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一、两万年前或更早就已出现了。当我们的老祖先开始使用石器的时候,盖房子的活动就已开始。一直到今天,只要有人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房屋。盖房子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为此,人们要求一些有掩蔽的适用的空间。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就懂得这道理:“当其无,有室之用”。这种内部空间是满足生产和生活要求的一种手段。建筑学就是把各种材料凑拢起来,以取得这空间并适当地安排这空间的技术科学。但是人们除了要这些凑拢起来的材料——工程结构来划分或创造出这个空间之外,还要工程结构的本身也好看,于是建筑就扯上了一  相似文献   

2.
<正>当一张张蓝图经过我们的双手转化成一栋栋宏伟建筑的时候;当每天清晨,我们踏着第一缕阳光进入施工现场,傍晚我们身披霞光返回住宿的时候;当我们爬上脚手架上天揽月,进入基坑"捉鳖"的时候,我们这群建筑人,同时也是筑梦人,在用双手描绘着自己的梦想,也在编织着自己的中国梦!进入建筑行业,今年正好是第10个年头,在这十年中我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自己  相似文献   

3.
应朝 《建筑》1997,(9):22-23
世界性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设计风格的影响日趋增强──比其他任何力量对现代建筑的形式的影响都大。所以,建筑物自然会出现似曾相识的姿态,这也不必大惊小怪。著名建筑师柯里亚说得好:“我们生活在有丰富遗产的国家”但“我们不要忘记了地球上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他们在为改善未来生活而挣扎,只有颓废的建筑才回头看,有活力的建筑总是富于变化探索明天……”,笔者结合国情,就探索有活力的中国建筑再赘言几句:一、针对人多、地少、路窄。要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形成网络。地下用房的概念应由人防、地道、车…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们庆幸杨老病情好转的时候,突然传来噩耗,作为受他多年教益的学生,心情是格外沉痛的。这使我想起四十三年前,当我们听说他答应来学校教课的时候,同学们奔走相告的欣喜情景。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期间,当教授很清苦,很多建筑师宁愿多做几个工程,大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筑》2008,(11):6-6
以建筑功能类型为基础的设计研究似乎已是久远的事了。体育建筑作为设计项目,得到了设计单位的重视,但作为建筑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却没有赢得应有的地位。体育建筑曾经作为结构技术进步的代表,伴随现代建筑的发展,尽显华芳。而今天,当体育建筑建设日益普遍,逐渐贴近市民生活的时候,对于体育建筑的研究也愈加迫切了。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细心一点,就会发现,电梯里常常有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也许很多人都答不上来。 几年前,我也答不上来,一直以为那面镜子是给每一个进入电梯的人整理仪表用的。当我偶然问知答案后,心里的感动有如微雨般纷纷落下。这个答案是:当有残疾人摇着轮椅进来的时候,他(她)不必费力地转过身来,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楼层的显示灯。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踏着民族腾飞的巨浪走向世界的时候;当西方现代建筑通过对外开放的窗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的尖锐对立。这给我们提出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建筑传统的问题。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区,属黄土地带,便于穴居和原始农耕,所以成为文化发祥地。古代王朝多数建都中原,它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心,自然,也是建筑文化的发展中心。在漫长历史中,这一地域内的建筑逐渐形成具有特色和独立性的体系。这体系很集中,建筑量大,艺术和技术都臻上乘,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构成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核心体系。由于中建史上还没有相应概念,以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近几年来,中外专家在建筑、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日渐增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发达国家的城南化进程比我国早几十年,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水平目前也处于领先地位,国外专家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剖析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无疑会很好地启发和推动我们的学术研究。我们热诚地希望有更多的高水平的建筑评论文章的出现。最近参加了两个建筑学术研讨会:一个是由中国建筑学会和英国大使馆于9月25日联合召开的“城市之魂──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中英两国建筑专家座谈会;另一个是11月1…  相似文献   

9.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自古以来,用兵作战都堪称大事。不为别的,因为这关系到人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赴汤蹈火,这就是我们的消防兵。当我们的处警数量一年年上升的时候,当我们肩负的任务一次次加重的时候,当我们经历了一场场大火的时候,改革和加强战训的呼声越来越响。作为一个消防人,也忍不住想说几句。可能肤浅,但是真诚;可能过激,但是关爱……  相似文献   

10.
德累斯顿──一座传统与历史并存的城市马文编译对任何一位旅游者来说,在游览了罗马、伦敦或巴黎之后,也许不应忘记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这座古老典雅的萨克森州首府历史建筑随处可见,因而素有“易北河畔──佛罗伦萨”之美称。当您从北面走过易北河上的奥古斯都...  相似文献   

11.
和谐的转变     
对纽约的设计师来说.能在TriBeCa最好的Loft建筑平层上获得设计机会,这可以说是一件理想化的美羞。尤其是当你有机会与一家备受尊敬的芝加哥公司和一位品位极好的客户合作的时候.思想会更加开放.合作过程也会更加诙谐。所以当DirkDenisonArchitects给Sara Story这次工作机会的时候.她显得分外激动。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人们最熟悉的艺术。然而,对建筑的熟悉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忘记了视线它也是艺术”。当周围林立的房屋充斥我们的视野,当业主短周期、高质量、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把我们折腾得疲惫不堪时,“房屋”与“建筑”这两个概念几乎被混为一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建筑只是一门技术,往往忽视了她的艺术性,然而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我们有责任创造出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新的开始     
<正>建筑这个领域包容性很强,与人的感知、生活、价值观融为一体,也因此令人好奇和困惑。当我们90级学子一同步入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时候,谁都不清楚这个开始意味这什么。而今我深感幸运,因为在母校的开始,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开始,对建筑的好奇心因此而有依托,探索过程也因此一步步拓展。人们说,展望未来扑朔迷离,而转身回望,其来龙去脉却自显道理。我的建筑探索也应验了这句常言,涉及约翰·海杜克(John Hejuduk)的越界思维、建筑转译、图示、装置设计、建筑性服装、民间艺术美学,  相似文献   

14.
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了,二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谈论。 可是,当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套健全的节能体系,节能绿色建筑的覆盖率频频上升的 时候,我国依旧在大量地消耗能源,节能思想依旧没有普及,颁发的条例也没能很好地贯彻的 时候,建筑节能仍然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将 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正欧雄全:谭老,您好!很高兴能访谈到您。作为咱们湖湘建筑界的资深前辈,我们想您在湖湘建筑发展史上肯定也经历过着许多的故事,我们也希望您能跟我们讲讲,您那一代建筑师的创作环境应该是很艰苦的吧?谭正炎: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建筑师来说是走过了很艰苦的旅程的,特别是在湖南,不开放。50年代我们对苏联是很崇拜,西方建筑是不准提及的。59年以后,又反对苏联化的建筑,因为我们跟苏联的关系破裂,一切援助、资料、专家都撤走了,我们的建筑创作走向一个迷茫时期。这个时候的建筑,就世界建筑来说正逢现代建筑潮流,功能是第一的,实用、经济,在  相似文献   

16.
练习跳鞍马     
《Planning》2016,(31)
<正>体育课上,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们练习跳鞍马。"我心里一慌:跳鞍马太难了,这可怎么办呀?很快,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我扭头看了看我的对手。哎呀,我的对手还是个体育健将。就在我吃惊的时候,老师吹响了哨子,我的对手飞一般地冲了出去。我不甘落后,也向鞍马跑去……可是,当我靠  相似文献   

17.
建筑源自人的物质需要,但建筑却具有精神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价值。当我们面对一座座或雄奇、或美丽的建筑时,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便是建筑的精神作用。而当一座座建筑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集结起来后,便形成特定的文化秩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栏目就是要与大家一道轻松地感受、畅快地言说建筑。国家大剧院是国家的文化标志,这枚“巨蛋”的着陆曾惹起纷纭众说。本期朱相远先生的文章是他对该建筑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在做西班牙建筑指南”Architectourism"的时候,我们开始注意到RCR建筑事务所(Rafael Aranda+Carme Pigem+ Ramón Vilalta).当时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综合刊物了解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官方网站看起来过于高深莫测,现在仍然如此.之后我们开始探访其位于加泰罗尼亚的建成项目,这是一次迷人的建筑之旅.位于贝古尔的森林公园、位于里波尔的La Lira剧院公共区、位于奥洛特的拉尔斯·戈尔斯餐厅,这些公共建筑着实令我们着迷.然而,那些独特且具吸引力的建筑大都是私人住宅,多数参观者无法进入,比如位于赫罗纳的地平线之家和位于奥洛特的墙壁间的住宅,只有很少的人有幸进入.  相似文献   

19.
诗意的空间     
这样的一张照片,是每位建筑师都极为熟悉的;这样的一处空间,曾打动过无数人的心。单一的材料与色彩、简洁的空间形式再加上对光线的巧妙运用──在这充满了古典气息的建筑中已包含有现代建筑的精髓所在。在万神庙的这张精典照片中,空间与光一直是人们探讨的主题。但今天,我们却希望读者关注一下照片所传达的另一个信息──建筑材料的艺术表现力。这里使用的石灰石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水泥极为类似,也可以说是混凝土建筑的古代版本吧。现代意义上的混凝土大约是在19世纪中期伴随着现代建筑的产生而出现的,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作出过并仍然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中国古代建构件纳入符号学、语言学的话语体系,尝试进行一种建筑语义学研究,追问建筑的本质。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中数──象,象征语义系统是一套复杂的象──天/地/人对应的数术观念系统,也是符号系统,构成了中国古建筑数与象互证阐释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