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域性理论早已被广大建筑学者和从业者所熟知,但将其理论付诸于建筑设计过程并予以实施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闽南地域建筑文化的叙述,思索现代建筑如何实现地域性的经典理念,并结合若干新闽南建筑实例的探究,表现笔者对于新闽南建筑风格设计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建筑设计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由于处于不同高速公路而具有截然不同的地域性,辨析了建筑设计与其所在环境的地域特征应是相辅相成。互为映衬的关系,进而提出服务区建筑形式设计是典型地域特征的“物质载体”,对当地地域特色有积极的展示性及推广性。并基于四川省内不同地域范围及其特征,分析了6种可供服务区建筑设计参考的“地域性设计方法”,最终提出地域性建筑设计并非因循守旧,而是在现代营造格局上的融合与演绎,对服务区建筑设计在地域性融合方面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域性建筑是以地域主义思想为理论原则来进行创作设计的建筑。狭义的地域主义也称为乡土地域主义,一个地区中的乡土建筑是当地居民长期创造的结果,在设计中我们往往通过一个地区的乡土建筑和地域性元素来寻找创作灵感和依据。建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广西地域性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地域性特色的应用研究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色,增强居住者对所在地域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提升整体文化底蕴和地域形象。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对建筑有深刻的影响,闽南由于受到地理气候、社会及历史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闽南建筑亦有独特的表现,理解并传承闽南建筑成为当今新的任务。本文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分析闽南传统建筑的原型,结合实际案例研究闽南建筑地域性的现代表达。  相似文献   

5.
马宏  刘扬 《建筑知识》2014,(6):161-162
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是本土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建筑的文化如何表达对传统呼应与延续的问题,本文从批判的地域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两种“分解”文化的方法,同时以石林彝族地区地域性设计作为切入点验证了两种方法对设计的作用,找出影响石林地区地域性建筑的因子与其地域建筑形式的关系,总结了石林地区地域性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校园建筑既是教学重地,又是地域文化载体。从校园建筑基本功能设计出发的同时,更应对地域文化进行转译,运用地域性建筑语言对建筑进行创作。文章从地域文化、中小学建筑的特性出发,对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转译进行研究与讨论,结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深入讨论"地域语言"与"建筑语言"的转译,旨在寻求当今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途径和策略,为此后的中小学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地域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材料来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是重要手法之一。文章首先对地域建筑和建筑材料进行概念定义,在对地域建筑及地域性材料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建筑材料在建筑本体、建筑结构、建筑空间、建筑表皮、场地环境五个方面的地域性表达,总结从古至今建筑材料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能力,并探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建筑材料如何在新时代地域建筑设计中发挥新的作用,使得我国建筑地域性材料的应用更加多元化,地域性特征更加显著。另外,通过对地域建筑实例的分析,探究建筑材料表达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具体方式,从而给今后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在追求绿色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忽略了至关重要的建筑地域性。为了推动绿色建筑地域化发展,优化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立集成化设计平台,分别梳理建筑信息模型与绿色建筑以及建筑地域性之间的影响关系,整合设计的信息数据资源,并展开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的实例探讨。结果表明,以建筑信息模型建立集成化设计平台,可以更新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方案,在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初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域性绿色建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地域性建筑主要以地域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支撑而创作设计的建筑.从某种程度来讲,地域主义也就是乡土地域主义,即一个地区的乡土建筑,这是当地居民经过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而创造的结果,在建筑设计中可通过乡土建筑与地域性元素寻找创造灵感.以建筑为载体,对地域民族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突出民族文化元素的象征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15,(5)
地域性建筑研究是对建筑整体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也是进行地域性建筑设计创作的必由之路,地域性建筑研究强调建筑的地域特征或区域内涵,以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基于地域历史与文化的建筑区域特征,追踪和探索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演化、影响与基因传承,力求更科学、准确地认识与把握地域建筑构成的本质特征,使之能借鉴、应用到新的地域建筑设计创作中,就如何寻求和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基因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重庆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其传统建筑形式深受当地文化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但由于部分建筑师对传统建筑语汇的理解不足,造成部分重庆当代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缺失。本文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深度研究,寻找将重庆地区传统建筑元素应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建筑学研究和建筑设计中广泛用到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建筑学学术讨论中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涵义,近年来国内建筑学界对语言的使用频繁,但关大多还是停留在语言概念的表面,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的借鉴尚显不足。旨在从历史文献研究出发,梳理建筑学理论历史中与语言结合的不同方式,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汲取语言这一学术领域对建筑学研究的借鉴价值。基于不同研究对语言认识的差异,将语言—建筑学研究分为三类:语言在其中分别作为一种类比对象、一套规则和一种结构系统,据此分别向语言学作了溯源与理论性分析。对语言—建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性梳理,重新讨论了语言之于建筑研究的意义,立足当下提出了交叉融合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施丽芬 《山西建筑》2009,35(3):70-71
指出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官式大厝”在建筑设计上充分适应闽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通过对闽南官式大厝的空间布局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其中自然通风的生态特征及建筑经验,从而为现代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取实地调研与文献检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的形式,意欲以点带面,以林寨河源四角楼为研究重点,力图揭示闽南﹑赣南与粤东交界处的多元建筑文化聚焦。该四角楼群是以宗族为单元发展的粤东民居建筑文化的典范代表,在平面布局、建筑立面、内部空间、建筑装饰、工艺、节能等方面都糅合了客家、潮汕、闽南、赣南、广府等多地建筑文化要素,印证在以民系划分的研究区域边缘,存在文化交集现象,也为多元发展的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向科 《南方建筑》2015,(1):89-96
文章立足于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设计与技术研究的结合,将传统岭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特征与当前新岭南建筑的实践相对照,从建筑空间和形体的层面去积极面对建筑节约型设计的诉求,采用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建筑节能设计策略。选取典型的传统岭南建筑及当前岭南新建筑进行功能与气候双重适应的分析和评测,探寻既具有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特征,又满足时代需求的建筑空间模式。并结合技术模拟手段来验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陈镌  岺伟 《新建筑》2011,(5):72-75
气候性因素是影响传统建筑形式的要素之一.对于泉州传统建筑而言,其气候性因素的表现有显著的特点,但在当代运用中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因此,借鉴当代地域性建筑设计中的气候性对策,分析并归纳出符合泉州当代建筑的气候性对策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徐怡静 《华中建筑》2012,(8):159-161
探寻城市及建筑的个性特色是目前城市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特定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尤为必要,这将给建筑创作带来更多灵感及思路。该文概述了武汉市区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分类、现状,从表象出发进而思考武汉市区传统建筑文化现象所蕴涵的地方特色,分别从刚柔并济、大气开阔、浪漫自由三方面举例并总结了武汉传统建筑中的“意”,期待能为武汉城市建筑特色的营造提供一些借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真正体现出文化传承和地域神韵。  相似文献   

18.
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化造就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语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以来,计算机的使用对建筑设计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通过对计算机引领建筑设计这一重要趋向的阐述,进一步说明由此引发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建造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然形成,使建筑师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形式表现力,但它绝不是操作建筑形式的工具主义,而是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建筑设计思维及对空间概念的认识,给予建筑设计更多元化的未来、更多积极的可能性。计算机的使用将为建筑设计带来一场新革命,因此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可 《山西建筑》2007,33(9):55-57
从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生物气候建筑的需要出发,剖析了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物气候性设计手法,指出保护建筑比重建建筑的合理性与重要性,为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伊玛德 《华中建筑》2006,24(10):188-193
地域性建筑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文化积淀的综合纪实,建筑设计要良好结合地域性气候和基地的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基于各种社会理念的内部互动,另一方面则是地域气候条件影响的结果。客观上.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与建筑设计均反映了一定地域气候的特征。阿拉伯干热地区为适应当地的气候、反映地域环境与文化,构成了较独特的建筑空间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