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以“根基在哪”为核心,探索赵冰教授确立的,企在能激发个人信仰时代的他个人自我的信仰——“活的信仰”这一文化信念的发展脉络,并论述由此信仰生发出的,以中华为根基,以激活各主体的创造力为目标的营造体系建筑思想“活的建筑”的建构历程。这一营造体系建筑思想具体框架为:一次营造活动,涉及内在与外在(人与物)两方面因素,包含三个层次即境界、礼仪、技艺的内容,展开为设计、建造、呵护、保护四阶段。这一框架的确立,对于文化的整合、实践的指导、现实面貌的改进、营造思想的传承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蕾 《时代建筑》2003,(5):44-47
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性作品展 展览时间:1999年6月22日~6月27日 展览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四展厅(99UIA大会展场) 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学会  相似文献   

4.
童鑫 《山西建筑》2009,35(7):15-16
在大量研究数码建筑相关理论、分析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数码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设计方法,并做出数个实验性作品,通过实验性设计对数码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粗略解析,从而促进数码建筑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朱涛 《重庆建筑》2005,(7):22-22
<正>建筑师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将自己粗浅的创作观念故作神秘化和无限泛化的职业工作者,而批评家的职责之一便在于坚持其独立的立场,以分析为利器,驱散建筑师创作观念中自以为是的神秘化迷雾,深入地读解建筑师所不能认识到的建筑师-建筑生产-建筑产品之间以及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的各种复杂机制,从而能反过来促使建筑师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是建筑批评的基本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6.
建筑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实验性建筑虽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生命力已充分显示出来。青年建筑师开始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注释,表现了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邹育华 《四川建材》2007,33(3):112-113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建筑细部》2005,(T01):46-47
具有纪念意义的2004论坛年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召开。为其设计的建筑外立面是由涂“Duragoss“的“Reynabond”铝合金板建造而成的。这两样产品都是由美国铝业Alcoa旗下的美铝建材公司Alcoa Architecture Rroducts生产制造,该建筑物位于Avenida Diagonal街尾,  相似文献   

9.
本对1960年代以来出现在西方当代建筑作品中的反讽手法进行剖析,阐述了反讽的含义与结构、反讽手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并从建筑本体的角度对反讽手法的形式特征进行了分类与归纳。章最后简要地总结了反讽手法的意义及其对我国当代建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世界建筑》2005,(1):110-111
针对当代建筑的Aedes论坛由1980年开始举办,它是欧洲第一个私人的建筑展览机构。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建筑文化领域的一个国际性商标,在这里举办了超过300个知名建筑师以及处于前沿的实验性建筑的展览。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浩 《新建筑》2006,(2):93-95
以历史比较的观点将当代中国实验建筑放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进行分析,评析了中国实验建筑的价值及意义,并就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批判性及其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先锋意义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着从当代内含的辩证性,分析目前台湾建筑发展的脉络,并诠释其独特性及其来源。本文试着指出,1980年代似乎聚结了今天台湾建筑形貌的所有条件,解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时刻。然而必须要等到大约1990年代中期之后,以在地论述为主体的台湾建筑才逐渐明朗,而在地论述以双重面貌呈现:其一是室内主义,另一是地景主义。最后,本文指出,这近30年余来台湾建筑经验,似乎替我们辟明了当代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阐述了地域建筑系统要素构成,以及和谐的系统含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域建筑系统和谐性,指出核心性、关联性和生长性是地域建筑系统和谐的主要特征。结合当代建筑地域性的内涵,进一步推演出主题性、整体性和延续性作为当代建筑地域性设计表达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使用建筑空间的同时,都不自觉的与建筑产生一种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交流,是因为空间是有情的。安藤忠雄是塑造情感空间的大师,作为2005年UIA金奖的获得者,他所受到的评价是:“他一直在创造着一种安藤式的诗意建筑,并且不在意流派与项目的尺度,他把这种建筑的天赋与敏感传播到全世界……”文章就安藤的建筑在材料的选用、光影的追求、空间的塑造以及与环境和传统的融合展开论述,希望建筑创造出一些能永驻于人们心中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建筑史上发展最快、社会环境最好的时期,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建筑领域尤其是地域建筑创作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实践成果。该文立足于对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成长背景及其地域建筑思想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期为后学者提供参照范式,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提供设计资料;对国内相关学术动态及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研究的意义和期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文化模式日益呈现出“地球村”的新思维尺度。尽管与发展世界性同步的还有保护地方性;与提高科技含量同步的还有提高文化含量——但是,“地球村”建筑成为当代建筑创作的主流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势下,探讨“地球村”建筑是学界职责。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新的美学观念、材料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皮与结构的结合(结构性表皮)使当代建筑学呈现出新的气息。在梳理结构与表皮关系演进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的意义及其表现特征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乡土建筑这一课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批国内建筑师。从本民族的建筑出发,在对中国本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批极富乡土韵昧。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虽然目前中国新乡土建筑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他们的创新精神。值得许多建筑师学习。  相似文献   

19.
《设计结合自然》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荻 《新建筑》2010,(2):70-72
从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出发,通过对原著文本的解读,并结合实际,从生态美学、实践探索和建筑学的责任三个角度阐述了《设计结合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希望能够为当代中国的建筑学,尤其是建筑的生态设计带来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陈植,20世纪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是现代中国第一代职业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一位现代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也是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成长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陈植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文基于前人的回忆和作者近期的研究,对陈植先生建筑人生的各个阶段展开回顾,以呈现这位前辈的成长历程、事业成就与历史影响,并通过一位历史人物,再来回溯20世纪中国建筑的职业形成、学科建立以及现代建筑探索的历史进程及其现代性特征,认识与思考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实践经验与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