,并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损伤检测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布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加固性能研究较为深入,而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加固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CFRP布加固损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黏结性能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通过对3根CFRP布加固不同损伤程度的高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进行静载试验,研究损伤程度及预应力度对其黏结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试件破坏前CFRP布均发生剥离,达到破坏时,CFRP布完全剥离、拉断或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通过CFRP布应变-荷载曲线及试件挠度-荷载曲线分析表明,试件的剥离荷载与其损伤程度呈反比,而与预应力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8.
断裂能GF是基于虚拟裂缝模型并考虑了混凝土软化特性的断裂参数,这个参数在混凝土的非线性开裂计算中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采用楔入劈拉法研究了试件高度对混凝土断裂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F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尺寸效应.然而当试件高度h>500cm时,基本上无尺寸效应.这一结论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开裂计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廉慧珍 《建筑技术》2006,37(1):8-12
钢和混凝土取长补短、共同作用是100多年来的传统方式,随着大跨、高耸、重载和复杂功能结构工程的发展,需要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型式来适应不同工程的需要。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能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同时减少用钢量和混凝土用量,减轻自重,是变换思维方法的一种结果,为蕈大工程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增加了一种结构型式。就混凝土材料而言,尽管生产的单位总能耗很低,但巨大的用量和总体技术水平低下,使其总体上对资源、能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材料的消耗率,增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才能杜绝浪费并得到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充分重视改造混凝土骨料的生产技术,不是在形式上而是在实际质量上与国际接轨,以减少能效低而污染重的水泥熟料用量。  相似文献   

20.
考虑弹塑性变形的泥石流大块石冲击力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Hertz接触理论为基础,考虑结构的弹塑性特性,给出泥石流大块石冲击力的计算方法。采用Thornton假设,即材料为理想弹塑性体,对Hertz接触理论进行弹塑性修正,推导考虑材料塑性的接触压力计算公式。为模拟泥石流大块石对构筑物的冲击,将构筑物假设成静止不动的平面,将大块石简化为以某速度运动的质点,建立基于修正Hertz接触理论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泥石流大块石在很小的冲击速度(小于1m/s)下就可能导致混凝土材料冲击接触面上产生塑性变形。考虑结构弹塑性特性后,冲击压力计算结果小于弹性冲击压力,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