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吴人韦 《城市规划》2000,24(4):31-33
以支持城市生态建设为宗旨 ,探索改善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技术潜力 ;从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问题入手 ,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目标 ,提出城市绿地系统支持城市生态建设的结构条件 ,进而结合深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探讨相应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2.
吴弋  陈小卉 《中国园林》2000,16(3):64-66
由于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规划工作由于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出面临新的发展。本文针对这种形势,结合笔者实践笃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所应具有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包括规划内容体系、规划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王浩  徐英 《中国园林》2006,22(6):56-60
绿地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宿迁、临沂、盐城3个城市为例来分析绿地系统规划强化城市特色的手法,总结为“三步走”。首先对城市资源进行梳理,从空间特征、文化特征、产业结构特征这三个方面来提炼体现城市特色的资源要素;其次从宏观层面(特色资源在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层面的体现)对特色资源作整体、全局地调控,使之成为城市的特色骨骼框架;再次详细考虑公园绿地规划中特色资源的分级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有效发挥为目标,在分析比较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探索了一套能够应对综合要求的,多方法集成、以"交互校正"为基本手段的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该模式由5阶段构成一个网络,形成一套规划模式,它们是:对区域生态要素、灾害、景观及分布进行辩设,将高生态价值区域、高景观价值区域、发展高风险区域,组成绿地系统的宏观"线、块"体系;为绿地综合功能的发挥以及满足城市各类人群的各种生活状态对绿地的要求,空间系统化与等级系统化校正;为协调城市发展空间与绿地空间,使各类用地尽最大可能发挥综合效应,"田园城市"模式与"形态主义"模式参与校正空间安排,形成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空间关系;根据与人口或者面积相关的绿地类型、数量、服务范围、接近性、可达性、多样性等数量—空间相关指标,核定已经形成的绿化构架;考虑各阶段所关注的重点差异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问题、返回去进行多模式的协调校正,最后形成发挥综合功能的绿地系统。该模式是在安康绿地系统规划中形成,也以此为例对该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5.
从当前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入手,提出在我国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处理好城市建设区内绿地与外围生态绿地的关系,构架城市绿地系统格局;结合绿地系统网络建设和非机动交通系统的串联,总结带状绿地的建设原则.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6,(10)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绿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研究太原市城市绿地的现状,发现存在绿地构成比例极不均衡、空间布局不合理、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等诸多问题,并从增加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规划、郊野公园建设三方面提出规划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英国城市绿地系统分层规划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英国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规划层次做了介绍和分析,总结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英国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演变,及其现行的规划工作内容。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英国从宏观到微观的绿地规划层次,促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绿地系统工作的开展,其工作内容对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层次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连接性、网络结构性、整体性等特点.通过借鉴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理论经验,阐述了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以河北省玉田县为例,分析该县城市绿地资源分布特征,提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基础,在城乡范围内建设绿地,通过网络中心与连接廊道的有机结合,使不同性质、不同形状、不同规模的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能保持自然过程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绿色网络.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雁南  王浩 《规划师》2003,19(10):63-65,68
随着城市规划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城市绿地规划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现代城市绿地规划发展潮流主要是规划理性化、布局多元化、结构系统化、空间开放化、绿化森林化、景观人文化、水景生态化、设施人性化等八种。  相似文献   

10.
登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框架,依托城市的山水形胜,以山为背景,以水、路为廊道,将城市与风景区融为一体,形成共存共荣的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1.
谢玉常  张子祥  李建 《中国园林》2005,21(12):31-35
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采用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热岛效应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生态效益分析等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成都市2004-2020年建设"清波绿林抱重城,锦城花郭入画图"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及各阶段的规划指标;并对市域、主城区、中心城的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及分类绿地进行了规划和控制,确定了主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为"组团隔离,绿轴导风;五圈八片,蓝脉绿网",中心城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为"四圈七片,九廊七河,多园棋布".  相似文献   

12.
徐波  赵锋  郭竹梅 《中国园林》2007,23(6):75-77
常规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初步形成规范,但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同期开展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却是一个新的课题。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探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阶段的划分,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范围、城市绿地概念的延伸等基本问题着手,寻求与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对话关系,从而提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系统的地方特色初探--以扬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康  江婷  苏同向 《中国园林》2005,21(12):36-40
城市绿地系统融合其所独有自然地理结构、地貌特征、地带性植物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与历史、文化的凝聚,共同构筑了城市绿地的特色.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资源.它突现了城市独有的风貌特色,是其地方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城市开敞空间是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简述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基本生态原理,并通过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例,探讨了该生态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浩  王亚军 《中国园林》2007,23(9):90-94
从城市特色及其构成要素的把握与辨识出发,分析了城市特色危机的原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特色的内在因素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意义。阐述了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实践策略:即梳理城市自然脉络、挖掘地域性自然地理特色,构建以城市绿地系统为先导的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城市生态绿地空间格局、塑造结构特色,实现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特色;保护并营造城市整体文化风貌,通过绿地系统保育城市文化,实现在人文环境中塑造特色;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详细规划与园林设计层次特色的构建,实现在人工环境中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色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以致实施性、指导性较差的普遍问题,以北京门头沟区门城新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从宏观层次探讨如何延续和提升城市的特色,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易于操控的绿地指标的规划方法;为了提高规划的实施指导作用,从微观层次对浅山区、滨河绿地及生态修复型绿地的规划建设方法进行了探讨。在规划的操作方式上,建议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黎金炎 《风景园林》2007,(2):114-116
中国南方城市自古大多临水而建,依山傍水,城市滨河绿地将亲水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紧密有效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虞国际大酒店西侧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从尊重场地,重视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致力于打造生态、惬意、精致的城市滨水休闲绿地,在形成城市园林绿化面貌和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都道府县广域绿地规划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芸 《中国园林》2007,23(5):42-46
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合理城市结构形态、满足城市居民现代生活需求、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区域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必然。日本建设省在1994年对原有的《都市绿地保全法》进行了部分修正之后,将编制“都道府县广域绿地规划”的工作形成制度,并掀起了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的高潮。试图通过对日本广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概要与内容的介绍,分析其主要特征,探究其在广域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目前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