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超 《江西建材》2014,(9):47+45-42
本文结合现行国家政策和方针,简明阐述热电联产规划中热源布局的主要原则。根据供热机的分类、热电联产评价指标以及国家现行政策,浅谈装机方案的具体要求和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鹏  林中达 《暖通空调》2004,34(8):108-112
为评价热电冷联产与热电联产、冷分产及热电冷分产的节能性,建立了相应的节煤量、当量热力系数、热电冷联产系统供电煤耗3种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对国产供热式机组的评价,认为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是有条件的,并与评价指标有关,节煤量指标适用于分析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叙述了杭州市区热电联产的现状,指出热电联产有利于环保和节约能源,以及天然气在热电(冷)联产中的应用。最后,对发展电联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郭震文 《区域供热》2006,(5):1-3,15
本文对界定热电联产指标提出一孔之见,认为科学合理地界定热电联产指标有利于推动其健康发展。界定热电联产指标不仅应考虑节能指标,还要考虑环保等指标,并关注指标背后的成本问题,可以借鉴但应以极审慎态度套用电力行业的指标体系,应以经济的眼光并侧重从鼓励供热发展方面入手构筑热电联产指标体系,才有利于推动热电联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介绍了热电联产在全世界的发展概况,然后论证了在降低灰渣排放量,粉尘排放量方面以及在降低引发酸雨的气体,有毒气体,温室效应气体和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气体(SOx,CO,NOx,N2O)的排放量方面,热电联产相对于分散供热的强大优势,同时,本文介绍了我国热电联产的现状,在环保方面的初步成果及其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最后,本文分别就发展热电联产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应用增量投资法对天津市某楼宇的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进行了评价,用规划优化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优化,分析了影响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得出在实际应用中,要谨慎看待楼宇的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相对于热电冷分产系统的节能、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7.
曾鸣 《区域供热》1989,(1):33-37
本文指出了目前在构造热电联产系统的目标函数模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热电联产方案的多目标优化规化问题,并给出了定量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18日发布热电联产管理办法,提出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20万人口以上县城热电联产全覆盖。夏热冬冷地区(包括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鼓励因地制宜采用分布式能源等多种方式满足采暖供热需求。热电联产是指发电厂既生产电能,又利用产生的蒸汽对用户供热的生产方式,较之分别生产电、热能的方式可以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管理办法规定,热电联产规划以满足热力需求为首要任务,同步推进燃煤锅炉和落后小热电机组的替代关停。根据管理办法内容,严寒、寒冷地区(包括秦岭、淮河以北,新疆、青海)优先规划建设以采暖为主的热电联产项目,替代分散燃煤锅炉和落后小热电  相似文献   

9.
徐景 《上海煤气》2000,(2):17-23,38
热电联产是一项成熟而高效的技术,它既可以为用户节省能源支出,又能降低对环境的排放量。然而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原因,目前热电联产并未使大多数家庭用户受益。但热电联产技术的最新进展预示着适用于居家的热电联产(微型热电联产)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现实。英国燃气研究与技术中心对这一概念作了分析并开展了广泛的家庭能源需求及可能的发电技术方面的研究。现已确认,微型热电联产可为英国节省可观的能源并可作为现有集中供热锅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2月16日获悉,威海市首个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南海新区燃气热电联产项目获批建设,是全省核准的第2个燃气热电联产项目。据了解,南海新区燃气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29.7亿元,规划建设两套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计划2016年6月开工建设,2018年建成投产。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建成运营  相似文献   

11.
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节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君燕 《暖通空调》2002,32(2):76-78
根据动力装置,热电冷联产可分为外燃烧式(蒸汽动力装置)和内燃烧式(燃气动力装置)。分析了外燃烧式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条件,计算表明内燃烧式系统具有节能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2.
热电联产的节能分析--对热电联产界定节能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电联产的节能机理,我国以热电比,全厂总热效率作为界定热电联产节能指标的分析。经过几年,我国火电机组经济指标逐年提高,本文提出修改(1268)号文中的界定热电厂的数据和热电联产的供电(发电)标煤耗率作为界定节能指标之一及若干具体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热电联产区域能源系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简介,着重分析其经济性。通过对新建区域供热系统和分散式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对比,说明区域供热系统运行成本更低;通过几种不同能源形式生产的单位电量成本对比分析,说明热电联产方式与其他能源形式相比的经济性。在此基础上介绍美国热电联产区域能源系统发展的现状,对制约热电联产在美国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说明美国的能源政策和热电联产发展规划。通过本文可以看出,热电联产区域供热方式是先进合理的,美国的整体发展规模虽然相对落后,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对于我们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具有很好的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OO六年七月第一章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省略)第二章实施内容一、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省略)二、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一)现状和问题到2004年底,全国已建成6000kW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约2300台,装机容量4800万kW,占火电装机容量的15.6%,年供热16.6亿GJ。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相比,热效率提高30%,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我国热电联产总规模小,发展不均衡。北方采暖城市中集中供热普及率不到30%,其中热电联产仅占20%。在北方采暖城市、南方工业园区及一些工业企业,低效、污染重的小锅炉大量存在,大多数小锅炉应由热电联产…  相似文献   

15.
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热电冷联产系统的燃料节约量、当量热力系数及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供电煤耗作为评价标准,对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节能效益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临界供电煤耗概念,作为判断在热电冷联产系统中节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6):580-583
以《张家港市热电联产规划(2011~2015)》为蓝本,从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减少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入手,解读了张家港市热电联产实施方案及改善电源结构,走绿色电网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分析张家港市的地区供热和电网现状、电力平衡,得出远期热负荷增加明显的片区是主城片区和城北片区。在对新增热负荷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整合主城片区现有热源点,关停供热覆盖范围内小锅炉,依托华兴电力有限公司建设2台F级400MW燃气热电联产机组,替代主城片区燃煤小热电是可行、合理的。这对满足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余姚市某化纤企业自备热电厂热电联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热、电负荷做了计算,同时用标准煤耗量和总热效率2个指标对系统进行节能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热电联产系统节能性要优于分产系统,实施热电联产后全厂总热效率提高27.3%,在企业年生产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年节约标准煤18125.55t,极大地节约运行成本。文章最后还指出该系统在夏季运行时热负荷减少导致发电量减少,并提出将系统改进为热电冷联产系统的建议。实行热电冷联产后,系统总热效率较原来夏季热电联产系统总热效率提高24.7%,系统节能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热电联产,可以将常规发电站中的发电与供热结合在一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热电联产机组凭借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特殊优势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电力机构的亲睐。本文从热电联产的原理出发,分析了不同热电联产系统的优点,并举出一些具体的成功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气温较高而且潮湿,所有高层建筑均需先进的空调系统维持其舒适、有益的室内环境,很多业主向区域供冷开发谪订购冷水,而不是自己生产,促进了大型区域供冷系统、冰蓄冷及热电联产的发展,以实例介绍了马来西亚区域供冷、冰蓄冷及热电联产项目的发展及经验,探讨了综合区域能源(IDE)的概念,及其在大规模房产规划开发区的应用、获益和在为要求不断提高的用户提供高质、技术、有效服务方面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于2000年原国家四部委公布执行的《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和2001年发布执行的《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已执行十几年了。十几年来,我国火电机组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型、高效、安全、经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热电联产也逐年发展,近来大型超临界和燃气热电联产机组发展增快,分布式热、电、冷联供能源站正处在积极试点示范推进阶段,原拟订执行的《规定》已偏离国内实际,故本文建议修订[1268]号文中的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特别对界定节能指标和燃气分布式能源站的节能计算进行研讨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