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性城市景观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造成大量同质化空间的扩散.基于用户需求提升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质量,成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数字足迹对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定量评析,可以弥补传统分析方法中数据覆盖性、准确性和代表性不足等既有缺陷.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  相似文献   

2.
周菁  李迪华  张蕾 《中国园林》2006,22(8):51-55
游憩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市民游憩的重要场所,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菏泽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通过构建城市游憩网络来解决规划与利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讨将各类游憩资源纳入城市游憩网络进行整体规划的方法与途径。城市游憩网络以市民的游憩需求与行为为依据,通过游憩结点与游憩廊道的空间均衡配置,来综合规划利用土地,从而提高城市生活的游憩价值。  相似文献   

3.
段颖  商雪芸 《城市建筑》2023,(17):158-163
大学校园中具有第三场所特征的空间会对学生的社交意愿与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是促进学生持续进行非正式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网络点评数据包含的地理位置信息、使用后评价等数据,有助于从使用者角度探讨第三场所的空间行为与环境特征。本文基于Foursquare和Yelp两大网络点评平台的评论数据,从空间分布、非正式学习活动特征、室内环境要素三个方面对哈佛大学校园内的第三场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北京在21世纪初开始建设郊野公园,其建设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还对平原地区游憩体系实现补充。选取北京40个典型的郊野公园,运用腾讯出行大数据结合现场调研,使用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不同公园的使用差异,理清不同因素对郊野公园使用的影响。研究表明:1)郊野公园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所有郊野公园周末的人流量都大于工作日人流量。2)使用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由单核聚集向双核聚集扩散。3)影响郊野公园游人空间分布的3个外部因素中,按影响强弱排序为商业设施人口密度交通便利度。4)公园内部因素中,公园游憩设施、服务设施质量及道路总长度对其使用影响显著,但各因素对不同规模的公园影响程度不同。研究将会为郊野公园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建议:1)构建郊野公园绿色综合体。2)着力推动部分郊野公园的城市公园化建设提升。3)构建以提升游憩服务为目标的郊野公园分类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5.
马春红  王金瑾 《山西建筑》2014,(18):238-239
结合设计思路提炼出了营造体验场所的五种手法,并以某湿地公园为例,详细阐述了五种手法的具体应用及达到的效果,以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体验设计理论体系,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网络点评数据成为获取游客游览景区后体验感知的重要手段。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网络点评数据的园林展会后利用评价体系,利用网络点评数据对园林展会后利用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中总结出目前园林展会后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中国未来园林展会后利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重要环节是研究公众实际使用后的评价反馈.随着数据环境的逐渐形成、网络用户评价服务的逐步完善,网络点评数据成为获取使用者对建成环境评价意见的重要手段.文章以青岛纺织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案例,以网络点评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使用者的评价侧重点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市白领阶层游憩行为和休闲空间的选择及分析,探讨了游憩行为与空间选择之间关系的普遍特征,对城市休闲游憩空间进行整合建议,以期完善游憩空间设计及设施配置计划的执行及实施环节,指导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瘦西湖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是扬州市最重要、最典型的城市公园。文章从大数据分析的视角出发,以“使用后评价”理论为切入点,面向旅游电商、社区论坛和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采集网络点评数据,并构建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瘦西湖景区网络点评数据开展中文分词、词频统计和语义网络等文本分析,评价瘦西湖景区的受众满意度,为瘦西湖景区的改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筝  孟钰 《风景园林》2020,27(9):50-56
城市中的绿色开放空间,尤其是公园,是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解城市居民如何利用绿色开放空间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选取了4个上海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调查了公园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景观体验需求和游憩行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园使用者主要存在3方面健康问题;2)使用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景观体验需求主要体现为自然和社会2方面;3)调查的绿色开放空间主要涉及四大类游憩活动。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居民对于景观体验自然度的需求更高;而且会更倾向于远离社交的低强度、自然游憩活动。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从公众健康的景观体验和游憩角度对公园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 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 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 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 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 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间正义”视角,提出 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 及策略:建立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RQI 体系,坚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出发点;强 调“公平共享”理念,实施城市游憩空间均 衡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 益保障;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游憩空间活动, 进一步提高游憩空间利用率和居民体验满 意度。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旅游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带给游客对这座城市的整体印象.在城市大力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需要首先了解游客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满意度.本文基于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采用体验视角对游客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和IPA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望给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游憩功能是城市特色街区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居民游憩需求的增长,特色街区游憩功能的开发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体验经济的今天,如何实现特色街区的体验功能与游憩功能的结合是街区开发的一大难点。本文选取广州沙面作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采用ASEB法进行分析,得出沙面应从扩展游憩活动、发展街区购物、塑造文化氛围和开发产品体系等方面提升游客体验,开发游憩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黄浦江沿岸地区分布着众多的绿地生态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廊道、城市发展主轴与城市客厅。文章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对公众游憩活动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得出了公共活动热点地区、市域关联度空间信息图。滨江沿岸地区公众活动极为活跃,公众活动的热点地区分布广泛,但在市域关联度方面,仅外滩、陆家嘴滨江段极高,其他滨江段普遍较低。基于公众问卷调查,采用游憩"成本—效率"分析法,计算公众前往一般公园绿地或黄浦江滨江的游憩效率,前者是后者的三倍。据此分析公众游憩选择权衡的各类情况,初步总结出滨江游憩活动市域关联度差异的内在机制。依据公众愿景,提出了促进黄浦江滨江整体市域关联度提升的五项要点"文化、生态、活力、特色、便捷"。提出以活力为结合点、内外兼修的滨江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叶阳  向炀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4,40(4):71-76
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呈现同质化、协调性差等问题,效益耦合机制亟待揭示。基于AHP-FCE模型建立舒适性、安全性、社交性和美学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地面观测法、POE法、行为观察法、SBE-SD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测评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进行模糊综合评价(FCE)并揭示其耦合机制。结果显示:1)城市型湖泊公园效益高(2.33~3.38)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城郊小型湖泊公园最差(2.18);2)距离水体越近、坡度越缓和、绿化覆盖率越高、建筑与设施数越多的游憩空间效益越显著;3)自然湖泊和植物游憩空间效益协调发展,而人工滨水和硬质活动空间效益濒临失调。系统评价了游憩空间综合效益水平,揭示了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耦合机制,为湖泊公园等城市蓝绿空间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肖遥  邵明  马源 《风景园林》2022,29(2):134-139
游憩空间是人居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清代志书及文人笔记中的游憩信息作为离散点,使用语义分析定量描述清代北京游憩活动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反映清代北京人居环境状况,还原人居景观格局.研究发现:清代游憩活动以民俗宗教、游憩游赏、宴饮聚会为主,在内城西部、东部内外城交界处和西山山麓3处分布较为集中.西城组团游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文化感知已经成为公园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构成。游客对公园的文化感知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公园的印象和体验。探究游客的文化感知状态对于提升公园形象和传达场所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天津北宁公园为研究区域,通过抓取国内4个主要旅游社交类网络平台的点评数据,构建公园评论数据库,对评论文本进行多层级词频分析、情感倾向及公园文化感知程度的重要性—表现性(importance-performance, IPA)分析,有助于自下而上地解读游客的景观认知。【结果】北宁公园使用人群主要为本地游客,公园景观已经成为本地游客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本地游客重视儿时记忆,对于公园景观风貌和公园的年代感有较强的认同度和关注度,但是对于公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与城市的关联,缺少深入了解。游客对于新建的园林建筑和公园的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认可度,但是关注程度较低。【结论】北宁公园是天津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与游客对公园的历史文化景点有高关注和认可,但对后期改建和更新景观的关注度较低,可能引发负面情绪。保留历史景点、强调景点风貌和历史性,以及推广相关传统活动可以增强公园的历史文化形象,吸引更多游...  相似文献   

19.
王琳  白艳 《中国园林》2020,36(6):60
使用后评价研究对城市公园的运营意义重大。当前,中国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所使用数据多属介入式数据,在公认有效的同时亦有不足。在自媒体时代,引入网络点评这一非介入式大数据,尝试丰富数据来源。以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网络点评进行编码处理、语义分析,得出大蜀山森林公园使用状况及存在问题。据此提出景区(公园)入口相对、景点设在路口、活动依托旧有、收费对比认知与实付4点改进建议。同时,总结网络点评数据在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中的优缺点,探讨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遗产至关重要。基于游客的旅游体验,以大运河扬州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满意度调查,设置四个维度24个评价因子,通过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及IPA象限分析等,对大运河扬州段的旅游体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游客的实际感知均低于心理预期,总体满意度一般,通过IPA矩阵确定待改进问题的缓急轻重;最终,根据综合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提升建议,以促进扬州大运河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