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卫兵 《电工技术》2005,(12):61-62
根据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恒压限流充电原理,介绍了MC3842的结构特点以及一种电动自行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充电器的设计原理,给出了确定充电参数的方法和基本公式,同时给出了一种低成本、工作稳定且性能可靠的电动自行车用36V密封铅酸电池充电器的实际应用电路.  相似文献   

2.
孔令国  高爱民  郭庆云 《蓄电池》2005,42(4):173-175
针对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的特点,使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析气量收集试验装置,通过调整三阶段式充电器的恒压充电电压值参数进行试验,通过收集充电过程中蓄电池的析气量,分析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电压及析气量的关系。认识到三段式充电器的恒压充电电压值高低对蓄电池析气量影响最大,通过控制恒压充电电压值,可以降低充电过程对蓄电池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电动自行车专用充电器关键技术的设计及实践效果。这种全新的快速无伤害均衡充电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普通充电器将蓄电池“充坏”的技术难题,大幅度提高了蓄电池实际循环寿命,是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理想配套产品。  相似文献   

4.
由于传统的蓄电池充电方式一般没有去极化措施,这会影响蓄电池的充电时间、容量和使用寿命,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定电压正负电流脉冲输出的开关式蓄电池快速充电器。而这种充电技术对开关变换器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合理的控制器及补偿网络。此设计的主电路采用双管正激变换电路。针对正激电路在连续工作模式下的两种工作状态,建立了小信号模型,并根据得到的Bode图设计了控制环路的反馈补偿网络。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和实际测试证实了设计的合理性。该设计基本能够解决电动自行车快速充电器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电动自行车节能环保的需要,采用智能的扰动观察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提出了一种电动自行车蓄电池1+3段充电控制策略,并对实物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充电器工作稳定可靠,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倪德慷  杨文辉 《电源技术》2004,28(4):244-246
就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器起始充电电流、最高充电电压、脉冲占空比、脉冲频率、电池充满的判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采用较低起始充电电流可以降低充电器制造成本,采用合理脉冲可以在充电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充电电压,从而减少蓄电池失水和降低极板软化速率;计时停止方法的引入,可以使充电器能够在环境温度变化极大的情况下准确判定蓄电池的充电状况,在保证电池满充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杜绝电池热失控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用于手机和电动自行车的自动充电器电路。它省去了复杂的IC电路及其外围电路,同样可以完成对蓄电池进行自动充电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由于安全性和便捷性的优势,电动自行车户外无线充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充电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车载蓄电池的充电曲线对传输功率进行控制。为实现高效、可控的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UCK降压和红外通信的功率调节方法。其中,红外通信用以将接收端蓄电池的电气信息反馈到发射端控制器,发射端通过BUCK降压电路调节交流电源的电压幅值,从而调节系统的输出功率。接收端BUCK用以在传输距离突变时对电池充电进行保护。在设定好蓄电池的充电电压限值和电流限值这两个参数后,系统能够自动按照蓄电池的充电曲线进行充电。同时,对于充电过程中传输距离的变化也能够快速响应。  相似文献   

9.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所谓智能充电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段式充电器(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市场上85%以上的充电器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在以往的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充电方法不当易造成蓄电池未充满电或者充电过量,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会有很大的损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光伏发电的结构,系统由太阳电池阵列、Buck电路、铅酸蓄电池和Boost电路组成的智能控制器来给电动自行车阶段式充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立颖  武建文  蒋原 《低压电器》2013,(7):29-32,57
针对锌银蓄电池的工作特点,研究了其充电控制策略。采用预放电方式,避免蓄电池充电时单体电压突然升高;采用串联电阻,减小电流波动和电池损耗;采用电流/电压双闭环控制,实现蓄电池充电。阐述了智能充电器的总体设计思路,介绍了智能充电器的控制电路、主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等。根据锌银蓄电池充电策略研制的一种新型航空用大容量锌银蓄电池充电器,成功应用于某航空地面保障设备。所研制的充电器证明了充电策略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以EM78P458单片机和TOP234开关电源电路为核心的低成本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器,优选充电控制参数,采用恒流、恒压和涓流等改进的三段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可对受损电池进行脉冲自动修复。此充电器具有优良运行特性,已投入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2.
围绕电动自行车全胶材料铅酸蓄电池的工业需求及设计研发,从电池内部结构设计、生极板预处理工艺、胶体配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得到了大量可靠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全胶材料铅酸蓄电池可以满足电动自行车的工业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电动自行车电池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其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电动自行车用氢镍电池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动自行车的主要性能指标,重点研究分析了氢镍电池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提出采用小容量圆柱型C型氢镍电池,将10只单体串联成一个电池块,以8个电池块组合成一个电池组,使电动自行车的工作电压上升到96V,工作电流减小到2A左右。这种技术路线使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过充性能、高低温性能及循环寿命、可靠性等指标可以有较大的改进,对电机及调速控制器和充电器的设计产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动车使用中的一些不足,介绍了一种便携式电动车太阳能充电装置的设计和实现方案,该充电装置为一个基于UC2843的Boost变换器,它从光伏电池中收集电能,经Boost变换后,可实现对电动车蓄电池组不间断充电。实现升压控制的电路简单可靠,外围元件少,成本低廉。实验结果表明,该充电装置简单实用,可有效延长电动车行驶里程,增加电动车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对基于新型四开关逆变器的集成式电动汽车充电器进行研究。这种充电器通过重复利用逆变器、电机绕组、传感器以及控制和驱动电路,大幅降低了电机驱动和电池充电系统的成本、重量和体积。在分析集成式充电器的运行原理,并提出了其运行于电力拖动模式和电池充电模式时所采用的调制和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当这种集成式充电器运行于电力拖动模式时能够在电机绕组上产生正弦电流,使电机正常旋转;当其运行于电池充电模式时,能对电池进行充电,输入功率因数接近于1,输入电流谐波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动力型常规铅蓄电池存在的问题,研制了12V/10Ah电动自行车用铅布卷绕式铅蓄电池。介绍了该类电池的制造工艺及主要性能,尤其是快速充电性能及大电流放电性能。由于采用新的设计,电池有较高的循环寿命,完全满足了电动自行车对电池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的充电方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敬民 《蓄电池》2002,39(2):62-64
以市场调查和不良电池的解析结果为依据 ,对一段式定电压充电方式和二段式定电压充电方式的特点以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不仅对部分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前终止的原因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而且对于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a new soft switching direct current (DC)–DC converter with low circulating current, wide zero voltage switching range, and reduced output inductor is presented for electric vehicle o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harger application. The proposed high‐frequency link DC–DC converter includes two resonant circuits and one full‐bridge phase‐shift pulse‐width modulation circuit with shared power switches in leading and lagging legs.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s are operated at fixed switching frequency to extend the zero voltage switching range of power switches. Passive snubber circuit using one clamp capacitor and two rectifier diodes at the secondary side is adopted to reduce the primary current of full‐bridge converter to zero during the freewheeling interval. Hence, the circulating current on the primary side is eliminated in the proposed converter. In the same time, the voltage across the output inductor is also decreased so that the output inductance can be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output inductance in conventional full‐bridge converter. Finally, experiments are presented for a 1.33‐kW prototype circuit converting 380 V input to an output voltage of 300–420 V/3.5 A for battery charger application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